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多謝國家款待:除了提供美食,肩負政治重任的臺灣國宴料理

1992年3月4日於中山樓舉辦尼加拉瓜總統查莫洛夫人訪臺國宴(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收藏
國宴,可說是「舌尖上的外交」,是展現我國竭誠歡迎友邦元首來訪的重要場合。對一般人來說,過往只能從報紙上看到國宴菜單,不但吃不到,連菜色都看不到。時至今日,我們不僅看得到整套國宴料理菜色,還能夠在飯店享用國賓級的盛宴。然而,國宴只是款待用餐嗎?有沒有制度可循?為了順利推展我國外交而籌辦的國宴,又曾經發生過哪些故事?

談到臺灣的國宴,許多人會想到 1958 年 5 月 14 日伊朗國王巴勒維(Mohammad Reza Shah Pahlavi,1919-1980)訪問臺灣。因為關注臺灣的土地改革及經濟建設成果,巴勒維率領十餘名重要官員前來國是訪問,為期 5 天。伊朗古稱波斯,是中東大國,而巴勒維也是第一位來臺訪問的外國君王,格外引起政府的重視[1]。總統蔣中正為了表示歡迎,當天率領文武官員兩百多人前往松山機場,以隆重的軍禮迎接巴勒維(圖 1),還動員了市民及學生計 10 萬餘人,高舉兩國國旗搖曳歡迎,從松山機場至圓山飯店夾道迎接。
 

圖 1 伊朗國王蒞臨臺灣訪問(Source:外交部)

15 日,巴勒維結束在桃園考察我國土地改革與農村復興成果後,於晚間回到臺北由總統蔣中正在總統府款以國宴(圖 2)。此次國宴是以法式料理為主,菜單上羅列著:西瓜菠蘿盅、牛肉茶、冷蝦仁凍、麵包粉炸雞、炸蕃薯絲蘆筍、鮮刀豆、素色沙拉、芒果冰淇淋、咖啡等多道美味可口的料理。然而,國宴並非只是入座用餐,還必須要符合正式外交儀節,受邀出席的賓客不僅穿著必須符合規定,得先晉見兩國元首後方進入會場,由服務人員帶位就座。當兩國元首走進國宴會場的那一刻,軍樂演奏伴隨而起,現場的賓客肅立以待。宴會開始後,會場響起輕柔音樂,用餐的過程中備有香檳,由總統蔣中正舉杯向巴勒維國王祝賀,再由國王回敬(圖 3)。國宴結束時,依照外交儀節,我國總統先將伊朗國王送至總統府客廳門口,再由外交部長葉公超送至總統府大門口,最後,總統府第三局主管典禮交際與交通管理人員已備妥大禮車,將巴勒維等人送返下榻的圓山飯店休息。
 

圖 2 巴勒維訪臺行程(Source:外交部)
圖 3 1958年5月15日伊朗國王巴勒維於國宴與總統蔣中正夫婦舉香檳祝賀(Source:外交部)

16 日上午,巴勒維依照安排行程,前往新竹湖口參觀陸空聯合演習,接著搭機前往高雄岡山參觀空軍特技表演。中午過後,他在總統蔣中正的陪同下,參觀海軍基地,晚間兩人在西子灣共進晚餐,當晚下榻高雄圓山飯店。17 日,巴勒維從高雄搭機前往臺中,再專車至霧峰省議會,由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招待午宴,接著前往故宮博物院霧峰陳列館觀賞國寶文物(圖 4),傍晚搭車轉往日月潭,接受副總統陳誠晚宴款待後,下榻涵碧樓。18 日,巴勒維返回臺北,由行政院長俞鴻鈞在臺北賓館招待午宴。當天晚上,巴勒維在圓山飯店金龍廳行館宴請總統蔣中正夫婦,並且在 19 日早上從松山機場搭乘專機離開臺灣(圖 5)。
 

圖 4 前往霧峰參觀故宮國寶(Source:外交部)
圖 5 伊朗國王訪問行程(Source:外交部)

巴勒維 5 天訪臺行程,受到我國高度禮遇,花費甚高,加上土耳其總理孟德斯(Adnan Menderes,1899-1961)才在 5 月 1 日剛剛結束 3 天訪問行程,為撙節開支,總統蔣中正在 6 月 9 日召見外交部長葉公超表示:「以後重要外賓來訪,其接待日程應由一固定委員會規定之。尤應注意宴會不得超過一般慣例所應予之禮遇。」隨後,外交部禮賓司便參考美、英、法等國資料,擬定〈宴請訪華外賓辦法草案〉(圖 6),及〈國宴儀節〉、〈公宴儀節草案〉、〈官宴儀節〉三個附則。換言之,我國國宴自此之後開始制度化執行。
 

圖 6 〈宴請訪華外賓辦法草案〉(Source:外交部)

國宴制度擬定後不久,美國總統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1890-1969)便於 1960 年 6 月18 日至 19 日進行兩天訪臺行程。嚴格來說,艾森豪停留臺灣的時間只有 24 小時,堪稱是旋風式訪問。由於美國總統訪臺對於我國而言意義非凡,為了安排此次行程,我國籌備時間長達半年有餘。艾森豪抵臺後,從松山機場搭車至圓山大飯店,沿途有 50 萬人夾道熱烈歡迎(圖 7)。當日下午,艾森豪總統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演講(圖 8),並於當晚參加國宴。
 

圖 7 1960年,50萬民眾夾道歡迎艾森豪總統來臺訪問的盛況(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8 艾森豪總統面對總統府前廣場發表演講(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舉辦國宴除了需要符合外交儀節,菜色還必須設計符合賓主雙方的飲食習慣。早在 6 月 2 日,駐美大使葉公超從華盛頓拍回電報,向外交部表示艾森豪對食物不拘,也喜歡中式料理,但他習慣飲用自己帶來的礦泉水。據此訊息,我國設計的國宴菜單以西式料理為主,包括:臺灣水果盅、清燉牛肉湯、烤龍蝦、火雞火腿、蘆筍生菜珍珠米、沙拉、檸檬冰淇淋、咖啡或茶。

美國總統訪臺所舉辦的國宴,不僅是我國盛事,也是當時各國駐臺使節的大事。此次國宴共有 112 人參加,包括我方代表 62 人,美方賓客 26 人,以及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泰國、約旦、土耳其、西班牙、教廷、法國、阿根廷、巴西、多明尼加、哥斯大黎加等駐我國大使與相關人員共計 24 人。當晚,除了兩國元首及雙方高層人員外,其餘賓客必須在晚間七點半之前到達會場,而國宴從八點半開始(圖 9)。從其時間之安排,顯見國宴的場合,也是各國大使與美國及我國官員展開國情與各項訊息交流的時機。
 

圖9 我方節目說明(Source:外交部)

接待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國宴菜單是一整套的西式料理,雖然符合國際外交儀節,但並未能夠代表我國中式料理的飲食特色。由於國宴菜單沒有中式料理一事,曾引起《聯合報》以〈「國宴」芻議〉進行討論。因此自 1963 年泰國國王蒲美蓬訪臺起,國宴便開始以中式料理為主(圖 10)。根據圓山大飯店國宴主廚蔣家璜所述,「國賓來華時,如國宴是中菜,則「答宴」必為西菜,總之兩者必不相同。」也就是說,國宴其實有兩次,菜色必是一中一西,且分別由兩國元首宴請。當年,因為艾森豪總統隔天上午匆促離臺,因此未舉辦答宴,是比較特殊的例子。
 

圖 10 1963年泰國國王蒲美蓬訪臺國宴,兩國元首蒞臨國宴會場(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國宴當然得符合賓主雙方用餐習慣,再來追求美味。以我國來說,國宴菜單從早期的川揚菜、江浙菜(圖 11),轉變成海鮮與粵菜,再到後來的在地食材與臺式小吃。國宴料理必須符合我國歷任元首的口味,也必須考量國賓接受與否。究竟如何擬定一份賓主盡歡的國宴菜單,可以從 1989 年宏都拉斯總統阿斯柯納(José Azcona del Hoyo,1927-2005)訪臺的國宴菜單略窺一二。
 

圖11 1969年越南總統阮文紹訪臺國宴為江浙菜(Source:圓山大飯店)

國宴菜單共有 10 道菜,除了甜點與水果,另外8道菜有魚翅、龍蝦、鮑魚等,從菜單上約略可知該次國宴以粵菜為主(圖 12)。這張素白乾淨的國宴菜單,並非原圓山大飯店擬定的國宴菜單。在籌備流程中,國宴菜單由圓山大飯店先行擬妥,再與總統府第三局、外交部禮賓司會商。那麼,原本初擬的國宴菜單與確定版本有什麼不同呢?從修改的狀況(圖 13),可以知道兩者的異同。除了直接更改在菜單上的各種簽註之外,菜單上還另外黏貼了兩張便簽(圖 14)。
 

圖 12 宏都拉斯總統阿斯柯納訪臺國宴菜單(Source:總統府)
圖 13 由圓山大飯店初擬的國宴菜單與總統府第三局的菜單修改(Source:總統府)

原本菜單上的菠蘿田腿、水晶香螺、富貴腩筋,因為青蛙腿、香螺及牛腩、牛筋不方便於外賓進食,所以三道菜分別改成蠔油鮑魚、中式牛排、美味三冬。另外,菜單上鮑片展翅這道料理,已將菠蘿田腿改成蠔油鮑魚,鮑魚這項食材不宜重複,乃將鮑片展翅改為通天排翅。而菜單上的「梅花拼盤」為早期國宴的首道菜色,長年未變。梅花拼盤顧名思義是由數道冷菜集合而成,每次國宴的組合都不盡相同。在宴請宏都拉斯總統阿斯柯納的國宴中,梅花拼盤原本由松子、花菇、素雞、海螫頭、羊羹、滷牛肉組成,決定將海螫頭換成炸鳳尾魚外,並可知由「富貴腩筋」更改菜色為「美味三冬」的「三冬」,原來是由冬筍、冬菇(香菇)及冬菜(醃漬大白菜)所組成。從菜單修改的過程顯示,菜單衡量的重點是以來訪國賓是否滿意為主。中式菜單如此,西式菜單也是如此。
 

圖 14 兩張黏貼在菜單上的便簽,提示菜單內容變更及內容補充(Source:總統府)

長期以來,能參與專為友邦元首來臺進行國是訪問而舉辦的國宴,皆為兩國政要與各國駐我國大使,一般人無緣一窺真面目,也讓國宴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作為彰顯並增進兩國情誼所舉辦的國宴,其實是由一連串的外交儀節所組成,藉著崇隆的儀式來表示對友邦的尊重。近年來,圓山大飯店屢屢以歷屆總統招牌菜色為題,推出國宴大餐並提供民眾消費,促使大眾對於國宴的認識。雖然享用精饌美食確實是國宴的核心,但並非國宴的全部。

從國宴的繁冗儀節來看,其實這頓飯吃得一點也不輕鬆。尤其是對兩國元首及列席的政要而言,可說是為了國家出席一場隆重的宴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珍貴的國家檔案,包括豐富多元的國宴料理紀錄,歡迎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查詢,發掘更多鮮為人知的國宴故事。目前,在臺灣省政資料展出的「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圖 15),展示歷年國宴檔案與紀錄影片,誠摯歡迎大家蒞臨參觀。
 

圖 15「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的國宴檔案展示

(本文作者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員 陳怡行)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情報

 


 

[1]在 1958 年伊朗國王巴勒維訪臺之前,韓國總統李承晚曾於 1953 年年底抵臺訪問。但李承晚總統此次來訪並非為國事訪問,而是韓戰剛於是年 7 月底結束之際,為解決韓戰後續問題而來臺與我國協商。

參考資料
  1. 卓文倩,〈我國歷任總統國宴菜色及政經意涵之比較研究〉,《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7(2)(臺北,2011),頁4-15。
  2. 俞美霞,〈國宴食單與臺灣飲食文化探析〉,《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7(2)(臺北,2011),頁16-28。
  3. 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臺北:聯經,2020。
  4. 陳怡行,《食光.時光─臺灣飲食檔案故事》,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1。
  5. 圓山大飯店,《圓山經典食錄》,臺北:漢光文化,2002。
  6. 熊培伶,〈戰後臺灣飲食的文化移植與現代生活想像(1950-197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論文,2016。
  7. 蔡子強,《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從民初到二十一世紀,22 位牽動華人政局的政治人物飲食軼事》,臺北:時報文化,2019。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局
刊登日期 2023-04-22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