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北賓館】斷交五十年之際,是時候重新回顧臺日風雲:從洋房裡的一紙和平條約說起

林韋聿 2022-09-28
從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官邸到臺北賓館,從接待皇太子到簽署兩國之間和約、再到解決兩國漁業爭議,它見證了無數臺日關係的歷史⋯⋯(首圖素材:玄 史生/CC0)

坐落在今日臺大醫院正對面、凱達格蘭大道上一幢漂亮的歐式宅邸,曾親眼見證過許多歷史時刻。
 
1952 年 4 月 28 日下午三點,時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的葉公超與河田烈為首的日本代表團前後抵達臺北賓館,大夥屏氣凝神,等待著三點十分的來臨:《中日和平條約》(簡稱《中日和約》)簽署儀式。
 
十分鐘後,簡潔莊重的簽約典禮正式開始。在致詞完以後,雙方的全權代表葉公超與河田烈分別在紅錦緞羊皮紙封面的條約正本上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姓名。就在這短短的提腕落筆之間,中華民國與日本的關係徹底地改變了──這份合約,象徵兩國間的戰爭狀態終吿結束,是二戰終結以來歷史性的一刻。
 

中華民國代表葉公超與日本代表河田烈,於臺北賓館簽署《中日和平條約》。(Source: 〈領袖照片資料輯集 (十六)〉,《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50101-00018-023

除了雙邊代表團以外,在場的觀禮貴賓多達一百多位,其中許多名字大家想必都不陌生:陳誠、白崇禧、張道藩、吳三連、黃朝琴、蔡培火與孫立人,冠蓋雲集。嘉賓們心中或許也感慨萬千、百味雜陳,因為這份合約的簽署百轉千迴,更因為從今以後,中日關係即將迎來新的篇章。
 
是的,他們的預感沒有錯。自這一天起直到現在,數十年間臺灣與日本的關係既詭譎又微妙。而這一切,都起始於這份誕生於臺北賓館、原先不在計劃中的合約⋯⋯。

 

日本,你來選要跟誰簽約(但你只能選中華民國)

之所以說這是份不在計畫中的合約,是源於一年前的一場意外。
 
1951 年,為了釐清二戰後日本的戰爭責任與領土主權歸屬等種種歷史遺留問題,眾人決定在美國舊金山召開會議,也就是中學課本會寫到的舊金山和會。然而,由於英國和蘇聯不承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美國又排斥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僵持不下、無法決定誰能代表「中國」,最後只得在中國代表缺席的情況下簽署了《舊金山和約》。

 

1951 年,舊金山和約的簽署現場。(Source: U.S. Department of State/公有領域)

戰爭看似結束了,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還是得處理,大家選擇把這燙手山芋丟給戰敗國日本: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林韋聿
刊登日期 2022-09-28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