熱門搜尋

埃及人面獅身:是太陽神或食人妖,還是拿破崙的標靶?

【古文明事實查核中心】01
練習人 2025-02-24

吉薩金字塔前的人面獅身像,應該是除了圖坦卡門黃金面具外,古埃及最廣為人知的面孔。它的獅身趴臥在地,而揚起的頭有著張人類的臉。中文以簡單明瞭的描述,稱呼這個古代巨像呈現的神獸為「人面獅身」。問題是,它究竟是什麼?獅身上的那張臉又是誰?
 

人面獅身像
埃及吉薩金字塔群前的人面獅身像(Soure:Wikicommons/w:es:Usuario:Barcex/CC BY-SA 3.0)
在英文裡,人面獅身叫作 Sphinx,而這個名字來自希臘文。其實,許多古埃及的事物,諸如城市、神祇,甚至人,我們用的都是希臘化的名字,所以不用太意外。然而,神秘又令人感到無奈的是,古埃及人非常重視文字,卻沒有找到任何同時代的文獻,記錄在建造當時,埃及人如何稱呼這種神獸。
 

當食人妖遇上「殺父娶母」之王

希臘神話中的人面獅身和埃及也略有不同。除了同樣是獅子的身體,希臘的還長著老鷹的翅膀,而且頭部通常是女人。關於希臘人面獅身最著名的故事,莫過於牠與被預言將「殺父娶母」的伊底帕斯王(Oedipus)的相遇。最有名的版本,是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約西元前 497-405 年)所寫的悲劇,大致情節是這樣的:

伊底帕斯在神殿獲得預言後,決定遠離成長的家鄉,以及養育他的父母,避免悲劇成真。在自我放逐的路上,他與一輛馬車狹路相逢,為了爭誰先走,造成對方死亡。之後他遇見了人面獅身獸,必須解開牠出的謎題,才能安然通過,否則將被撕裂吞食。
 
伊底帕斯與斯芬克斯
西元前 5 世紀陶酒杯底部裝飾的人面獅身與伊底帕斯。(Source:Wikicommons/Marcus Cyron/Vatican Museums/CC BY-SA 2.0)
人面獅身獸的題目是:
 

什麼動物小時候用四條腿走路,壯年用兩條腿走路,老年用三條腿走路?

伊底帕斯解開了謎底,這個答案就是:「人」。

驕傲的人面獅身獸因而羞愧自殺。而後伊底帕斯順利抵達為人面獅身獸所困的忒拜(Thebes ,Greece,又譯底比斯),並娶了新寡的王后,登上王位。在這看似邁向人生巔峰的光榮時刻,預言卻已成真,只是伊底帕斯還不知道,他在路上誤殺的人,就是原本的底比斯王——他的生父,而和他結婚的王后,正是他的生母。
 

誰在何時建造了人面獅身?

埃及的人面獅身沒有像希臘版那麼曲折的故事,卻有悠長的歷史。它建造的年代,和身後的金字塔差不多,是埃及的第一次輝煌年代——又稱為金字塔時代的古王國時期,距今約有四千五百年。
  吉薩最大的金字塔,是法老古夫(Khufu)的陵墓。這位法老僅有一件立體的形象流存至今,是一尊牙雕小像。由於面容相似,加上位置鄰近,早期學者便推測,獅身像面部就是以這位法老的尊容為藍本。不過,更近的研究大多認同,這張臉刻劃的應該是法老卡夫拉(Khafre)——三大金字塔居中者的主人。
 
古夫的牙雕小像
古夫的牙雕小像,只有 7.5 公分高,現藏於開羅博物館。(Source:Wikicommons/Olaf Tausch/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CC BY 3.0)
卡夫拉王雕像
卡夫拉石像,現藏於開羅博物館。(Source:Wikicommons/Jon Bodsworth/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 Copyrighted free use)
儘管材質都是岩石,但不同於以工整切割石塊堆疊的金字塔,這個人面獅身是就地以岩床雕刻而成。就跟所有石刻一樣,想成就完美作品,必須削除多餘石塊,而埃及人才不會輕易浪費這些珍貴材料。因此,人面獅身的工地現場,也是一座採石場。
  比起金字塔,較少人對人面獅身像的建造工法感到驚奇與困惑,但這個石像高 20 公尺,前掌至尾巴長 73 公尺,龐大體型在風沙中屹立數千年。最突出而容易受摧殘的頭部,至今卻連眉毛、象徵王權的尼美斯頭巾(Nemes)上的條紋等細節都清晰可辨,這就是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技藝,而持久的關鍵在於岩層的質地。

人面獅身像的高度,讓它垂直跨越多個岩層。由於中間的岩層相對較鬆軟,所以古人邊採集石塊作為建材,就預留了一塊頂層堅硬的岩層,用作雕像頭部的基底。學者進一步分析人面獅身像與附近建築,發現卡夫拉谷地祭廟(Khafre Valley Temple)以及連接的長廊,部分石材和人面獅身像頭部類似。當然也不排除,這些石塊根本就是從人面獅身像這裡搬過去的。埃及人繼續往下挖,清出雕像身體周圍的空間。因為側邊還留有岩壁,經過比對確定,這些切割下來的石塊就近拖至雕像前方,成為人面獅身神廟的建材。

就像蓋金字塔的方法一樣,由於年代久遠,各方證據都不那麼充足,因此存在著不同的推論和臆測。不過根據這些石頭訴說的故事,吉薩的巨大人面獅身像最可能是卡夫拉時代的工藝成就。事實上,也是在卡夫拉的時代,我們開始看到埃及人直接把岩層雕刻成希望的樣子。例如卡夫拉的王后 Meresankh 三世墓中,就有一排這樣的高浮雕人像——在這之前,墓中放置的都是另外製做的獨立雕像。
 
Meresankh 三世墓
卡夫拉的王后 Meresankh 三世墓中,直接用岩壁雕刻出來的裝飾牆。(Source:Digital Giza/哈佛大學)

出土又再度埋沒的人面獅身

然而,不同於王后墓中的浮雕,人面獅身像處於戶外,而且位在一個向下挖出來的坑中。後來埃及經歷過一次重大的氣候變遷,此時的政府陷入分裂,沒有餘力維護與生計無關的祭祀與雕像,於是吉薩的人面獅身像就被風沙掩蓋,只剩頭部露在外,一埋就是幾百年。

直到某天,有位王子在附近打獵,日正當中的突然想睡,並夢見太陽神要求他清理覆蓋的沙子,恢復祂本來面貌。這時候已是埃及另一個強盛年代——新王國時期,人面獅身被視為太陽神的化身。而這位王子後來登上法老寶座,也就是第十八王朝的圖特摩斯四世(Thutmose IV)。
  他登基後,在清理出來的人面獅身像前立碑,講述這段經過。因為這是一個托夢的故事,所以石碑被暱稱為「夢石碑」(Dream Stelae)。
 
人面獅身像夢石碑
立在人面獅身像兩隻前腳間的「夢石碑」(Source:Wikicommons/Chanel Wheeler/CC-BY-SA-2.0)
除了這塊紀念石碑,圖特摩斯四世還在附近堆砌泥磚擋沙牆,防止石像再次被掩埋,往後的時代也斷續有清理、修繕,吸引更多平民和統治者都來朝聖,只是漸漸和原始信仰脫節,就像是現在一樣,當作知名觀光景點。

例如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西元 23-79 年)就在其《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留下紀錄,提到人面獅身由天然岩石精雕細琢而成,而且臉還塗成了紅色。既然面部上了色,尼美斯頭巾也應該會畫成跟圖坦卡門面具一樣的藍金(黃)相間才對。但顏料終究是額外添加上去的東西,耐受不住風吹日曬,如今已蕩然無存,只看得見岩石的本色。
  強大如羅馬帝國,也無法一直維持強盛,漸漸無暇顧及埃及這個遠離中心的行省。最後一位與人面獅身像有連結的羅馬皇帝是 Septimius Severus(西元 193-211 在位),據說他在石像前的階梯上蓋了祭壇。之後,獅身再度隱沒入黃沙,直至近代埃及考古與觀光盛行,才又重見天日,並得以深入研究。
 

鼻子是被拿破崙轟掉的?

關於人面獅身,還有一個常見的傳說,但跟法老或眾神沒有什麼關係,而是這張臉上消失的鼻子是被拿破崙用大砲打掉的。

其實,這尊人面獅身歷經數千年,喪失的不只鼻子,還有法老或男神下巴會有的假鬍子。不過這個脫落的假鬍子,至少還留了個殘骸,鼻子卻徹底不見了。但這可不是拿破崙的鍋。
 
人面獅身像鬍子
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部分人面獅身像鬍子,可能為新王國時代的修復品,而非古王國時代的原作(Source:Wikicommons/Jon Bodsworth/the British Museum/Copyrighted free use)
當年他除了帶兵攻打埃及,也帶了一批學者去,還找到了對破解古埃及文有莫大助益的羅賽塔石碑,只是後來敗給英軍,石碑才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至今仍吸引大批觀光客前往觀賞。戰爭確實難免造成破壞,但有一張在拿破崙大軍抵達埃及前數十年繪製的速寫,上面所畫的人面獅身就已經沒有鼻子了,還能看見當時獅身是埋在沙裡,行人就走在它脖子旁邊。
 
人面獅身像速寫
1755 年的人面獅身像速寫(Source:Wikicommons
至於真正的兇手是誰?鼻樑和鼻孔下方各有一處敲鑿的痕跡,足以證明它經歷過人為破壞,但時間點和動手的人,在不同文獻有不同說法,只能推論應該是在中世紀,阿拉伯人統治埃及的時候就慘遭毒手。

法老統治的埃及在西元前一世紀畫下句點,文明成就卻留存下來。其中,吉薩的人面獅身像絕對是人類石刻工藝史上的傑作。它曾經被視為神,也是吸引無數朝聖者的名勝,難免令人為之驚奇、產生各自的想像。儘管有些傳成了似是而非的流言,卻證明古文明的活力,不會因政權轉換而終結。
 
學籽古文明線上課
【學籽 Seeducation 線上課程】
馬雅人、蔡佳慧、王詩涵
馬雅×埃及×商周:
上古人類的黃金時代!

漫遊狂野、神秘、偉大的人類古文明

「我們在這荒地遊蕩,該何去何從,才能找到更好的自我?」
──《瘋狂麥斯:憤怒道》

本課程涵蓋古馬雅、古埃及、中國商周三個古文明,三位專業歷史研究者從該文明的地理環境、神話故事、人物故事、藝術成就、宗教儀式、日常生活,帶你領略古文明的魅力。
使用折扣碼「storystudio300」購買,享課程 300 元優惠!
 

參考資料
  1. Hassan, Selim (1953). The Great Sphinx And Its Secrets: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Light Of Recent Excavations. Cairo: Government Press.
  2. Lacovara, Peter (2014). "When and Why was the Great Sphinx made", Ancient Egypt (2014 April/May), p. 56-9.
  3. Lehner, Mark (1991). Archaeology of an Image: The Great Sphinx of Giza
  4. Lehner, Mark (2017). "Who Built the Sphinx?", Aeragram (18–1), p. 2–6.
文章資訊
作者 練習人
刊登日期 2025-02-24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古文明事實查核中心
馬雅×古埃及×商周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