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在這場疫情開始之前,松山機場的飛機起降,是無數臺北人再熟悉不過的一道風景。
曾經,松山機場有「東洋一の飛行場」(東洋第一的飛行場)的威名,彼時還被稱為「臺北飛行場」的它早在 1936 年就完工啟用,戰後(在桃園機場尚未落成、搶去所有風頭前)更成為全臺最重要的國際樞紐。它是戒嚴時期的國門、「自由世界的大門」,迎接過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到來、走過小三通兩岸往返的時代、送別無數搶搭廉航班機前往日本一遊的旅人⋯⋯。
是的,在我們的記憶中,松山機場作為一個連結臺灣與世界的節點,是再平凡不過的事實。然而,不平凡的是,這座機場還曾記憶著一樁格外特別的死亡──印度獨立運動的英雄錢德拉・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之死。
1945 年 8 月 15 日,昭和天皇以錄音電臺廣播向日本國民發表震撼全國的《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告終。三天之後,鮑斯急匆匆地收拾行囊從東南亞搭機打算前往滿洲國大連,途中停留臺灣轉機。但就在下午兩點,飛機從臺北飛行場起飛後不久⋯⋯
「砰!」
機身意外傾斜墜毀,絢爛的火花之中,鮑斯嚴重燒傷,最後竟傷重不治。一縷印度的亡魂,就此停泊於臺北。
這是起謎團重重、引人疑竇的死亡:鮑斯這個人究竟是誰?為什麼一位跟印度獨立運動有關的大人物,竟會因一起飛航意外在臺北的機場送命?
為了要回答這些疑問,我們必須把時間軸拉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