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鵝鑾鼻】斯卡羅沒講完的事:臺灣獨有的「武裝燈塔」,如何照亮十九世紀全球的蓋燈塔熱潮

艾德嘉 2022-02-10
鵝鑾鼻燈塔映照出燈塔的世界史,但實際上,它本身就是一座饒富「世界性」的燈塔。(首圖來源:Bernard Gagnon/CC BY-SA 3.0)

2021 年,史詩級的臺劇《斯卡羅》在臺灣颳起一陣旋風,無論是熱情擁戴還是痛斥無聊,商船羅妹號、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和瑯嶠十八社領袖卓杞篤這幾個名字都攻佔了各大媒體版面,在人們視野中留下一抹濃墨重彩的印象。

 

不過,電視劇沒有演到的是,就在羅妹號事件結束、李仙得與卓杞篤簽訂的南岬之盟也塵埃落定近十五年後,一座世界罕見的「武裝燈塔」悄悄矗立在臺灣最南端。過了數十年,它變成日本時代民眾票選出的「臺灣八景」之一,又過了一百年,成為所有人口中的「墾丁必遊」和去到膩的畢業旅行定番。

 

鵝鑾鼻燈塔,這個浮現在你我心中、呼之欲出的答案,正是羅妹號事件不為人知的下半章。它是《斯卡羅》沒有提到的懸念,直到多年後的牡丹社事件結束才得到解答。

 

那個時代,是燈塔的時代。數千里遠的岬灣有無數燈塔和鵝鑾鼻燈塔交相輝映,充滿決心的冒險者、懷抱野心的商人、手持武器的士兵與帝國的使者,無不憑著這點光亮在危機四伏的海域中摸索前行⋯⋯。

 

從黑暗的海岸線走向光明,這一切,就從羅妹號事件結束的那一刻開始講起。

 

南岬之盟不夠看?李仙得真正想要的是⋯⋯

時間回到 1867 年,話說美國李仙得在經歷種種協商與戰事後,終於和卓杞篤達成「南岬之盟」的共識。不過,得到這份盟約的李仙得並不滿意,他心知肚明這絕非長久之計。

 

1860 年代的李仙得,已經對這張臉太熟悉了嗎?(Source: 美國國會圖書館

臺灣南端既是海上交通要道,卻又暗礁四伏、非常危險,僅憑一份沒有強制力的約定,未來還是難防海難再生。為了維護國人的人身安全,李仙得不斷向當時統治臺灣的清國大聲疾呼:趕快在南岬(也就是鵝鑾鼻一帶)設置要塞和砲臺啊啊!如此一來不但能彰顯清國在此地的權威,更可以派清軍進駐以便救助船難人員。到了 1872 年,他更是再度來臺與清國官員交涉,要求清國在臺灣最南端鵝鑾鼻建設燈塔,照亮詭譎莫測的臺灣南端海域,從根本上降低船難發生的可能性。

 

於是,蓋燈塔的漫漫長路就此展開了。

 

一開始,儘管頂著美國的外交壓力,清國政府的態度卻是一如往常地消極顢頇。畢竟對他們來說,雖然表面上領有臺灣、但並未掌控臺灣全境,要管理當時實際上是瑯嶠十八社土地的恆春一帶、「化外之地」,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確實很麻煩。所以,清國對李仙得的要求只是虛應故事一下,建個臨時砲臺敷衍了事。

 

至於鵝鑾鼻燈塔呢?雖然官方應允了此計畫,預算卻是下落不明,連個影子都沒有。

 

只是清國政府沒想到,為了躲避一時的麻煩,繼續以「那是原住民的地盤」這種藉口推託,只會為自己的未來製造無窮無盡的困擾而已⋯⋯。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艾德嘉
刊登日期 2022-02-1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