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噍吧哖事件究竟是「土匪造亂」還是「抗日革命」?還原當時情境,僅存的女性遺老們這麼說


「噍吧哖事件」各種真相

「歷史的真相,不會只有一個!」這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康豹特聘研究員的信念。以噍吧哖事件為例,會有日本警察的真相、武裝農民的真相、受難婦孺的真相......。康豹整合比對戶籍資料與判刑檔案、親身訪問當地遺族,試圖了解當時農民的抗爭經驗。

「革命」的台語怎麼說?不然你問蔡阿嘎怎麼講?當時台南山區的農民根本不會。

康豹很認真地提出這個問題,思考一個盲點:噍吧哖事件先被日本殖民政府形界定為「土匪事件」神話,後來更被國民政府形塑成「抗日革命英雄」神話。但 1915 年發生的噍吧哖事件,如果是依循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概念而發展,事件發生十五村庄的農民應該會發展出「革命」的台語來溝通,並有當地相關史料被保存下來。


究竟農民為何武裝抗爭,康豹發現,先前很少人真正去了解這些農民究竟是什麼「原因」,才敢跟一個現代殖民政權對抗。


噍吧哖事件被國民政府形塑成「抗日革命」。
攝影│張語辰

 

我要研究的是「經驗」:不同的人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經過,為什麼加入抗爭、遇到哪些困難、試圖如何解決。

還原事件:戶籍資料、判刑檔案、田野訪問


噍吧哖是地名,即今日的臺南縣玉井鄉,此武裝抗爭事件遍及圖中十五個村庄。
圖片來源│康豹整理資料、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所編繪

康豹團隊蒐集兩種資料進行比對分析。第一個是《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中之「被判刑者資料檔」,包含參與起事者的個人資料、加入的時間、被起訴判決的情況。第二個是「事件發生村庄的戶籍資料」,包含台南縣沙仔田、芒仔芒、竹圍、崗仔林、內庄仔庄、南庄、中坑、北寮、竹頭崎、菁莆寮。


先前省政府訪問噍吧哖事件受難者,被訪問的對象都是男人,康豹省思這是典型的大男人主義歷史。2001 年在研究助理的協助下,團隊訪問了五位曾經目睹噍吧哖事件的老阿嬤,當時她們都在躲避子彈、眼睜睜看著親人被殺害或抓走,從老阿嬤口述的歷史中,了解武裝抗爭失敗後的衝擊。


導火線:土地被徵收、颱風災害

清代時,台灣中南部約有數千間「糖廍」,磨甘蔗、把糖榨出來賣,由百姓自己當糖廍的小老闆。但是日治時期這些私人糖廍被迫關閉,所有甘蔗只能賣給日本人的糖廠,而糖廠只開一個價。以前人民也可以自由上山開採樟腦、苧麻,但日治時期的林地幾乎變成國有地,要獲得日本人許可才能開採。


農民經濟受損,屋漏偏逢連夜雨,在 1913 和 1914 年間台灣發生兩次嚴重的颱風災情,甘蔗被破壞、米價飆漲,要果腹的米變得相當貴。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這不是當時整個台灣的農民都要面對的難題嗎?為何特別是噍吧哖這些農民起來抗爭?第一,台南山區一帶,在清代時期沒有被政府管到,相傳若有官員來到玉井,當地耆老會拿紅包請他調頭,再走下去出什麼事不負責。第二,當地民情相當剽悍、不服來辯,擅長宋江陣和武術,也不排除用械鬥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在存亡危機之時,農民受到余清芳的救世信仰鼓吹,並且宣佈武裝抗爭成功之後,參加抗爭者可以免除賦稅、也能做官。就像在茫茫大海快溺斃時,有人丟給你一個救生圈說「留下來,或跟我走」。


江定:噍吧哖事件的武力領袖,當地的農民幾乎都聽命於他,形象宛如《教父》電影中的馬龍‧白蘭度,被日人逮捕時仍然正氣凜然。
圖片來源│康豹提供

余清芳:噍吧哖事件中,以宗教力量勾畫救世願景,鼓吹農民抗爭的關鍵人物。頭腦很聰明,知道日人要來統治台灣,很快第一件事就是去學日文,也替日本人做過事(巡查補)。
圖片來源│康豹提供

激起火花:天命即將改變!大家衝啊!

日本警察很兇、土地被徵收、稅務太重,老百姓吃了很多苦,相信會有一個皇帝或聖人來相救。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拿起武器跟統治者對幹。
1915 年 8 月,余清芳等人遭日人逮捕後,被收押的武器,可以看到宋江陣的影子。
白框圈起來的「乩筆」是余清芳打仗之前,向神明請示的「法器」。
圖片來源│康豹提供

噍吧哖事件許多被逮捕的人,供稱他們曾聽過以下的宣傳:「日本統治台灣二十年,氣數將盡,農曆七月初,台灣的天地將變為黑暗,天會降下毒雨,掀起黑風,誅滅日人及其他惡人……」並且聽說「台灣南部山區已經有具有皇帝之相的人誕生,這個皇帝有種種特異功能,如他持有的寶劍,只要出鞘三分,就可以殺死三萬個敵人……」。


噍吧哖事件中,余清芳等人用來招募武裝農民的「避彈神符」,但還要搭配「吃素」才會發揮功效。
圖片來源│康豹提供

余清芳等人用相當有魅力的說法,向有意參與抗爭的人發售「避彈神符」保身,在戰場中可刀槍不入,不會有死傷。並且要求配帶神符者吃素,神符才會靈驗。想加入起義的民眾,還要向玄天上帝、九天玄女等武神發毒誓:「如果背叛了余清芳,願意全家滅絕」,並且歃血為盟(用紅色的神水來取代血酒),提升團體的凝聚力。


作戰時,余清芳等人會舉行「扶乩儀式」,請王爺(五福大帝)降臨、用「乩筆」在放有沙盤的桌子上寫下打仗的提點,例如這次要往東或往西走。打仗前,余清芳和江定率領的抗爭隊伍,還曾舉行過「祭旗儀式」,殺牲或殺人、將血噴在元帥旗上,讓旗變得有靈性、作為一種精神象徵,也像一種地方社會的私刑,用來對付群體中的害群之馬或奸細。


西來庵是一座瘟神廟,主神為五福大帝(五瘟神),是余清芳的起義基地。
圖片來源│康豹提供

噍吧哖事件一開始打得非常順利,因為當時駐守每一個村庄的日本警察只有兩三位,功能是維持治安、定期發電報,向總督回報情況。余清芳和江定率領兩三百位民眾,衝進當地派出所,當然是大獲全勝。但當總督指示正規軍拿著機關槍和大砲進入村庄鎮壓時,避彈神符完全無用武之地。


哪些民眾參與噍吧哖事件?

根據《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的資料,千餘名武裝事件參與者中,有 90 % 是農民,但這些農民不全是佃農,也包含自由農和地主,甚至還有保正和甲長。大部分參與者為 20~50 歲,大多是長子,許多人已結婚生子,打破「羅漢腳」容易參加民變的刻板印象。


抗爭者只有 40 名女性,根據口供,她們沒有特別的抗日革命思想,反而更關心生計問題及宗教信仰。


例如,南投陳姓參與者的母親認為:新政府成立以後,負擔較輕、還能免稅。而另一位林氏供稱,她得知將有天災,但領有神符、吃素修行可以避免災難,在新政府成立後,可以享有比現在更多的好處,因此聽了很心動。


1915 年 8 月噍吧哖事件失敗後,倖存的婦孺們一方面自己種番薯過日子,一方面在外面做工賺錢養家,或以編織麻袋為副業。如果存到一點錢,過年期間就到監獄去探視她們的親人。直到 1927 年昭和天皇登基頒布大赦令,在監獄中熬到這天的人終於被釋放回家。


2001 年康豹和學生們到玉井鄉,訪問當時受難家族的後代──江炳煌先生,
發現他在花園裡用磚頭排了一個愛心,立了一個石碑用日文刻著「但願有永久的和平」。
圖片來源│康豹提供

康豹表示,研究噍吧哖事件是希望拿掉有色眼鏡,重新觀看這個事件發生的原因與經過,畢竟歷史不會只有一種真相。如果要問研究噍吧哖事件有什麼意義,跑田野調查時,康豹與團隊感受到的這份心情是最好的回答:

 

當地倖存者和他們的後代對於當時的加害者毫無怨恨之心,反而希望大家能夠基於這個悲劇而得到歷史的教訓,以後無論如何還是要和平相處。

 延伸閱讀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文章資訊
採訪編輯 林婷嫻
美術編輯 張語辰
刊登專欄 研之有物
刊登日期 2019-07-16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