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你不知道的戴潮春:臺灣最大的民變首領,竟曾是維持地方治安的重要人物?

2024-05-11

提到戴潮春,許多人可能對他的印象就是「清代三大民變」的首腦之一。稍微對歷史有研究的人,更會知道它的爆發及蔓延與太平天國有關,事件影響力除了讓霧峰林家一舉成名外,更牽扯到了孔子後代。

究竟戴潮春的出身背景如何?為何起義?隨他而起的「動亂」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先說重點:因為家族背景與地方勢力群聚,使戴潮春具備一定武力背景。這項優勢雖使他在地方頗有名望,卻也是最後演變成官史中的「亂」、「戴逆」一項重要因素。所謂家庭背景係來自於世代長期在大清帝國的在臺駐軍擔任幕僚,因而有不錯的經濟基礎;地方勢力則是指他涉入甚深的八卦會背景。
 

《臺灣通史》中的戴潮春

根據連橫《臺灣通史》中的〈戴潮春列傳〉記載,戴潮春出身望族,排行老么。家族世代有許多人都在軍隊中擔任文書幕僚,家境算是相當優渥。

他的哥哥戴萬桂與阿罩霧人(今霧峰地區一帶的原住民族)爭地過程中敗北,所以集合了其他開墾戶組織土地公會自保,並約定有事相助。土地公會後來擴張成八卦會,吸收不少本地居民參與。不過這時戴潮春尚未涉入其中,而是到了咸豐十一年(1861 年),彰化縣知縣高廷鏡下鄉辦事,戴潮春才開始協助知縣辦事捉賊。

然而戴潮春的長官,北路協副將夏汝賢,藉口懷疑戴潮春不忠犯逆,進而要求索賄。索賄不成就將他炒魷魚了。當時哥哥已經過世,失業回家地的戴潮春決定集結哥哥的舊部人馬再辦天地會。在天地會下辦起民防組織,跟著官府打賊捉盜,也算是重操舊業。

此時彰化縣(含今臺中部分地區)治安不佳,殺人越貨更是司空見慣之景。在戴潮春與天地會的一番約束下,只要往返豪強大方付錢,通常一定能保證行旅平安。因此戴潮春的幫會收入豐厚起來,勢力發展日漸興盛。
 
你不知道的戴潮春:臺灣最大的民變首領,竟曾是維持地方治安的重要人物?-1
1832年《彰化縣志》中所繪的彰化城(Source:Wikimedia Commons

急轉而下的官民關係

不同於現今軍、警力量及司法體系全面主持社會秩序,戴潮春作為地方要員而受到政府邀請共同維持治安,其實是大清帝國對地方政治經營常見方式。因為政府力量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往往會將部分地方秩序維持、盜匪捉緝事宜委由地方勢力處理。當然在這樣情況下,如果政府與這些地方鄉紳發生相關糾紛,小至勢力分配,大至官民關係,都可能是雙方潛在的衝突爆發點。

戴潮春與官府爆發衝突點之處在於政府查緝會黨。同治元年(1862 年)間,彰化縣知縣由雷以鎮接任。雷以鎮上任後,仍依循前任政策,邀集戴潮春一同維持縣內治安。但勢力日漸壯大的戴潮春,因為組織擴張速度過快,無法有效約束會眾,開始與官府發生衝突。

雙方衝突首發於該年四月,臺灣兵備道孔昭慈到彰化處理天地會成員洪某,並同當時淡水同知(類似副首長,此指淡水廳)秋曰覲要來查緝會黨。

孔昭慈是誰?根據《清史稿》列傳所記,孔昭慈是山東曲阜人,也是孔子第七十一代子孫。道光十五年(1835 年)考中進士,後來在派職過程一路來到廣東、福建省,最後因為臺灣的動亂而調任協助維持治安。然而,以往平亂無數的孔昭慈,這回追剿會黨過程卻遭遇慘敗。
 

官府追獵天地會反遭追殺

首先是孔昭慈的部下秋曰覲協調北路協副將林得成、守備游紹芳率部同行,同時聯絡地方勢力上的林日成、林奠國加入清剿會黨行列中。未料在大墩(今臺中南屯區域)同會黨激戰時,發生林日成倒戈。倒戈原因在於,林日成與林奠國有切齒之恨,而且秋曰覲在彰化縣任職時,曾捕林日成下獄。

局勢開始一片大亂,隨後林得成遭俘並關在林日成家中。因為縣城內不少官兵都出城北上清剿會黨,使會黨其他人馬藉機集結盤踞八卦山準備猛攻彰化縣城。

譁變忽然延燒成動亂,戴潮春這時在哪?他躲在鄉下。眼看情況一發不可收拾,戴潮春決定集眾攻擊彰化城。

此時城內守備稀疏,孔昭慈只能命都部下盡力設防,而會黨已開始盤踞八卦山,並砲擊城中。更糟的是,從鹿港召募的援軍都還沒到,孔昭慈的部下楊奪元提議主動出擊卻遭拒、幕僚建議退守鹿港,也未獲採納。經過一番城內外談判言和後……事情這樣就結束了嗎?

並沒有。此時城內有個叫王萬的人,被官兵以間諜罪捉著,說他是天地會的內應。沒過多久,「和平」做為一時掩護,隨著戴部的裡應外合,在彰化縣城夜半開城後就覆滅了。城破了,一時兵荒馬亂,曾經勒索戴潮春的夏汝賢與家人遭到虐殺,孔昭慈被俘後也服毒自殺,可說一時間讓彰化成為無政府狀態。
 
你不知道的戴潮春:臺灣最大的民變首領,竟曾是維持地方治安的重要人物?-2
彰化東門城樓,今已不復存(Source:Wikimedia Commons

從自保演變成民變

本來一起緝拿會黨事件,為何最後突然變成反政府的動亂?根據蔡青筠所著的《戴案紀略》,如此形容戴潮春從一時與政府合作愉快,再到反目成仇的起源:「先有北路協夏汝賢以貪酷聞,偵潮春之富,羅織其罪,肆意勒索。」
  
簡單來說,就是索賄不成而羅織罪名害人。同時在該書中提出一種說法解釋戴潮春拉幫結眾成會的目的:「戴之初意,不外倡此會以聚眾,陽為保路,陰實拒夏汝賢之勒索。」也就是戴潮春本意是要自保並抵抗官府勒索,但組織擴大後,實在無法有效管理組織秩序,而造成事態失控。

吳德功的描述也相當傳神:「而禍水一杯,風波頓起;城狐社鼠,藉以楊威。亡命之徒,肆其劫掠。」可說非常生動描繪組織從一開始自保,到後來作威作福,最終導致全盤失控的局面。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參考資料
  1.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1880
  2. 丁紹儀,《東瀛識略》
  3.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北:1924
  4.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
  5. 夏孫桐、章鈺等編,《清史稿》,北京:中華民國政府清史館,1927
  6.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7. 鄧孔昭,《臺灣通史辨誤》,臺北:自立晚報,1991羅威廉,《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文章資訊
作者 江張源
刊登日期 2024-05-11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臺灣通史】亂世中的島嶼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