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埋藏在成大校區的文元溪開始「踏溯臺南」

涂豐恩 2017-09-05

2017 年開始,國立成功大學開始了一堂有趣的課:「踏溯臺南」。


課程的動機很單純:每年有數千名新生來到成功大學,開始在臺南的生活。但是大部分學生鮮少知道腳下這片土地曾經發生過多少動人故事。為了學生與城市建立更密切的連結,踏溯臺南準備了 12 條主題路線,從學生最熟稔的成功大學一路延伸、連結到臺南整座城市,更深入認識臺南與世界接軌的歷史脈絡。


藉由實際走訪,踏溯臺南希望讓學生不再是在教室裡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主動用自己的腳步與感官去體會臺南古都數百年來累積的人文資產。


大北門外的寂靜

攤開 100 年前的臺南地圖,會發現成功大學的所在地上有兩條小溪流,這兩條無名支流在臺南公園的燕潭匯聚後再向西北流入鹽水溪,形成臺南城北的天然屏障。


這條默默守護臺南城的護城河正是文元溪,康熙 60 年(1721 年)朱一貴事件後,清政府築起高牆保護臺南城,文元溪也自此清升為大北門(時稱「鎮北門」)的守護者。


1736 年,詩人陳輝於傍晚時分佇足大北門上,眺望城外的景色有感,留下一首〈鎮北門晚眺〉:


煙籠竹樹接沙洲,夕照橫波海氣浮。樵子唱回雲影路,戍人吹動角聲秋。


僧歸廢寺鐘尚寂,燕喜澄潭水不流。觸目郊原多景象,迷離草屋起重樓。


隨著時光推進,文元溪漸漸淤積,最終因臺南都市化隱身厚重柏油之下。現今的我們,已無緣親眼見識帶給陳輝感動的晚霞美景,但是大北門仍在臺南歷史中留下不少珍貴身影。


根據 1918 年《臺南市全圖》的紀錄,當時衛戍病院(今力行校區)正門前與其後有兩條溪流流經,並注入臺南公園。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2017/10/09瀏覽)。

人事已非景物依舊的燕潭

從文元溪溯溪而上到燕潭曾經是臺南最佳的水道,在還未淤積時可是商船前往臺南城貿易的重要路線之一。這條商路與荷蘭時期的北線尾齊名,「至如北線尾、中樓仔,夜靜潮平」的說法正是在描述文元溪水面平靜、不受潮汐影響,利於負重量大的商船航行停泊。


根據清代臺南府城居民留下的紀錄,到燕潭貿易的商船多是由咬????吧(雅加達)而來。每到三月仲春時節,這些順著季風破浪而來的商船後頭總是跟著個頭比本地原生種還小上一些的燕群,在商船停泊後繞著燕潭水面飛舞,「燕潭」也因而得名。


秋冬時節季風起,商船伴著燕群隨風回到南洋,直到明年仲春才又乘著黑潮暖水到來,如此周而復始,形成當時臺南府城日常風景之一。燕潭與文元溪見證臺灣與南洋貿易的歷史,直到文元溪淤積、商船不再到來,人煙才漸漸消散。唯有燕群仍每年準時回來在燕潭上空飛舞,卻再也不見曾經繁榮的景況。


日治時期臺南公園內的燕潭,在清代曾經是著名的水道。 【圖片來源】《臺南市要覽》,臺南:臺日社臺南支局,1935。

臺南公園與臺南高等工業學校

日治時期臺南施行市區改正計畫,市區的範圍逐漸擴張、大北門外開始有人潮聚集。加上清代以後文元溪淤積嚴重,雖不再有護城河功能,卻為大北門外留下綠意盎然的潭水與自然林等珍貴資源。


這些資源在當時市區規畫的負責人眼中可不只是些花草樹木,古色古香的大北門城壁配上優美的先天景觀,燕潭周遭早已具備自然公園的雛形,只需一點後天的點綴與修整。


1912 年 9 月 11 日臺南廳土木系在大北門外上踏界插標、動工雕琢這片天生麗質的僻地。直到 1917 年 6 月 17 日,號稱「臺南唯一的遊樂場」的臺南公園在歡樂的劇曲演出、以及夜間噴水池彩燈表演中宣告正式開園。


臺南公園豐富的植被景觀與生態系,以及養育在「動物舍」的珍奇動物,不只是吸引學生與遊客,更是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現址為國立成功大學)招待外賓的重點參訪場所之一。據當時的學生塚本哲郎回憶,臺南公園是他們最常拍照的場所,在學校實驗室沖洗出每張的照片都珍藏了對臺南公園的記憶。


1930 年軍國主義興起後,腹地廣大的臺南公園也成為國民教化的場所,舉辦各種軍事氣息濃重的活動。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作為臺南高等教育的代表,自然也免不了受到影響。


光陰似箭,日本不沉的太陽旗終究降了下去,換上飄揚至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現代化浪潮改變了臺南的地貌,在數十年的建設下文元溪早就隱沒地底,只能在臺南公園附近看見它稍稍露出的一角。但是它卻依然自我們腳下潺潺流過、見證地表發生的一切事物。


臺南公園日治人造溪流 【圖片來源】 Wikipedia
臺南公園總是被日本當局做為軍事教練與閱兵儀式的最佳選擇。 【圖片來源】〈臺南公園て軍事教練を 御視閱遊ばさるる 久邇宮殿下〉,《臺灣日日新報》,1928.05.11,第一版。

「踏溯臺南」走進我們所不知道的臺南

這是文元溪的故事,一條早已被深埋在柏油路底下的小溪,卻鮮少有人知道它參與了多少臺南、以至於臺灣的歷史足跡。「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似乎是對文元溪最好的註解。燕群飛過大北門,看著門外水道與僻地經歷次次建設、次次興衰,最終成為當前的臺南公園與成功大學校區。


成大正是希望學生透過課程親身走過文元溪流域,去想像、感受這條溪水擁有的歷史重量。文元溪的路線雖只是其中之一,但也反映了「踏溯臺南」課程懷抱的理想,除了重溫歷史,也試圖引導學生深入認識這片土地,從自然環境、生態、居民生活型態、互動關係等面向來融合多元學科知識,甚至可能因為各類學科相互刺激,反而突顯出平常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踏溯臺南」更希望以臺南為起點,激發學生對城市的好奇,讓他們願意向外探索、甚至帶著其他人一同踏足臺南的各個角落。一步一腳印,在歷史長河中激起的水花都是臺南珍貴的回憶片段,踏溯臺南不只是以通識名義進行的小旅行,更是身為成大人真正從頭認識臺南這片土地的契機。

※關於課程規劃理念與課程反饋資訊,由成大文學院陳玉女院長接受採訪與分享,特此致謝。關於踏溯臺南課程詳情,參見課程網站

 

記憶,涓滴「成」流由國立成功大學贊助製作,希望從校園角落出發,一窺這所
南國學府的古老故事,與它和在地之間剪不斷的關係。

想知道學校的各種新聞,歡迎追蹤:國立成功大學粉絲專頁
文章資訊
作者 涂豐恩
刊登專欄 大人的世界史
刊登日期 2017-09-0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