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回到 1982:全臺灣第一件蒸汽機關車古物修復

「體育公園內的兩部火車頭,又有六、七種小零件把手不見了。已退休的火車駕駛員葉榮木說,希望市府全天派人看守。」這是 1983 年 3 月民生報對兩台蒸汽機關車 CT251 與 DT652 的描述。這年的 2 月 11 日這兩輛機關車才風光地「火車頭,坐汽車走公路」來到臺南體育公園,當時兩輛老蒸汽機關車在搬動時,前頭有警車引導,後有樂隊吹奏、鳴笛,之後還有醒獅表演與原住民歌舞,並且沿途燃放鞭炮,熱鬧非凡。總共動用了三輛吊車、三輛板車、一百多名人力,耗時十個小時,這才安頓好兩輛機關車。


但是不滿一個月的時間,隨即出現各種機關車損壞、有識之士不捨的報導。


先是兩輛機關車剛到體育公園展示不久,隨即遇到陰雨綿綿的天氣,若受到長期雨淋,機件的鏽蝕將造成機關車的損壞;其次是戶外的展示也讓許多宵小有可趁之機,許多零件就被順手牽羊而佚失了。也因此,當時臺南市長蘇南成下令,趕緊為兩輛機關車蓋起防雨的「新房」,半年之後完工,也避免了兩輛機關車雨淋的命運。但仍免不了受到長年風吹日曬的影響,兩輛機關車面臨著鏽蝕嚴重、不堪展示的情況。


經過了 30 多年,這兩輛具有文化資產身份機關車們的修復計畫終於在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以下簡稱「文資處」)召開委員會討論後,開啟了它們的修復之路。


修復前的 CT251 和 DT652。(圖片來源:仕佳興業有限公司承辦,《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調查研究計畫》,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2017。)

修哪裡?怎麼修?修復前要作哪些事呢?

在啟動修復計畫之前,首先必須先了解到底要如何修復這兩輛蒸汽機關車?需要採用何種工法?修復到什麼樣的年代?以及哪些痕跡需要修復,哪些痕跡又必須妥善保留下來,呈現它們所經歷的歷史呢?


承接這樣指標性工作的是「仕佳興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仕佳團隊」)。此次調查研究除了調查兩輛機關車的歷史背景、基礎資料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確認到底哪些地方損壞或佚失,評估必須要復原成如何的狀態。


但在經歷過多個歷史時期、數次修補的兩輛車,雖然日本的製造廠仍留有兩輛車出廠的明細圖集,但考察過往留下的圖像資料、國內外各同型車的樣貌,逐一盤點機件的完整度,這或許是更為可行的辦法,因為在這樣的比對中,其實也逐步找出 CT251 與 DT652 獨特歷史背景的痕跡,像是 CT251 車身側邊的空氣壓縮機(Steam Air Compressor)是高於車側的踏板,但在打狗鐵道故事館陳列的 CT259 則是低於車側的踏板,明顯比較出 1935 年製作完成引進的前期型與 1938 年引進的後期型車型的差異之一;另外,在 CT251 與 DT652 的車頭前都有排障器,而考察日本國內同型車款並未安裝這樣的設備,可見是為了符合臺灣的行駛環境,特意加裝的設備。


前期型(左)的 CT251 與後期型(右)的 CT259 有著諸多細節不同,其中空氣壓縮機的位置就是其一。(圖片來源:仕佳興業有限公司承辦,《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調查研究計畫》,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2017。)
DT652 於日本時代編號 D512(左),於車頭前有安裝排障器,屬於量產型 D51 型車,在日本橫川的 D5196屬於半流線型的 D51型車,前頭未安裝排障器。(圖片來源:仕佳興業有限公司承辦,《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調查研究計畫》,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2017。)

另一個有趣的故事,則是掛著 CT259 車牌的 CT251 身份的辨別。CT251 與 CT259 報廢時,名牌是分開存放,後來陰錯陽差裝反了。從 CT251 來到臺南體育公園的報導就可以看出名牌已經調換了,像是《民生報》在 1983 年訪問老工程師林春生先生時,他是這麼說的:「過去退休的老火車頭差不多都是報廢,加以解體,現在能看到 DT652 及 CT259 這兩部四十五年以上歷史的老火車頭得以『善終』。」


雖然,在打狗鐵道故事館陳列的 CT259 在 2011 年時已經更正了號碼牌,但仕佳團隊仍然仔細清除動輪的外漆,確認銘刻的車號,確實是日本時代對 CT251 的編號「C551」;在名牌卸下後,也發現為了讓較寬的 CT259 名牌得以掛上車,所以名牌支架也有加寬的痕跡。

 
確認是 C551,驗明正身。(圖片來源:仕佳興業有限公司承辦,《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調查研究計畫》,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2017。)

也因為如此細緻的盤點、比對與考證工作,給予後續修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建議,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後續的修復計畫。而承接修復任務的,是專門從事軌道車輛製造、改造和維修工作的煜翔機械公司(以下簡稱「煜翔團隊」)。


「那時候就是只想著我們過往維修車輛的經驗,再加上在臺灣來說這是第一個修復有文化資產身份火車頭的案例,也就想說挑戰看看。」煜翔團隊的許永峰顧問如是說。也就在這樣「挑戰看看」的心情下,煜翔團隊投入一年多的時間、一千多人次的來回,2020 年 4 月兩輛修復完成的機關車展現在我們面前。


全臺灣首次的機關車文化資產「修復」

隨著 1960 年的柴電機關車運行與 1979 年的鐵路電氣化,蒸汽機關車在鐵路主線逐漸失去重要性,但為了避免戰爭導致電氣化鐵路癱瘓,因此停置於臺灣各處機關庫進行運務支援直至老化退役。退役之後,「保存」大概是他們還能「安養天年」的方式,但被選中的還比不上報廢拆除的數量,更不用說被登錄為文化資產並修復。


2007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時為臺北縣政府)登錄 D51 型編號「DT675」的機關車為文化資產「一般古物」;接著,2015 年臺南市政府將 C55 型「CT251」與 D51 型「DT652」兩輛機關車也登錄為「一般古物」,並且開啟後續研究與修復的規劃。


修復完成後的 CT251 與 DT652。(圖片來源:煜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計畫》,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2020。)

其實,臺灣不乏機關車修復的案例,就以 1998 年第一部「動態保存」的蒸汽機關車 CK101 正式復駛為例,讓機關車修復並重新行駛,也是一種方式。只是修復具有「文化資產」身份的機關車,卻是從來沒有過。


既然臺灣史上毫無前例,那又有哪些參照標準呢?


2000年,國際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研究中心(ICCROM)在拉脫維亞(Republic of Latvia)首都里加(Riga)組織科學委員會並發表「里加文化資產真實性與歷史性重建關係憲章」(簡稱「里加憲章」),對具歷史意義之鐵道設施的保存、修復、維護與運用提出原則性規範。這樣的原則也得到眾多鐵道文化資產組織認同,成為共同遵循的方向。


里加憲章第六條:「修復過程是高度專業的操作。其目標是為了保存與彰顯傳統鐵道設施在美學上、功能上與歷史上的價值。」第八條:「一件歷史鐵道設施並不一定需要修復至初造當時的狀態。使用期間所留下之痕跡反而可能更具有歷史價值。」換句話說,所謂修復是要重視受修復的目標身上所有代表它經歷重要歷史的痕跡,因為那些痕跡呈現了它過往的故事。


文資處匯聚了專家們共同討論後,大家有了共識,里加憲章就成為這次修復工作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如何能夠在修復中,讓歷史痕跡得以保存與展現,也成為煜翔團隊在每個修復階段時,都要反覆思考的核心價值。


事前準備,萬事俱備

那麼,什麼樣的時期才能夠呈現「使用期間所留下之痕跡」呢?


日治 1930 年代中期到 1940 年代初期來到臺灣的兩輛車,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 DT652 的煤水車身上、車頂、鍋爐上都還有飛機機槍掃射的彈孔痕跡,更說明它所經歷的種種;戰後,兩輛機關車仍繼續服役,直到 1982 年退役,隔年 2 月一起被送到臺南體育公園保存展示。1982 年是它們運行的最後一年,它們身上的痕跡,都是經歷此前種種精彩的證明,最終文資處與文資委員們討論的結果,決定以恢復這兩輛車在 1982 年的外觀狀況為修復的目標。


只是 1982 年時這兩輛機關車是什麼模樣?


機關車設計圖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對工具,透過設計圖可以知道機關車上應該有哪些設備,可能在使用過程中造成佚失、可能在搬運時造成損壞,更能夠了解車身所增加的痕跡並進一步考究。

再者,在修復開始之前,透過 3D 技術的掃描,不僅將兩輛機關車的樣貌數位化保存起來,也透過 3D 的瀏覽,更能夠在未進行機件拆卸確認之前,擬定修復策略,甚至未來的 AR、VR 製作上都有一定的幫助。


3D 掃描的 CT251 和 DT652。(圖片來源:煜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計畫》,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2020。)

修復的大事與小事

這次的修復工作主要分成四個階段:除鏽防鏽、車體整修、車體零件組裝、噴漆防鏽。


全車噴漆防鏽完成,變得紅通通的機關車。(圖片來源:《重現 1982 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紀實影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20。)

目的就是讓殘破、鏽蝕與零件佚失的機關車,能夠回復並且再展示。過程中的小故事,是我們看著修復完畢的機關車時難以想像的。


首先是「械切修復」。其實維修一般的車輛,大概就是將鏽蝕的設備整體拆卸,更換新的。但若運用在古物修復上,不僅會掩蓋歷史痕跡,甚至可能影響到其他相關設備,最差的狀況是復原時完全無法組裝。也因此,煜翔團隊依據調查研究所確立下來的修復原則,以部份械切的方式逐一修復;遇到無法避免的拆卸,都必須填單記錄,清楚標示位置,零件分區置放,以利後續的組裝。


所謂部份械切又是如何呢?許志峰顧問提到一個例子,像 CT251 的鍋爐,鏽蝕到塌陷無法整平,因此以離子切割器割開,發現鍋爐內的支撐點已經不見,因此修復骨架,並且切下需要替換的爐衣部位,用同形狀的板金焊補回去,磨平與漆上防鏽漆,維持狀態。


其次,最讓師傅們印象深刻的就是使用人工,細緻地進行車體除鏽。一改過去常見的水刀除鏽,為避免造成細部零件的損傷以及鏽蝕車體損壞,因而改採費時的人工除鏽,對每個零件小心維護,就為了將里加憲章的精神加以展現。

 
師傅以手工為車體除鏽(圖片來源:《重現 1982 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紀實影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20。)

再來,同樣是讓師傅們印象深刻的是車底的修復。因為在現地施作,無法將車體抬起,只能讓師傅鑽入車底進行除鏽、切割、電燒,在如此窄小的空間鐵鏽、火花就在眼前紛飛,也確實是高危險的修復工項。


若有佚失的機件,則到日本購買同機型的零件進行安裝。不過,CT251 的測速計與 DT652 的汽笛來源最特別,這兩個物件已經佚失,又找不到同型的物件,特別商借高雄打狗鐵道故事館 CT259 的測速計與臺灣鐵路局富岡基地 DT668 的汽笛進行 3D 掃描與列印碳纖維材質零件,透過新科技與同型車的保存,讓兩輛機關車得以回復它們應有的面貌。


重新製作的汽笛。(圖片來源:《重現 1982 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紀實影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20。)

機關車未來的容顏

最後一步,就是讓機關車回復原有的妝容。透過國外同型車的案例與過往照片對照,可以知道各部位顏色。值得一提,駕駛室內的木造天蓬板,木板仍保有很好的品質,因此並未更換,透過原木板上的漆一層一層敲出最初的顏色,找到青色的底漆,還給他最初的容貌。


保有原色的天篷板。(圖片來源:《重現 1982 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紀實影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20。)

「我們完成之後,也很有成就感,因為這真的是臺灣首例,以前都沒有,我們也不曾做過。」許永峰顧問自豪地說。在現場修復的師傅們,雖然每天與體育公園蚊子搏鬥,每個人都被叮得滿身,癢不堪言,但我想當完成的那一刻,大夥的內心應該是滿滿的感動。


在鐵道文化資產持續發展的路途上,許永峰顧問也期待著:「民國 72 年的時候,即便我那時候在鐵路相關部門工作、兩輛車搬到臺南體育公園的新聞也有報,但我們以前沒有這個觀念去注意這樣的事情。」「其實很多時候整理一下就好,為什麼一定要拆掉?如果妥善修復的話,可以讓我們年輕的一代去理解臺灣的過往,其實每一台車子都可以講很多故事,像是 DT652 經歷過二次大戰,滿身彈孔,煤水車的一個面、屋頂、鍋爐很多地方都有,可以讓年輕人想像那樣槍林彈雨的場景,在這中間討生活的人們。」


DT652 身上的彈痕。(圖片來源:《重現 1982 原臺灣總督府 C551、D512 蒸汽機關車修復紀實影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20。)

「所以當初就是在這樣的想法中,繼續做下去。」也許,未來可以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故事繼續不停說下去。

 

致謝
煜翔機械公司
許永鋒顧問
謝榮洲組長
本特輯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刊登。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哲翰
刊登日期 2021-07-0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案藏玄機:解鎖蒸汽機關車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