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音樂不難,找對人上課而已──音樂家們爭相拜師的傳奇人物娜迪亞.布蘭潔

吳宜蓉 2021-08-12

提到「音樂課」,你會想起什麼?


是那支老是帶著發酵口水味的直笛、合唱考試時同學們的五音不全?還是一看就讓人頭昏眼花的五線譜,以及那熟悉卻又說不出曲名的旋律呢?學生時期短暫的音樂課時光,往往都在我們還沒了解音樂之前,就已經結束。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的音樂課都是這樣的,對於許多音樂家來說,音樂課能夠讓他們在創作的路上持續精進並發現自己的特色。就像是我們在學校求學的過程,總會遇到適合或者不適合自己的老師,音樂家們也是如此,在學習的路上,他們也有可能遇到改變自己一生的導師。


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位,被譽為「自蘇格拉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老師」,更是許多知名音樂大師口中,公認音樂史上最出色的音樂老師——娜迪亞・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音樂界的破框挑戰──女性音樂家的異軍突起!

娜迪亞・布蘭潔是一位優秀的管風琴家、作曲家、指揮家,但是所有傑出的斜槓成就,都比不上她在音樂教育界的閃閃發亮!從 1920 到1940 年代,幾乎所有重要的美國作曲家,都曾經拜入她的門下。有太多的音樂名人都曾是她的學生,以至於有這樣的說法:「每一個美國小鎮都有一個五分硬幣與一個娜迪亞的學生」。

(↑↑娜迪亞・布蘭潔,Nadia Juliette Boulanger, 1887-1979↑↑)


娜迪亞 1887 年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音樂世家。她的父親恩斯特・布蘭潔(Ernest Boulanger) 是知名的合唱作曲家與指揮家,曾在十九歲的時候就曾獲得過「羅馬大獎」(Grand Prix de Rome) 的殊榮。[1]


自成立以來〈羅馬大獎〉向來被認為是男性音樂家的競技場,歷屆得主包括: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比才(Georges Bizet)、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等,皆是享譽世界的音樂家,而且清一色都是「男人」。


繼承父親天分的娜迪亞,作為一位年輕的女性音樂家,除了擁有非凡的音樂資質,更有著好強好勝的戰鬥意志。在 20 世紀初期,女性地位尚為男性陪襯之時,娜迪亞就已經拋開自己的性別身分,用音樂實力不斷挑戰更高殊榮。


年僅十七歲的娜迪亞,在巴黎音樂學院的比賽中,一口氣囊括和聲、對位、賦格、管風琴及伴奏類的五項冠軍。也因此,她在二十一歲那年,便帶著自信大膽的挑戰了獎金優渥的〈羅馬大獎〉,在這個以男性為主的舞臺上,娜迪亞憑藉著康塔塔的《美人魚》一曲,一舉獲得第二名的榮耀。


然而,對於第二名的結果,我想對當時的娜迪亞來說,肯定還是有點失望,但與此同時,她的才華與奮進,也透過這次比賽,讓更多音樂界的前輩與評審,見證到了女性音樂家那絕不會輸給男性的實力。1913 年,也就是娜迪亞獲獎的五年後,她的妹妹​​──莉莉・布蘭潔 (Lili Boulanger) 成為法國史上第一位獲得〈羅馬大獎〉的女性,而啟蒙莉莉音樂長才的其中一位重要老師,就是姊姊娜迪亞。


莉莉・布蘭潔 (Lili Boulanger, 1893-1918)(Source: Wikimedia
 

不幸的是,1918 年,年僅二十四歲的莉莉就因為健康惡化而離開人世。在妹妹離開後,娜迪亞便不再熱衷於作曲,從她留下的大部分作品年份就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創作都是在妹妹獲得「羅馬大獎」前完成的。親人的離世對娜迪亞而言是沉重的打擊,最終,她決定改變方向,將所有的生命能量,都投入到音樂教學上。


偉大音樂家們的音樂老師

其實,早在妹妹離開人世前,娜迪亞就已經開始從事音樂的教學工作。由於父親恩斯特在她十三歲時過世,家中扶養母親與妹妹的責任,便落到年輕的娜迪亞身上,所以,她除了一邊拼命學習以拿取獎學金之外,也透過音樂教學謀生。縱使她在一開始就展現了教學天分,然而在那個時代,娜迪亞作為一位女性,她能獲得的工資只有男性教師的一半,因此,即便成為教師,娜迪亞一家的生活,依舊十分的辛苦。


幸好,娜迪亞優異的教學能力與態度逐漸聞名巴黎,甚至是整個歐洲音樂界,陸續有很多學校都表示,希望能夠收攬娜迪亞成為他們的音樂教師。而娜迪亞也因此展開了她豐富且感化無數音樂大師的教學之路。


1907 年,才剛滿二十歲的娜迪亞就被任命,在新成立的女子音樂學院教授初級鋼琴和鋼琴伴奏。1919 年一次大戰結束後,巴黎師範音樂學院成立,她又轉任學院,成為這間學校的第一批教師,專門教授和聲、風琴與作曲課程。


巴黎師範音樂學院(É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Source: Wikimedia

娜迪亞的教學生涯來到了 1921 年,專門招收美國人學生的法國音樂學校在楓丹白露開辦,娜迪亞被找去擔任和聲教授,在教學的期間,娜迪亞仍持續展現自身的音樂天賦,不僅受邀前往倫敦,成為倫敦愛樂樂團的首位女性指揮家,同時,也到美國巡演,並在美國舉辦超過百場的演講和獨奏會以及音樂會。在歐美國家女性權益尚未普及的1940-1950年代,娜迪亞卻不斷憑藉自身的專業,打破性別的框架與限制,為女性開創新的可能。


1948 年娜迪亞更獲聘成為楓丹白露學校的校長,而這裡也成為娜迪亞作育英才的基地。這間法國的音樂學校持續吸引許多優秀的美國學生,比如說娜迪亞在這裡的第一屆學生,其中一位便是寫了《阿帕拉契之春》的阿隆・科普蘭 (Aaron Copland)。


阿隆・科普蘭 (Aaron Copland, 1900-1990)(Source: Wikimedia

作為美國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科普蘭曾經這樣形容過他的老師:「關於音樂,娜迪亞無所不知,她總是能夠從我寫的曲譜中立刻理解我想要表達什麼。她的天賦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可以清楚地說出她的理解,使我意識到我為之努力奮鬥的作品具有生命與價值」。


如果你不認識《阿帕拉契之春》,沒關係!那你可能會聽過八〇年代著名的公益歌曲《We Are the World》,這首歌曲的作曲者,正是獲得葛萊美獎七十九次提名,捧紅流行樂之王麥克傑克森的美國音樂大師昆西・瓊斯(Quincy Delight Jones)。他也曾是娜迪亞老師的學生,據說,1950年代後期,昆西・瓊斯特別跑到法國,就只為了能夠親自接受娜迪亞的指導。


昆西・瓊斯(Quincy Delight Jones, 1933-)(Source: Wikimedia

如果上面兩位音樂家你都沒聽過,那麼,試試美國當代的知名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Morris Glass),他幫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創作的配樂,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你想的沒有錯,這位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也是因為他找對老師。他在二十三歲那年就懂得超前部署,遠赴巴黎師從娜迪亞,遍習二十世紀的當代作曲,以致他後來的作品融合了古典音樂、搖滾、非洲及印度音樂的元素,最終,成為以簡約的風格重新定義音樂秩序的一代大師。


娜迪亞對當代音樂家的影響不僅如此,來自阿根廷,被稱為新探戈之父的皮亞佐拉(Ástor Piazzolla) ,也曾在他將近三十歲時,以一首《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作曲大賽,以獨特的樂曲風格打動評審,獲得第一名。後來,勝利的皮亞佐拉在競賽優渥的獎學金資助下,同樣到了巴黎,接受娜迪亞的指導。

 
Igor Stravinsky與娜迪亞合影(Source: Wikimedia

在跟著娜迪亞學習的初期,皮亞佐拉羞於告訴這位音樂名師,自己曾經在阿根廷的探戈樂隊演奏過,因為在阿根廷,探戈音樂被視為是小酒館裡的次文化,是流行於紅燈區不入流的通俗曲調,無法和一直與高雅及上流社會劃上等號的古典樂相比。


但是,敏銳的娜迪亞瞬間看出了皮亞佐拉的秘密,她堅持希望皮亞佐拉能以自己擅長的班多鈕手風琴演奏一段探戈音樂。當樂聲響起時,娜迪亞眼睛一亮。


娜迪亞興奮的告訴皮亞佐拉:「你這個傻瓜!你的古典音樂寫得是還不錯,但是真正的皮亞佐拉在這裡,請你永遠不要拋棄它!」


娜迪亞作為一個老師,總能一眼看到學生沸騰的靈魂。我們活在這世界上,永遠只為了我們所真正熱愛的事物而燃燒。然而經常為了世故,為了流俗,需要過分的偽裝,不過無論如何,在娜迪亞面前,你想藏都藏不住。


偉大的老師總能讓你生命的本質坦露無疑,用最有穿透力的方式,吸引你掏出與之靈魂共振。


從此,皮亞佐拉不再逃避,全心全意耕耘探戈音樂,成為後人口中「偉大的皮亞佐拉」,他讓探戈音樂從娛樂性的舞蹈伴奏樂,一躍成為能夠在音樂會舞臺上獨當一面的藝術音樂。


十九世紀的法國文豪巴爾札克曾說:「女人就像一架七弦琴,只將秘密給予了一個知道如何彈她的男人。」不過,回頭看看這些男性音樂家們,如果沒有娜迪亞這位女性教師的鼓勵與引導,又如何能夠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供世人演奏呢?


沒有「她」的二十世紀音樂史,是殘缺破落的

曾獲得普立茲音樂獎的美國作曲家內德・羅倫(Ned Rorem)說過:「娜迪亞是自蘇格拉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老師。」全心奉獻教學的她,儘管已經高齡九十歲,仍堅持在家中與前來拜訪的學生討論音樂問題,並持續指導學生。


就算晚年視力衰退,娜迪亞仍保留十分敏銳的音樂直覺。據說有一次,娜迪亞擔任國際作曲比賽的評審,由於報名人數眾多,她每天都要聽超過 120 首作品,連擔任作品演奏的學生都彈到疲憊不堪,當同學稍微偷懶打混,隨意地彈過了一個樂句時,娜迪亞立刻喊停:「你剛剛是怎麼了!」


敏銳犀利的疑問,讓學生只好立刻承認自己彈錯了一個音,而這位學生,其實是當時的音樂學院院長,一個五十多歲的老男孩。


桃李滿天下的娜迪亞,一生教過來自歐洲、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大批學生,以及六百多名美國音樂家。而這僅僅是有名列在學校紀錄上的統計數字,如果算上那些私下拜託的學生,我們真的不曉得娜迪亞到底教授了多少位學生,作育了多少音樂大師。


娜迪亞曾說過:「我不能為任何人提供創造力,也不能把它拿走,我只能提供閱讀、傾聽、觀察和理解的方法。」她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始終溫暖待人同時對教學的積極奉獻。而那些被滋養過的心靈也從未忘記,即使娜迪亞終生未嫁、沒有子女,但是,在象徵團聚的聖誕新年,娜迪亞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學生,陪著她度過每一個平安夜。


作為成長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一個男人期待女人並非是一位藝術家,而是一個藝術品的歐洲音樂界,娜迪亞用她的成就提醒我們,不管你是誰,無論你是什麼性別,你永遠值得成為你自己,勇敢地讓天賦發光。


「做你自己永遠是必要的——這本身就是天才的標示。」娜迪亞如是說。




 

本文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刊登。
皮亞佐拉輕歌劇《被遺忘的瑪麗亞》
◉演出資訊
演出地點:衛武營戲劇院
場次時間:2021/09/17 (五) 19:30、2021/09/18 (六) 14:30、2021/09/19 (日) 14:30
更多資訊https://wenk.in/wwy01sa7X
文章資訊
作者 吳宜蓉
刊登專欄 小巨星的歷史課
刊登日期 2021-08-12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Tango!偉大的皮亞佐拉
「混合著惡魔與天使的故事,才是真相。」—皮亞佐拉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