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沒有電視劇的年代,被展示的原住民:1910 年倫敦,24 名來自臺灣的排灣族人

2021-10-02

以羅發號歷史事件為靈感改編的公視影集《斯卡羅》,日前盛大完結篇。該劇 2017 年被肯認「足以代表臺灣精神」而獲少見的 1.5 億大型斥資製作,今年 8 月播映後,也不負眾望造成臺灣史話題旋風。


同時,《斯卡羅》也因劇情有違史實,也刺激許多討論,例如:基於劇作概念而改寫呈現原住民歷史,無論如何都值得讚賞肯定嗎?這個「觀看/呈現」原住民歷史文化的討論,讓人想起一百年前,有 24 個同樣來自瑯嶠十八社的排灣族人,被帶到倫敦博覽會去「呈現」福爾摩沙,在場館演出自己的生活。這些排灣族人在當地做了哪些事情?當時倫敦人為什麼要付錢觀看排灣族生活?這個「觀看/呈現」的視角,又給今日的我們什麼啟示?故事慢新聞從頭說起。

 


 

1910 年 4 月 15 日,來自臺灣恆春的 24 名排灣族人抵達英國倫敦。


他們乘坐著馬車,在繁華的倫敦街頭移動著。這群來自遙遠異邦的奇異旅客,吸引了倫敦紳士淑女的不少目光。


這 24 名排灣族人來自斯卡羅酋邦(或稱瑯嶠十八社)的高士佛社及其周邊部落,包括 21 名男性,3 名女性,從基隆坐船到日本、再遠渡重洋來到英國倫敦。這是日本政府所安排的公費行程,他們的出發與抵達都有報紙盛大報導。然而這趟旅行,並非日本帝國讓臺灣殖民地的原住民前來倫敦觀光、欣賞大英帝國美好的文明風景——實際上相反,他們是來「被觀光的」。


從接下來的五月開始,這 24 名排灣族人,要在倫敦的年度盛會「日英博覽會」的「福爾摩沙村」裡,擔任被展示的要角。他們就是觀光景點。


福爾摩沙村以「臺灣生蕃監督事務所」為中心,建築起了 12 戶原住民家屋,其中兩戶是原住民自行興建。原住民們穿著盛裝,為期半年,在早上 11 點到晚上 10 點 20 分之間,在屋內給人參觀。而英國人會花六便士進入福爾摩沙村,觀看他們心中未開化的、「原汁原味」生活著的原住民。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謝宜安
刊登日期 2021-10-02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