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約翰・陶德|一位飄洋過海來臺的英格蘭少年,讓全世界看見臺灣茶

涂欣凱 2021-11-17
(圖片來源:英國牛津大學皮特瑞佛斯博物館)
歡迎光臨故事夜總會!
這裡,能夠讓你卸下滿身疲憊;這裡,擁有一個又一個訴說不盡的好聽故事。
每個星期三,一位歷史上的來賓將大駕光臨,和我們分享有關他的奇聞軼事。所以盡情放鬆身體,選杯好酒,跟著節奏輕輕低哼:Story Story night……
準備好了嗎?燈光請下!今晚,邀請到的登臺嘉賓是──
從童工變富商的約翰・陶德(John Dodd)

由連俞涵、溫昇豪領銜主演的最新一部公視時代劇《茶金》於日前上映,將臺灣茶重新引入眾人的視野中。《茶金》是以 1950 年代新竹北埔茶商姜阿新的故事為基礎,講述在 1949 年臺灣通貨膨脹與政治局勢巨變的艱困局面下,全臺灣最大茶廠的獨生女,如何在一個沒有「女商人」的時代,於一場場「茶葉戰爭」中,帶領著搖搖欲墜的茶廠走向世界。

 

但你知道嗎,臺灣的茶葉之所以出名,其實跟一位外國人大有關係?

 

1860 年,一位來自香港、20 歲出頭的英格蘭少年,代表香港著名的洋行甸特洋行(Dent & Co.),來到熙來攘往的淡水港,準備一展長才,探詢有利可圖的商機。這位少年的名字,叫做約翰・陶德(John Dodd),日後人們將以「臺灣烏龍茶之父」稱呼他。

 

究竟這位年輕的商人為什麼會在 150 年前不遠千里來到臺灣,又是如何與臺灣茶葉結緣呢?

 

12 歲,跨越一萬公里來到香港的童工

1838 年,陶德在英國曼徹斯特附近的城鎮出生。曼徹斯特在工業革命中以棉織業著名,帶動周遭城鎮的工商業發展,也一併影響了陶德一家:陶德的父親原本是位屠夫,之後在因緣際會下轉職成了貿易船的船長,替甸特洋行服務。

 

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的陶德,年僅 12 歲便前往香港的甸特洋行總部服務,從小小童工開始當起──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一位國小六年級畢業生,獨自一人離鄉背井去到一個與家鄉生活文化大為不同的國度謀生,陶德的冒險性格在此時便展現出來了。

 

在甸特洋行,陶德一開始是從售貨、打雜等體力活開始做起,不久後因工作表現優秀,正式被提拔為洋行的一員,開始學習簿記、批貨和談判等正經八百的生意技巧,成為一名代理商。

 

1886 年左右由中國知名攝影師黎芳所拍下的香港街景,左為甸特洋行、右為第一代怡和大廈,背景為畢打街鐘樓。(Source: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這邊得先暫停一下,談談當時東亞海域的時代背景。那是對臺灣來說非常關鍵的年代,1860 年,中國在英法聯軍之役後被迫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包含臺灣的淡水、安平等地。也因此外國商人(特別是本來就在香港做生意,離臺灣非常近的商人)趨之若鶩,紛紛來臺尋找商機。

 

在當時,最被看好的其實是樟腦貿易,樟腦因其醫療、除濕去霉、消臭防蟲和宗教儀式等功能,在國際市場上非常吃香。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陶德也在 1860、61 年左右渡海來臺,落腳於北臺灣的淡水,成為最早定居在北臺灣的 9 位英國臣民其中一位。

 

陶德來臺灣,最初自然也是為了做樟腦生意。他的足跡遍布北臺灣的丘陵地帶,木柵、新店、樹林、三峽和瑞芳,詳細考察當地的風土民情,並和原住民交上朋友,甚至有部落的頭目想將女兒嫁給陶德(?)。儘管如此,陶德的樟腦生意卻不甚順利──1865 年,清政府宣布外商在臺灣的樟腦和鴉片船運貿易只能在淡水與雞籠進行,使陶德的運腦成本增加,再也無利可圖。

 

此消息不啻晴天霹靂,一項重要的財源就此斷了。不過,所謂危機就是轉機,陶德在北臺灣晃來晃去的收穫可不只是樟腦⋯⋯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涂欣凱
刊登日期 2021-11-17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