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花蓮鳳林的特產是什麼嗎?是校長。
迄 2022 年為止,鳳林已經培育了超過 120 位中、小學校長,整個臺灣沒有任何一個鄉鎮能出其右。鳳林鎮上,甚至還有一幢歷史建築,被命名為「校長夢工廠」——原來不只是美少女有夢工廠,校長也有啊!沒去過鳳林,還真不知道這事。
話說回來,鳳林為什麼會產出這麼多校長?一個主要的理由是戰後初期的鳳林較早成立中學,使鳳林子弟(比起其他鄉鎮的同齡人口而言)有更好的機會成為教師,繼而成為一校之長。不過,當地人之所以鼓勵小孩進入師範學校,或與鳳林的菸業背景有關。
七天六夜不斷火!菸業還是冤業?
稍微研究鳳林,你會發現這是個標準的客家農業鄉鎮。過往,當地農民在二期稻作收成以後,就會開始轉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黃色種菸草。時至今日,仍有 30 幾棟烘烤菸葉的菸樓被完整保留在當地——這項紀錄跟校長的產量一樣,沒有任何鄉鎮能與之匹敵。
既存的眾多菸樓,標誌著鳳林曾是一座菸業興盛的城鎮,卻也述說著在地農家的血汗辛酸。菸草在收成之後,得一把一把地固定在桿子上,扛進菸樓烘烤。舊時代裡,烤菸常常得動員全家老小,二十四小時輪班添柴,維持菸樓裡的溫度與濕度。這種輪流緊盯爐火的工作,得持續整整一周。等到菸草終於烤乾了,人也差不多壞忒了。一直要到 1960年代有了重油燃燒機、1970 年代晚期引進了自動化烤菸設備以後,所有這些勞累,才終於能夠減省一些。
不只烤菸辛苦,菸田裡外的採收、綑紮、搬運,也全都是粗重工作。而且,這些工項單靠一個農家是做不完的,以至於臺灣的菸農群體得發展出特有的「交工」(放伴)制度,在菸草採收期間相互合作。換句話說,菸農除了要做自家的菸,還得去左鄰右舍的菸田幫忙。等到種菸的季節結束,又得轉種其他作物維持地力,簡直沒個消停。也難怪東臺灣的客家人總把菸業謔稱為「冤業」(客語裡面「菸」、「冤」同音),大約在種菸的工作裡食苦已極,只能歸咎於前世冤孽。或許因此,鳳林人更傾向透過教育促進階級流動,使下一個世代能夠早日脫離苦海。[1]
但是,上一個世代的鳳林菸農,為什麼願意吃這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