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讓霧峰林家成為中臺灣最大家族、也平定戴潮春之亂的男人:林文察

2024-05-18

你是否聽說過,有個臺灣出身的軍人,跟著大清帝國軍隊清剿太平天國而南征北討,並因自家地盤發生民變回頭「滅火」。平變後,又在追擊太平天國餘黨過程陣亡,最後追贈太子少保及振威將軍等榮譽稱號。

這個人就是林文察,他來自霧峰林家,在臺灣因為平定戴潮春事件成名,在大清帝國因為協助追剿太平天國而受封。雖然戲劇性英年早逝,卻也使得霧峰林家躍上臺灣史的舞臺。到底何以英雄出少年? 
 

大清帝國如何維持地方秩序

若要理解林文察的崛起與殞落,就一定要清楚大清帝國維持治安跟國防的手法,與今天政府大相逕庭;特別是平定太平天國前後,地方權力更加放寬又讓一些差異顯而易見。

從「新清史」角度[1]大致說明:首先是政權武力組成,分中央與地方武力。稍微接觸過大清歷史的人,或許都聽過「八旗」跟「綠營」。這部分組成其實非常複雜,並不只是「皇親國戚」或「滿洲人的軍隊」這麼簡單[2]。而身為大清建國的骨幹部隊,從訓練與待遇上都是一時之選。

這些軍隊組成是有高比例的滿洲人[3],從細節來說,它更是滿清入關時的戰功部隊、各方勢力間妥協,所以也有蒙古、關外漢人的單位等[4]。雖有汗馬功勞,但在連年太平盛世下,無仗可打的軍隊開始處於停滯甚至腐化。鴉片戰爭後,一支支軍隊戰力不佳問題開始浮現。到了太平天國時,即便有將領在外奮戰,仍無法徹底追擊太平天國於各省流竄的勢力。這時地方勢力便有了出頭的機會。
 
讓霧峰林家一躍成為中臺灣最大家族的那個男人!協助攻打太平天國、平定戴潮春的戰神──林文察-1
乾隆大閱圖:乾隆皇帝檢閱八旗軍(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不同於八旗、綠營等直屬大清皇室的軍隊,地方勢力的鄉勇、團勇其實更像是地方自衛隊、私人軍隊。如曾國藩與李鴻章分別籌辦湘軍、淮軍,或林文察組成的「臺勇」,也可大致視為這部分的軍事組織,號召他們效力的誘因,遠比中央武力正規軍紛雜不少。這些單位組成其實都是動亂下緊急組合,動亂結束後,軍隊的去留或走向,狀況也可說參差不一。俗話說:「槍桿子出政權。」在那樣法治不比今天的年代,武力往往才是最可依恃的政治資本。不過反面來說,過強的私人武力也很容易遭到清算。

另外,前篇文章討論戴潮春在起事前的角色,有略為提及大清帝國對地方控制方式。從中我們得知,許多未能由政府派出人力或組織行直接統治處,舉凡日常庶務到治安維持,往往都需要地方合作。再者因政府本身人力與效力所限而妥協之處,就容易讓官府執行政策上出現限制,使得律令間就會在這些地方政治磋商中就淪為具文。律令間存在實際運行落差,但林文察的崛起卻也與之相關。
 

林文察在江湖上的首回走跳

據傳林文察生於道光七年(1828 年)[5],屬於阿罩霧的林家,林家世代開墾阿罩霧下逐漸富甲一方,這也使林家有足夠資本可供子弟讀書、考科舉。林定邦正有此想,他想讓林文察去上私塾,希望他能好好在科舉考出一個功名。不過林文察志不在學業,反而喜歡習武。他熟讀兵書,並對弓箭、火槍等武器使用可說十分專精。雖說對讀書興趣不大,但林文察是父母面前的乖孩子,鮮少惹事生非,同時因為求學階段遇到賞識的老師,使他從武的志向也獲得一定發揮。

不過,林文察的首戰出名並不來自參軍有功,而來自報殺父之仇。根據《臺灣通史》描述,他的父親林定邦,在交涉家族親戚遭擄人勒索事件過程遭設計殺害。林文察時年十九,本想以告官府方式處理,但官府收賄不辦,所以他決定自行報仇。最後跟蹤到殺父兇手,一番扭打後將兇手押到父親墓前殺害[6],並說「因為報仇了,不能連累家人」而轉向官府自首。

根據《大清律令》,殺人是死罪[7]。林文察的故事難道就在刑場結束了嗎?

並沒有。咸豐四年(1854 年),小刀會會黨進犯臺北並破雞籠(今基隆)城時,給了林文察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當時北路協副將曾玉明命令林文察招募鄉勇跟隨出征,同時因為林家家大業大,所以要求連帶捐銀助餉,命林文察以游擊職(相當於上尉,可能帶領連至營級間規模單位)分發福建。一夕間,殺人犯成為官府倚重的合作夥伴。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官府在這些邊陲地帶的治理,往往都是使用這種追認的方式。這是政治博弈的一種妥協與交易,或所謂「打不過就加入」。不過林文察招募的鄉勇也可不是濫竽充數,同樣在《臺灣通史》中則是這麼形容「臺勇」們:
 

文察所部臺勇,皆鄉里子弟,樸訥堅武,生死相處,故能以少擊眾,協力建功也。

從這段敘述可以看出,這些林文察帶出的子弟兵作戰英勇且常能以寡擊眾,所以受到官府重視。那林文察為何可以從一名殺人犯,搖身一變成為政府官員,協助平亂呢?

這邊得解釋大清時期一個與今日不同的制度:捐官。捐官就是購買職位,文武皆有。在文官方面,透過捐官獲取的文職當然不比科舉出身;武官方面也是如此,透過捐官是可獲得職位,但後續的「職場生涯」也是得靠自己打拼。林文察幸運地以財力躲過死罪,還因此獲得一個獨特的崛起機會。
 

幫官府打仗跟回家「救火」

初戰告捷,讓林文察步上一段意外的軍旅生涯。《臺灣通史》是這樣描述林文察的精采經歷──咸豐九年(1859 年),閩浙總督王懿德命他率臺勇會剿建陽。隔年再平建寧、汀州的事變。因戰功彪炳受拔擢為參將(相當於少校,帶領營級單位),並換花翎。花翎是什麼?翎是鳥類羽毛,簡單說是大清文武官員的一種榮譽,另分一、二、三眼花翎。

綜觀來看,林文察的戰功輝煌很是風光,正值太平天國對大清帝國的威脅不斷延燒之際,他也順理成章的被派去平亂。

兩年後的春節左右,林文察則奉命增援浙江。此時太平軍已大殺四方,但林文察不畏強敵,冒雨反擊而大獲全勝。戰役後,以副將補用且賞換「烏訥思齊巴圖魯」(滿語,意指「勇士」)。從該年 5 月到 12 月間,林文察在汀州、連城、沙縣、杭州數地中屢戰屢勝下,在福建、浙江一帶南征北討。連續征戰下來,林文察所組建臺勇也是傷亡慘重,從一開始數千人到年底只剩五百多人。

到了同治元年(1862 年)春正月到隔年夏天期間,林文察繼續在福建一帶征戰,常常就是哪裡被圍就去解圍。戰功讓他從副將升總兵,最後再升福建陸路提督,聲望可謂水漲船高。

算一算,這段時間已是林文察渡海離家打拼數年了。正理當衣錦還鄉時,自家門口阿罩霧一帶已經燒起戴潮春事件。戴潮春起事之初,可說勢如破竹。除了攻破彰化縣,還包圍嘉義並遠窺淡水,震動南北。為此林文察受命渡臺。

從 10 月抵嘉義,同水師提督曾元福討論進軍,計一北一南協調進攻。林文察再率游擊白瑛等北上進攻斗六城,以此分散戴潮春的注意;當然戴潮春一行人不可能拱手讓出,所以在斗六設防固守,使林文察的部隊未能攻下。所以林文察再設伏擊,佯言準備開拔反攻彰化縣。戴潮春上當,開城門而出就遇伏死傷慘重。戴潮春知道寡不敵眾,本來想以逃竄深山躲避刑責,後來經勸而向兵備道丁曰健投降,最後仍被處死。[8]

事件大致平息後,官府開始論功獎賞。林文察看似即將讓霧峰林家的發展開始推向顛峰,事情卻突然急轉直下……

戲劇性人生落幕

大抵平定戴潮春事件後,林文察暫時不必再四處奔波。但同治三年(1864 年)5 月,閩浙總督左宗棠以軍務危急要求調返中國。林文察以臺灣時局未平,而駐軍在家。此時丁曰健報告說林文察他縱容兵士騷擾民眾,要左宗棠出面處理。

10 月,林文察抵達福州,而之前忽略長官指示的行徑,理當受到嚴懲,但巡撫徐宗幹幫林文察上奏緩頰:「文察赴調延緩,實以夏秋多颶,重洋難渡。請免議處。」林文察再抵中國之際,僅率臺勇五百。兵力實在少得可憐,所以再請求支援。集結好部隊,又繼續打仗……但此時就來到他的最後一場戰役。

12 月,太平軍進攻並使用口袋戰術,即將主力引出再加以包圍消滅。林文察因為援軍未到而陣沒人亡。他的幕僚聽到相關消息試圖派出援軍解圍,卻遭到太平軍消滅。最後,林文察被准厚葬,追贈太子少保銜──這頭銜也正是霧峰林家宅邸「宮保第」來由。同時准謚剛愍、建專祠,賞騎都尉世襲以及一雲騎尉。他的弟弟林文明也是戰功彪炳升至副將;兒子林朝棟,在地方上也赫赫有名。
 
讓霧峰林家一躍成為中臺灣最大家族的那個男人!協助攻打太平天國、平定戴潮春的戰神──林文察-2
霧峰林家下厝宮保第大花廳(Source: Mk2010/CC BY-SA 4.0/Wikimedia Commons
從《臺灣通史》來說,林文察的人生過程在文言文幾字間就快速帶過。可是他早期出身、家庭狀況、與上司左宗棠間的關係、與同僚丁曰健的關係、征剿太平天國時的評價、處理戴潮春事件中對家族及臺中地區影響等,這些其實都是非常有趣的議題。

關於這些議題,黃富三教授的《霧峰林家的興起》[9]一書中就有為林文察的生平及身後做了一定解釋。從書中可以得知,林文察的崛起是因為時代的特殊性與他相對可以依恃的家族,加上他本人也善用這些優勢。然而因年少得志而涉世未深,所以在官場上不免在未諳人情世故下得罪於人。雖然林文察英年早逝,但他所獲得的武官成就卻遠超前輩不少。

林文察帶領著霧峰林家崛起是一種偶然機遇,但「時勢造英雄」似乎更是好的註解。在他逝世後,霧峰林家也遭遇過不少挑戰,險遭破產之災,不過最終依舊存活下來,許多後人將其發揚光大,繼續影響著臺灣歷史。
  [1] 在中國,歷代新政權往往會為前一政權修史。動機可能相當紛雜不一,但這習慣在大清帝國覆滅後出現了有趣轉折。因為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續建立,使得修史又當由誰負責、以誰為準就成了未解之題,更是個政治爭議。美國方面則有史學家如歐立德(Mark C. Elliott)、羅威廉(William T. Rowe)、羅友枝(Evelyn Rawski)等學者透過分析滿文史料來解釋大清帝國建立後,在政權維持上與過往漢人政權不同的手法。可以說是將大清帝國的歷史從既有「中國歷朝歷代」論述抽出,試著打破帶有國族概念,並融入東亞史格局。新清史著作可以參看《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皇帝亦凡人:乾隆.世界史中的滿洲皇帝》、《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從中能發現關於清史的不同視角。
[2] 關於八旗、綠營之間的形象塑成,很可能也是時下不少影視娛樂節目中的描繪。這部分並非完全錯誤,但可以進行一定補充。例如八旗間的確有皇室本身親戚或要員,但不論是八旗或綠營,就不全然是「滿洲人」。
[3]「滿洲人」其實也是個後塑的群體認同。如果追溯滿洲人的先祖,那南宋時期的岳飛力戰的敵人「女真」,事實上也是滿洲人先祖。而時間再快轉至大清政權在關外崛起時,為了整合女真各部落間的溝通與形塑認同,努爾哈赤另外命人以回鶻蒙古文為基礎發展出「滿文」。可是因為關外族群其實也相當混雜,蒙古、漢人、女真人間都各自存在合作或競爭。
[4] 這也連帶造就了大清帝國處理周邊地區、邊疆勢力的不同方式。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曾試圖沿用大清帝國這套制度。但新政權對數地控制力已經大不如前,因此就形成不僅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政府組織架構,還有「表裡不一」的雙邊政治互動狀態。參閱林孝庭著《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一書中有對西藏部分的精采陳述。
[5] 黃富三教授在《霧峰林家的興起》一書中也有指出有關林文察出生及成長背景,雖有鷹取田一郎先生著《林文察傳》所描述內容,但其史料真實性可能有待商榷。再查《臺灣通史》中的列傳,主要描繪於林文察報殺父之仇後的種種經歷。本篇引述林文察早年經歷即參閱自黃富三教授之作。
[6] 這部分的細節描寫可能就有存在誇大,內容如下:「旦暮跡和尚,猝擊之,力禽至父墳,剖心以祭。」黃富三教授的《霧峰林家的興起》一書中也有對這段的真實性保持懷疑。
[7] 《大清律例》〈刑律·人命之一〉:「『律』謀殺人 凡謀[或謀諸心或謀諸人]殺人造意者斬[監候]從而加功者絞[監候]」
[8] 但看關於戴潮春向丁曰健接觸經過,在鄧孔昭教授著《臺灣通史辨誤》中則指出:根據丁曰健所編《治臺必告錄》裡記載 ,似乎沒有戴潮春受勸降的部分,反而是遭到生擒。
[9] 作者參閱了林家族譜、《清史稿》、福建通志、《戴案紀略》、《東瀛紀事》、《左文襄公奏牘》等各類型史料,還原林家崛起的那段時光。
參考資料
  1.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1880
  2. 丁紹儀,《東瀛識略》
  3.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北:1924
  4.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
  5.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6. 鄧孔昭,《臺灣通史辨誤》,臺北:自立晚報,1991
  7.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年)》,臺北:南天書局,1988
  8. 羅士傑,〈清代臺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臺灣史蹟》,Vol.38,2001/6
  9. Mark C. Elliott著、青石譯,《皇帝亦凡人:乾隆.世界史中的滿洲皇帝》,臺北:八旗文化,2015
  10. William T. 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大出版社,2016
  11. Evelyn S. Rawski著、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臺北:八旗文化,2017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江張源
刊登日期 2024-05-18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臺灣通史】亂世中的島嶼
支持《故事》 喚醒人文知識的力量
支持專注「歷史」的新媒體,一起找回人文知識的價值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