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NET 商場戰史:親征快時尚、改造東岸廣場,看見本土服飾品牌韌性

曾元濃 2024-07-15

在今(2024)年的一開始,高雄和基隆兩大港都,都分別以「商場」躍上新聞版面。一則是座落高雄中正、中華路口的三角窗金店面,在老高雄人必知的「主婦商場」退租後,空窗長達 25 年,終於重新覓得新租客的喜訊;另一則是位於基隆港邊「東岸廣場」,原經營者 NET 遭到基隆市政府破門而入,將經營權移交給微風集團、建築產權回歸市府的爭議。
 

基隆東岸廣場
基隆東岸廣場(Source: 基隆市政府)
兩起事件分立南北,要角也看似不相關,但由這兩則新聞冥冥中串起頭尾的,卻是一家臺灣服飾品牌興起的過程。至今對許多人仍是冷知識的是,全名「主富服裝股份有限公司」的 NET(以下以此簡稱)並非港商或外資,而是道道地地的臺灣品牌;更鮮為人知的是,「主婦商場」作為 NET 的前身,聽來相當 local 的店名,代表的是什麼樣的產業縮影——簡言之,翻開 NET 品牌既熟悉又神秘的歷史,幾乎就像是展開近代臺灣商業史重要的一頁。
 

在紡織王國的餘燼中,搭起「主婦商場」的農家子弟

課本裡「進口替代」、「出口擴張」這些滾瓜爛熟的經濟政策詞彙,以及造就的家電輕工業、造船鋼鐵,都是一想到「臺灣工業」時,首先浮現的印象。但眾人常常遺忘的,是臺灣曾經的「紡織王國」這個標籤——和今日的孟加拉、越南相似,臺灣在四小龍的名號下,長期是成衣代工基地。

在工業化的歷程中,作為基礎民生需求的紡織業,總是各國在轉型期首先涉足的領域——如歐洲各國由棉紡織起步、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超英趕美」、或是臺灣的急起直追。短短 30 年間,臺灣的紡織業造就了當時前所未聞的步調:早在 1953 年,臺灣紡織的單位產能就已經超越戰前日本;到了 70 年代初期,紡織與成衣已經佔臺灣出口份額將近四成——以美國市場而言,更是在 1975 年異軍突起,首度超越日本的佔比[1]

突飛猛進絕不是偶然,更不是奇蹟——國民政府接收日資留下來的工廠、扶植從中國遷移而來的紡織資本,搭配美援的技術轉移和保護政策,都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但這樣的榮景在 80 年代後,並沒有維續太久——東南亞新興勞動力市場取代了臺灣走過的路,而國內的工資提升,環保意識抬頭[2],更別提台商西進的影響,都是讓下游成衣和紡織產業出走的主因,也使成衣廠與夕陽產業畫上略等號。

在這波潮起潮落中,有位出身雲林的東勢子弟善於掌握時機,在代工成衣的庫存之中,賣出了一支獨秀的本土品牌。

NET 的董事長名為黃文貞,八十多歲的他因幾乎不曾受訪,反而「低調得出名」。與許多經濟起飛年代的實業家有著相似發跡途徑,出身於普通農家的他,在高中畢業、退伍後,先後於報關公司、貿易公司任職逾八年[3];所負責的美國成衣出口部門,或許早已奠定他的生意方向。離開原職後,黃文貞先是在臺北市大安區開了間超市,隨後才在獲得朋友幫助下,一腳踏進成衣產業。這位同樣低調的貴人名叫陳津秋,你不一定穿過他批售的衣服,但或許買過他賣的書,甚至一定吃過他的迴轉壽司——雜誌瘋、爭鮮,都是這位成衣大王的旗下品牌。

在代工盛行的當時,國外品牌常因規格不符、瑕疵,或是船期延誤等理由退貨,造成成衣業者的庫存壓力;許多廠商轉而利用庫存來清倉,或轉售給其他業者代銷,讓收入仍有成長空間的家戶,也能低價入手新衣——津秋成衣便是其中一例。而黃文貞在他的幫助下,順勢將小超市改變成「主婦商場」這個品牌——看似主打媽媽客群,卻打下了「一家大小一次買齊」的基礎,開始向全國展店。
 
高雄主婦商場
主婦商場高雄原店址(Source:開新點 Khnotien/高雄老照片

第一波挑戰:港商夾擊下,從主婦商場到 NET 的跌撞

主婦商場創立後,縱使透過低價搶進的策略,在大眾眼光中佔有一席之地,卻也在下游廠商出走、貨源枯竭,以及利潤逐漸薄弱的狀態下,不得不求新求變;原先以薄利多銷為主打的外銷成衣業者中,週轉不靈也不是少有的新聞。

從 1993 年起,黃文貞便以類似「內部創業」的方式,推出以「NET」為名的新品牌。初期的經營並未見起色,直到他毅然決然將主婦商場全面轉型為「NET」,更從純粹經銷成衣,拓展到有能力開發自有產品線,正如他的特助所回憶道:「製作讓顧客每天都想穿的衣服」,如此也在 NET 的名聲下,保留主婦商場最初的客群與品牌形象。

在那個時代,本土成衣品牌的威脅,並不只是上述的經營面而已——來自香港的 HANG TEN 和佐丹奴陸續搶進,早已成為早期臺灣快時尚的領頭先行者。但黃文貞為首的集團也不甘示弱,採取急速展店的突進策略——在當時《商業週刊》的報導中,可以看到主婦商場曾表示:「臺灣的跟風很強,為了避免被其他廠商抄襲,乾脆一鼓作氣打鐵趁熱,讓消費者對 NET 有更深的認識。」[4]

當然,大膽的策略必然伴隨風險。在當時的多所嘗試下,也曾讓他們一度因為跳票,而掉進經營權拱手讓人的危機。

80 到 90 年代的臺北站前商圈,最潮的店莫過於「FM STATION」(流行頻道),不只賣流行服飾,連最新發行的專輯也不缺少,甚至在店頭設有透明 DJ 櫥窗來吸引目光——這也是主婦商場的旗下品牌之一。隨著資訊風潮興起,1996 年,FM STATION 改裝成了 T.T.STATION[5],與已成歷史的 NOVA 並列千禧北車資訊商場雙雄,也是 NET 進軍資訊領域的旁枝別葉。然而正是在「從 FM 到 TT」的轉換間,臺北車站周邊因為捷運工程陷入黑暗期,由黃文貞用來擔保貸款,作為 NET 展店基金的這個千坪空間,平白損失了三年的租金收入,連帶拖累 NET 母公司的現金流。[6]
 
T.T.STATION
昔日的 T.T.STATION 商場
在經營飄搖,上游廠商甚至暫緩供貨下,更傳出前立委曾振農(1951-2008)的兒子有意收購 NET 的風聲;不過「臺灣涼椅大王」曾振農畢竟與黃文貞長年有交情,選立委時都有他動員員工助選,不可能放任自家人逢低買進,反而是慷慨援助 NET 撐過這波危機,否則這段商場故事,恐怕就得在此作結了。
 

第二波挑戰:快時尚入侵,NET 憑什麼深植人心?

暫且將視角拉回現代:2020 年正值疫情開端,臺北忠孝東路由「永福樓」撤出後留下的空間,接手的租客終於揭曉——正是打算在此開設臺北最大旗艦店的 NET,與相去僅數百公尺的 UNIQLO、ZARA 互別苗頭。以遠低於開價的 12 年合約來承租[7],插旗一線商圈看似野心勃勃,但熟讀品牌來歷的人便會知道,這只不過是 NET 的其中一個面向。
 
NET 忠孝東路旗艦店
NET 忠孝東路旗艦店(原永福樓店址)(Sourse:NET
2010 年起,UNIQLO、ZARA 先後進駐臺灣市場;以往要搭飛機、算匯率才能入手的「國民品牌」,一下子成為大眾垂手可得之選。港商受到後浪推前浪之際,NET 又是如何作為本土品牌的代表來抗衡的呢?《商業週刊》就曾報導,在 UNIQLO 登台前夕,NET 內部戰戰兢兢,唯獨黃文貞老神在在——或許是某種英雄相惜,本身欣賞 UNIQLO 的他不但用以期勉設計團隊,更大膽地說:
 

我們可以學他們的做法呀!」[8]

同時,比起在大都會正核心裡錦上添花,遊走於蛋白區之間、無懼挺進郊區鄉鎮,遠至澎湖離島都能看見 NET 醒目的燈箱,正是他們仰賴的群眾背景。跨國廠牌不願進駐、鄰邦品牌無暇他顧,讓走出直轄市與縣治後,服飾品牌的選擇往往屈指可數;NET 無疑借助主婦商場時期的客群基礎,抓準這塊市場空缺。有了穩定的客流,便能將蝦米群聚成鯨魚,抵擋快時尚品牌低價搶進的浪潮。

不過十多年來讓品牌累積聲名的,並不只是隨處可見的熟悉感,而是或多或少為人所知的公益形象。黃文貞在幼時只能穿兄長舊衣的記憶,促使 NET 每年提供提貨券給全台的家扶中心,甚至在各縣市分店舉辦封館特賣,讓家境清寒的小孩穿新衣過好年。
 
NET 幸福家扶日
NET 於雲林旗艦店舉辦「幸福家扶日」(Source: PeoPo公民新聞網)
但回到篇首的「東岸廣場」爭議新聞,竟反而歪打正著地讓更多人重新認識 NET。東岸廣場的前身「和平廣場」因治安疑慮、建築設計,於在地人口中素有「天空競技場」惡名。直到 2015 年的重新開發案,由大日開發得標、與 NET 商討承租後,NET 一掃原有晦暗形象,增建了原有樓層之上的部分;連同 NET 本身的許多品牌進駐下,基隆港東岸新地標的前途儼然一片光明,偏偏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2023 年底,應當由大日開發有優先續約權的東岸廣場,轉而由微風集團接手,連帶讓二樓以上由 NET 增建的部分產生產權爭議;不到 3 個月,市政府帶著一群黑衣人大動作破門而入,在嚴重的行政瑕疵中接管商場,更徑行宣稱 2 樓以上的產權歸市府所有——作為實際投資增建的 NET,打理的商場形同被「規碗捧去」,更一改低調常態,登報「向基隆鄉親道歉」;至今尚未落幕的故事,也讓基隆市政府膠著在法律和輿論的混沌風向中。

至此回顧 NET 「商場如戰場」字面上的歷程——從小超市到主婦商場、車站商圈的一代資訊商場、到力猶未逮的港邊商場,幾乎難以想像一間本土服飾龍頭品牌,竟然見證了四十年間臺灣產業的起起落落,渡過各種危機和衝擊挺身至今。在紡織業的夕陽之後升起的 NET,依恃的絕不只是跟著商業手腕與客群需求的月亮走,更是一個農家兒童的缺憾裡,把點滴回饋投射成星點的心。
 
[1] 瞿宛文,〈重看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2008 
[2] 陳君華,〈永不凋謝的產業一紡織業〉(《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008)
[3] 張玉鉉、梁任瑋〈NET不懼疫情在「永福樓」舊址開新館 東區老房仲揭金店面搶租秘辛〉(《今周刊》,2020)
[4] 林瑞冠 ,「NET」周轉不靈,銀行借貸十五億!曾振農伸手援助 NET服飾(《商業週刊》第 443 期,1996)
[5] 葉嘉鎮,〈台北車站前又一大型資訊賣場,T.T.STATION即將開幕〉,1997
[6] 林瑞冠 ,「NET」周轉不靈,銀行借貸十五億!曾振農伸手援助 NET服飾(《商業週刊》第 443 期,1996)
[7] 張玉鉉、梁任瑋〈NET不懼疫情在「永福樓」舊址開新館 東區老房仲揭金店面搶租秘辛〉(《今周刊》,2020)
[8] 蔡茹涵, 〈NET為何豪租永福樓?解密70歲老董的邊緣戰法〉(《商業周刊》第 1672 期,2019)
文章資訊
作者 曾元濃
刊登日期 2024-07-15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