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她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狗: Sputnik 2衛星上,沒有回程火箭的萊卡

胡芷嫣 2020-04-01

1957 年 10 月 4 日,遠方遼闊沉寂的哈薩克大草原,拜科努爾(Baikonur)發射場,原本是蘇聯洲際導彈的 R7 火箭引擎點燃了。


在天搖地動和轟隆巨響中, R7 升空。只不過這次,上頭搭載的不是核子彈頭,而是一枚叫做「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的人造衛星。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通常也被視為是 60 年代美蘇太空競賽的正式起點。

 
史普尼克一號衛星徹底改變了美蘇太空競賽的賽局。(Source: NASA)

但,不只美國,史普尼克一號成功進入行星軌道、開始繞行地球後,全世界都瘋了。


《法新社》、《每日郵報》、英國美國各大廣播和電視電台,無時無刻不強力放送史普尼克的最新消息,甚至刻意中斷節目,播出來自史普尼克的嗶嗶衛星信號(訊號據說強到一般人打開無線電設備都收得到)。世界各地還掀起一股肉眼搶看史普尼克的熱潮,數千人爭相在太陽升起前的凌晨起床,只為了一睹那道「地平線上閃爍的火花」。


蘇聯《真理報》(Pravda)驕傲的說:「全世界都聽到了人造衛星發射的宣告。」


(↓↓點播放鍵聽史普尼克風靡全球的嗶嗶聲↓↓)


史普尼克一號在日後改變了很多事情。例如,美國決定放手一搏成立 NASA,展開水星計畫,截彎取直送人類上月球;或是,由此展開的衛星科技,帶領人類進入無線電視、手機通話、網路的新紀元。


然而,在這些很偉大的人類文明成就以外,史普尼克一號也改變了,一隻小狗的命運。


汪汪!蘇聯的太空狗狗實驗

史普尼克一號引發全球熱潮,半是出於恐懼(這次 R7 是送衛星上軌道,下次會不會就送核彈?),半是對蘇聯乃至於人類航空科技實力的驚詫。不管怎樣,這一切都為鐵幕後的蘇聯,在歐美世界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宣傳效應。


因為這樣,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 )在史普尼克一號發射的幾天後,臨時起意,找來 R7 火箭的設計者,也是蘇聯整個火箭研發計畫的主導者,柯羅列夫(Sergei Korolev)。


他問柯羅列夫,能不能在下個月 7 號以前,再發射一枚史普尼克二號(Sputnik 2),慶祝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四十週年?


要知道,當時可是沒有像現在 Space X 的超高科技火箭回收系統的,所以,當柯羅列夫當場點頭答應時,就意味整個團隊要從剛完成一項史無前例的艱鉅任務、終於有一年一度的休假期中,緊急召回(他們大概才休息不到一週),疲憊地回到基地,從零開始打造一具新的火箭。


而且,他們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這已經比登天還難了,想不到,柯羅列夫竟然「加碼」對赫魯雪夫說:這次不載衛星了,我們載一隻狗去環繞地球吧。


柯羅列夫是人類航太科技重要角色,他設計的火箭,將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隻狗、和第一個人類送上太空。(Source: AGeekMomvia Flickr)

 

柯羅列夫做了一個非常大膽,但放在俄羅斯歷史來看,也不算異想天開的決定。


記得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心理制約實驗嗎?這位俄羅斯心理學家在二十世紀初期,就是用狗做實驗對象的。


而且,早從 1950 年,位於莫斯科、進行蘇聯航空實驗的航空醫藥實驗室(Institute of Aviation Medicine, IAM)就開始使用小狗做太空實驗。如果你在那年夏天走進 IAM,就會聽見滿間屋子的狗吠,看見滿地穿著壓力衣在地上跑來跑去,以及滿天在巨大離心力機上天旋地轉的狗狗。


蘇聯很擅長訓練狗狗進行太空任務,圖為1966年創下在行星軌道待最長時間紀錄(21天)的狗狗Veterok 和 Ugolyok。(Source: Wikipedia)

為什麼是小狗?你可能會問。


老鼠、小兔子是不錯的選擇,但它們體積太小,沒辦法接上複雜的觀測儀器。和人類生理構造最接近的猩猩或猴子呢?確實,1948 年,美國霍洛曼空軍基地(Holloman)裡,就連續有六隻名為亞伯(Albert I ~ Albert VI)的恆河小猴,被塞進 V-2 火箭裡發射上天空,只為了測試生物體是否能承受火箭爆衝的速度,和加速後長達數分鐘的失重狀態(出於各種原因,他們全部都為國犧牲了)。


美國人選擇處理猿類,而蘇聯選擇狗狗,「人類最忠實的好朋友」──部份原因是狗比猴子來得溫馴,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當時莫斯科街上流浪狗為患,這些曾在街頭挨餓受凍的小狗們,性格應該比較堅強,比較有可能完成艱難的火箭任務。


蘇聯人挑選流浪狗狗有幾項標準:一是要年輕,大約 1 歲半到 6 歲;二是體重約在 5 到 7 公斤;第三,為了觀測方便,他們的毛必須是淺色;第四,因為蘇聯幫狗狗準備的實驗衣版型,後端排泄系統位置比較貼合母狗,所以一律只使用母狗。


在蒐集到一群狗狗之後,除了完整的生理檢測,研究員還會進一步根據狗狗的個性分類:那些比較過動的,被分到火箭組(任務時間短),個性比較安靜溫馴的,則被分到衛星組(任務時間較長)。


而史普尼克二號上的乘客,太空狗萊卡,就是日後在衛星組被挑選出來的。


我是萊卡,全世界最知名的太空狗

萊卡被送進太外空前,已經在 IAM 訓練整整一年了。


所有從街上抓來的流浪狗,正式留在 IAM 以前,都要經過一連串的體能和心理測試。


她要先被關在黑暗的小房間中,習慣幽微的光線;再來,被關進只容旋身的狹窄小籠子(一般來說,狗狗會在這裡連續吠叫長達兩三天)。


等到她們終於逐漸習慣後,研究人員會再進一步把她們關到更狹窄的籠子裡,在那裡她只能趴下,站起來,往前或往後走幾步。時間長達 20 天。


通過這階段測試後,接下來,她們要綁在震動模擬機上,體驗火箭發射時的激烈震盪;在離心力機上旋轉,承受高達 10g 的離心力和瞬間失重;接下來,還有噪音反應訓練、排泄訓練、壓力艙訓練⋯⋯。


(當然,人類太空人也接受過更殘忍的生理測試。例如 NASA 招募第一批太空人,曾將負 12 度的水注射進他們的耳朵,測試暈眩反應──但至少那些人是自願的。)

 


萊卡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都很乖。


根據負責訓練她的研究員雅茲多夫斯基(Vladimir Yazdovskiy) 說,乖巧的個性,正是萊卡「雀屏中選」創造歷史的原因。


事實上,當時有另一隻白色小狗阿賓娜(Albina),在各方面都比萊卡更適合執行任務。只是阿賓娜已經完成兩次任務,大家認為她已經為祖國做得夠多了,況且,她剛剛生下一窩可愛小狗,讓幼犬失去母親是不對的。


除此之外,「大家都喜歡阿賓娜」──沒有人想要在這次一去不回頭的任務中,犧牲可愛的阿賓娜。


鏡頭轉到外科手術台上,這裡,是狗狗執行任務前的最後一個關卡。


在蒼白的燈光下,雅茲多夫斯基劃開萊卡的脖子,將頸動脈拉出來,固定在脖子附近的皮膚上,套上橡膠圈,方便在外太空定時量測血壓。


接著,他在萊卡的胸口皮下植入兩顆小小的電極,接上量測心跳的線路,穿過萊卡已經被剃光毛,光禿禿的皮膚。


在雅茲多夫斯基剪斷手術縫合線的時候,他可能會想起,幾天前,他把萊卡從 IAM 抱回家,讓她跟他小孩短暫地一起玩的情景。「萊卡是一隻很棒的小狗,又乖又安靜⋯⋯我想為她做點什麼事,畢竟她只有這麼短的時間可以活。」  


咖嚓,線剪斷,最後一個結打上。手術成功結束。當萊卡醒來時,她就完全準備好了。


燃燒吧!這場盛大的火箭政治秀

10 月 31 日,上午十點,萊卡接受最後一次擦澡,最後一次仔仔細細地梳毛。中午,研究人員幫她接上各種量測線路和儀器,穿上尿布。下午兩點,她被固定在兩大塊避震海綿中間,放進小艙裡,鎖上螺絲。裡頭的空間只夠她站立或躺下休息。


萊卡要在那裡等待整整三天,直到發射時間。


萊卡已在艙內準備就緒(Source: wikipedia)

11月3日,清晨五點半,R7 火箭準備就緒,上頭載著史普尼克二號,和即將成名的萊卡。

火箭工程師、研究人員、航太專家⋯⋯所有人屏息以待。


為了趕上這場盛大的政治表演,為了在短短一個月內在世人面前上演這場史無前例、盛大雄偉的蘇聯宣傳秀,整個火箭的建造過程都非常匆忙。


根據技術人員的說法,他們根本沒有時間畫草圖,仔細檢視每個設計環節,相反地,一切都是東拼西湊。例如,座艙其實是從另外一具火箭(R-5)中拆過來用的;又例如,當他們發現艙內通風系統有問題時,修正的方式不是重新計算氣流循環,而是直接把風扇換一個方向吹吹看。


再例如,為了簡化設計,也為了讓史普尼克2號掠過天空的身影更加明顯、更容易被世人看見,他們甚至省略了火箭脫離的標準步驟。換句話說,讓史普尼克2號直接拖著火箭的一小部分在行星軌道中飛行──


這會增加什麼風險?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在乎。


任何事情都可能出錯。雅茲多夫斯基在底下看著(稍早,他以減壓座艙為藉口,偷偷拜託工程人員在鑽開螺絲釘時,餵在裡頭三天的萊卡喝一點水)。但他知道,不管任務成功或失敗,萊卡都不會回來了。


當時蘇聯還沒有發展出太空回航技術(只是全世界還不知道),所以原本計畫就是讓萊卡在外太空活一週,只要蒐集到足夠的生物觀測數據,就任憑小狗在宇宙漂流,餓死或冷死。因為這樣,他們只幫萊卡準備一星期的果凍狀食物,而且,為了重量和設計方便,一天只餵萊卡一餐。


五、四、三、二、一⋯⋯ 在一片熱浪火海和轟隆巨響中,R7 火箭隆重升空。


任務目前一切順利,即使史普尼克二號是一號的整整 6 倍重, R7 火箭仍像一枝燃燒的火紅大鞭炮,直直往天際衝去,孔武有力地標示共產蘇聯 40 週年勝利。


不負眾人期望,史普尼克二號衛星順利進入行星軌道,以每秒8公里的驚人速度,繞著地球運轉。明天起,有史以來第一隻小狗坐衛星進入太空的新聞,就要蔓延全球各大媒體了。


明天起,全世界就要為這隻太空小狗英雄瘋狂了。只是那時他們仍不知道她的名字,他們會叫她原本的小名「小捲毛(Kudryavka)」,或者叫她「小檸檬(Limonchik)」。


明天起,會有印著萊卡頭像的海報、郵票、明信片,甚至香菸外盒,在全世界流通。全球媒體都會刊登她的照片,還會有來自各地的小朋友,親筆寫信給她,謝謝她啟發了他們的太空夢。


日本1958年發行的萊卡遊戲紙牌。(Source: NY Times Archives)
 
阿拉聯合公國(阿基曼)推出的萊卡紀念郵票(Source: Vintageprintable1 via Flickr)

──但在離地 982 公里遠的衛星軌道上,很快地,這一切都即將不重要了。在那個只夠萊卡起身、趴下,前後走一兩步的小座艙內,緊急狀況發生了。


在衛星繞行沒多久,地面人員遙測到一向溫馴的萊卡,在艙內吼叫、踱步,一反常態地非常激動。根據衛星在莫斯科上空回傳的數據顯示,艙內溫度飆破攝氏 40 度。當衛星第四次飛過莫斯科上空,回傳數據顯示,艙內已完全無生命跡象。


話句話說,萊卡在進入太空的五到七個小時內,就已經死了。


也許是隔熱裝置在火箭發射過程中損壞,也許是當時草率處理的風扇系統壞掉了,也許是沒有脫離衛星的 R7 火箭頭,吸收了太多熱能讓太空艙升溫⋯⋯總之,萊卡活活熱死在太空中,七天的食物,她一口也沒吃到。


而腳底下的世界還在慶祝。


比較多疑的人還在猜測。但沒有人確定萊卡已經死了。


一開始蘇聯還想隱瞞萊卡的死訊,甚至散播萊卡還活著的消息;但媒體大眾臆測紛紛,紙包不住火,蘇聯終於在 11 月 12 號,在萊卡死去快十天後,才透過莫斯科廣播電台,證實萊卡已死亡。


蘇聯將狗送上太空,掀起全球愛狗人士的憤怒。各地都有愛狗人士帶狗狗遊行抗議。圖為聯合國前的遊行抗議,牌子上寫:「送赫魯雪夫上去」。(Source: NY Times Archives)

萊卡的一小步,人類一大步

萊卡的生命和太空旅程雖然很短暫,卻得以讓人類的太空夢成真。透過這隻小狗的犧牲,人類終於知道,生物確實可以在長時間的無重力狀態中存活,也終於恍然大悟,生物進入太空不會爆炸,也不會被太陽烤焦。


太空狗萊卡的五個小時旅程,讓世人看見了人類進入太空的一絲希望。

 
蘇聯《真理報》刊登的萊卡頭像(Source: NY Times Archives)
不甘示弱的美國,兩年後也送兩隻母猴Able與Baker上太空(並成功歸來)。圖為Able固定在座艙。(Source: NASA)

四年後,1961 年 4 月 12 日,蘇聯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搭著東方一號(Vostok 1)從外太空返航,成為第一個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類。再過八年後,在連續讓蘇聯超前的慘輸局面中,阿姆斯壯終於在眾所矚目下,於月球插上美國國旗,讓這場歷時近十年、耗費數百億的美蘇太空競賽,終於告一段落。


⋯⋯不過,那都是屬於人類,我們接下來的事了。

參考資料
  1. Colin Burgess, Chris Dubbs, Animal in Space: From Research Rockets to the Space Shuttle (Springer, New York, 2007), esp. Chapter 2-6. pp.25-168 
  2. Sputnik launched, History
  3. Read TIME's Original Report on the Sputnik 1 Launch, New York Times
  4. 太空紀元五十年,臺灣國家太空中心



本文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合作刊登。
文章資訊
作者 胡芷嫣
刊登日期 2020-04-01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改變世界的1960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