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熙來攘往的永和中正橋頭,永和豆漿的鼻祖──世界豆漿大王,據說是因為「棒球」才紅起來的。
時間倒退個 50 年,自 1968 年臺東紅葉少棒隊迎戰來臺的日本和歌山少棒隊伊始,臺灣的少棒比賽逐漸風行全島,電視臺公司見著了商機,開始投入巨資轉播棒球比賽。1970 年在日本舉行的太平區少棒錦標賽,臺視不惜以衛星實況進行轉播,這是國內第一次的彩色畫面實況轉播;隔年,中視又獨家轉播了臺南巨人少棒隊在美國的比賽,而就在這一年,巨人隊奪下了世界少棒的冠軍。
在那電視並不普及、只屬於少數人專利的時代,鄰居呼朋引伴、樓上揪樓下一起觀賽也是理所當然。又因為臺美間有十多個小時的時差,比賽結束時臺灣時間往往已是深夜。專欄作家何凡曾這樣形容熬夜看完 1973 年的巨人少棒隊比賽的情形:
今天又準備熬夜看巨人少棒首戰歐洲隊,看完四點多,天濛濛亮了⋯⋯苟全性命於這個嘈雜的社會裏,棒球比賽是一大解救,像是下了戒嚴令,那些在輪子上奔馳的人都停留在電視機前,耳根清靜多了。孩子打球有這麼大的魔力,真是妙極了。
棒球,掀起了全臺灣人的熱情,才剛一起組團看電視轉播的群眾,在經過一夜熱血沸騰的吶喊加油後,再相揪吃個早餐,繼續津津有味地討論方才的比賽內容,彼此分享、炫耀剛見證的那些致勝球──這個儀式,對於還沉浸在狂喜中的群眾而言,也變得必不可少。
就在這股瘋少棒的熱潮下,原本只是外省飲食的豆漿油條,便也漸漸風靡起來。在那個麥當勞要在多年後才登陸臺灣、仿照麥當勞建立起的現代餐飲業尚未發達的年代,沒有美而美等連鎖早餐店、沒有開至深夜的咖啡廳、沒有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少數能開至深夜的餐飲業,就是永和豆漿店,1978 年就有過這樣一則新聞紀錄:
就這樣來看,雖說無法完全確認永和豆漿是否是因為少棒隊而一炮而紅,但或許可以推測的是,在熬夜看完球賽時,開設在深夜時段的永和豆漿是少數可以裹腹的飲食業。晚上看電視轉播、清晨揪團喝豆漿吃油條,也可能因此成了那些年臺灣人一頁共同的記憶。
不過且慢,那個年代的棒球,絕不只是單純的娛樂活動而已。
在眾人奮力的加油吶喊背後,隨著 1950 年代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棒球賽事背後脫離不了的,是冷戰下的文化政治──難道說,東亞一座小島的棒球活動,除了催生一間間高朋滿座的豆漿店外,其實還勾連了當時詭譎的世界局勢?
1952 年的兩場球賽,以及一座金獎盃
鏡頭轉到 1952 年 6 月 7 日。
這天下午,臺大運動場外擠滿了人,到場觀眾約有三千人之多。這些觀眾都是準備參加等等即將開打的(以下請試著一口氣唸完):美國第七艦隊旗艦白萊茂頓號棒球隊和臺灣空軍棒球隊的友誼賽。
遺憾的是,在這場比賽中,空軍棒球隊慘遭美軍輾壓,先發投手周文太和接續上場的林龍新怎麼投都能被擊中,更悲慘的是,美軍球員在跑壘、盜壘上還遠勝過空軍球員。最終比分定在 10:1,臺灣大幅度落敗輸球。
隔天,美軍第七艦隊繼續挑戰,這次代表臺灣出場的是石炭隊。這天適逢例假日,湧入臺大球場的觀眾來到了萬餘人。比賽第一局,雙方就激烈膠著,美軍選手送出多記安打,率先攻下一分;攻守互換後,石炭隊也擊出數支漂亮的安打,搭配盜壘戰術,最終第一局結束後雙方 1:1 平手。此後數局,雙方維持僵局,五局結束戰成 2:2 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