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間位於長崎的華商「泰益號」,如何串起百年前的藥行風華?

泰益號為出身金門新頭的陳國樑(1840 - 1908)、陳世望(1869 - 1940)、陳金鐘(1890 - 1974)等三代,於日本長崎所經營海陸物產雜貨配銷之商號,以海產乾物、藥材、食品與雜貨等類別的商品貿易為主。


其中,作為泰益號主要交易與聯繫客群的臺灣商號,若直接由上海、香港進口藥材,其稅金高於由長崎輸入、轉運來臺的費用,因而形成臺商透過泰益號此類旅日華商居中取貨、報稅,再重新包裝貨物轉運到臺灣的情形,也使得臺灣與上海、香港、長崎之間的藥材貿易頗為興盛。


日治時期與泰益號通信往來、營業品項中包含藥材的臺灣商號,以臺北為最多。本次精選捷茂藥行、林協興行、萬成昌商行、臺北藥材公司、乾元藥行、德泰號、西瀛公司、周元成行等 8 家臺北商號所寫書信(與泰益號書信往來時間為 1904 至 1942 年),以尺牘筆墨配合相關館藏,重現商號所處街道氛圍、具體形象,以及藥材貿易繁盛之姿。


泰益號之榮光

1854 年日本解除鎖國(1633-1854),1860 年中英〈北京條約〉允許外國商人招聘華工出洋工作,屬福建省泉州府的金門當地掀起一波海外流動潮。1861 年,陳國樑叔父陳達明與來自福建、金門等地的商人於長崎合資設立泰昌號。1866 年,陳國樑前往長崎謀生,之後加入泰昌號的營運。泰昌號的營業內容為在日本當地收購海產乾物後,夥同同業合租帆船銷往中國,回程採購中國砂糖、漢藥材等商品運回販售給日本商社,形成雙向商品貿易。此外,還兼營客棧,對來自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行商提供住宿、商業情報與安排貨物載運的服務。


1878 年,陳國樑擔任泰昌號的營業代表者,後續也讓長子世望、養子世科(1875-1952,本名高山七太郎)進入泰昌號工作。1901 年,陳國樑累積經驗與人脈後,在長崎新地獨資設立泰益號,並繼承泰昌號的客戶。除了長崎本店,另在神戶與下關建立據點,支援本店的商品採購與轉運,貿易網絡遍及臺灣、中國、東北亞與東南亞的華人商號。


泰益號的規模得以擴展,仰賴華人所重視的血緣、地緣與同業商人的交流。泰益號的人事,除了家主兼店主的陳國樑、陳世望、陳金鐘三代之外,雇員常由家族成員或福建、江蘇、浙江出身的華人擔任。優秀的雇員亦有可能成為家族女性的婚配對象,在成為姻親後,賦予重要的職責,有助於鞏固商號內部的團結。


此外,自陳國樑任職於泰昌號時期,就被薦舉為長崎八閩會館(出身福建福州、泉州、漳州、汀州、興化、建寧、延平、邵武等 8 處的華商所組的自治團體)會長,著重長崎當地華僑社會關係的經營。會館領導者通常由經營有成的商號代表人擔任,扮演與各地華僑組織、公部門聯繫的角色。繼陳國樑之後,陳世望與陳金鐘更延續泰益號在長崎華僑界的地位,參與華僑組織活動,積極增加與華商彼此間的貿易互動。


1930 年代起,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激起民間排日、抵制日貨的活動增加,販賣日貨的商號難以銷貨,亦困於出口困難,貨物流通與資金周轉不易,倒閉者眾。貿易環境的變化使得商號所仰賴的海運交通環境不穩定,泰益號取得中國商品不易,加上許多合作許久的老客戶紛紛退場,難以回收的貨款與落空的投資增加了帳面的虧損。隨著戰事擴大,泰益號陳氏家族三代輝煌的貿易榮光,最終不得不屈服於時代動盪,於 1940 年代結束營業。


1905 年泰益號職員楊篤源護照(《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04 至 1905 年日俄戰爭期間,海參崴軍用米需求增加。1905 年 11 月 11 日,陳世望為掌握商機,特派店員楊篤源持清國駐長崎領事卞紱昌所發護照(背面為法國領事館戳印,因日俄戰爭導致俄國撤除駐長崎的領事,故委由法國代辦),搭乘蒙古里輪船至海參崴販售日本米。因受到海參崴存貨過多、價格下跌、交易冷淡、銀根緊縮等影響,導致銷售結果不佳。


1907 年《泰益商報》(《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陳世科在養父陳國樑的資助下,1902 年至神戶設立泰益號支店。為服務客戶與宣傳生意,從 1906 年起發行《泰益商報》,內容包含日本郵船與大阪商船會社的定期航班、銀行匯率變化、大宗商品行情、各地商況、電報訂貨、預防貨運失重等商業知識。其中,1907 年的商報列有各等級藥材的價格。

 
泰益號特約販賣火柴商標(《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因日本政府採取保護貿易政策,非日籍者不得取得日本商品的代理銷售權,陳世科遂恢復日本籍為神戶泰益號取得火柴特約販賣的權利。1914 至 1918 年歐戰期間,歐洲各地的火柴出口受阻,使同樣具有火柴製作材木原料的日本火柴業者趁機供應中國和東亞地區市場的需求,神戶是當時日本火柴製造與出口的重地。但瑞典作為世界火柴市場的重要輸出國,逐步從日本手中奪回歐戰期間所失去的亞洲市場,1927 年設立大同燐寸株式會社,與朝日燐寸株式會社生產日本全國約 7 成的火柴。


陳金鐘(後排右1)與梁維芳(前排左1)於泰益號前留影(《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和昌號為金門人梁有道於 1885 年在長崎新地所創,經營客棧和海產貿易業務。和昌號第三代梁順來娶陳世望長女會治,兩人之子維芳日後受雇於泰益號。和昌號則於 1929 年結束日本的事業後,梁順來攜其妻陳會治返回金門。


尋覓商號身影

與長崎泰益號貿易的品項中具有藥材的臺北商號,主要集中於大稻埕。有別於臺北城內較多日人聚居的都市面貌,位於城外的大稻埕為臺灣人從事南北雜貨批發的重要據點。大稻埕如同艋舺,皆位於淡水河岸,是控制淡水河航運的優越地點。當艋舺泥沙淤積、河港功能減弱,以及清道光咸豐年間艋舺發生漳泉械鬥,部分族群退往大稻埕,促使大稻埕的興起等原因,使鄰近的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臺灣北部的物資集散中心。


1860 年,淡水開港通商後,各國洋行外商選擇大稻埕作為貿易港埠,鼓勵北部農民種植茶葉,在大稻埕精製後運銷海外,將大稻埕從地域性商品集散地拉入國際貿易的一站,帶動大稻埕的商貿發展。此處的商店集中於城隍廟、媽祖宮附近的南街、中街、北街,主要位於今迪化街,並逐步向外擴展。


1920 年代市區改正後,大稻埕原清治時的街名改為日式町名。本次介紹的 8 家商號中除了林協興行位於元園町(今萬華),其他商號皆位於永樂町(今民生西路與長安西路間的迪化街與塔城街的區塊)或太平町(今延平北路1段至3段沿線區域)。下圖顯示 8 家商號中,最早和泰益號開始通信的是捷茂藥行,往來書信量最多者為德泰號。每間商行多數具有所屬商標,有以商行名稱中的漢字為商標者,如「乾」為乾元藥行,「藥」為臺北藥材公司;以商行名稱之日語讀音的假名字首為商標者,如片假名「セ」為西瀛公司;以商行名稱之日語讀音的英文字首為商標者,如「CM」為捷茂藥行。


此外,商標外的圖形有象徵圓滿的圓形,如乾元藥行;步步高昇的山形,如西瀛公司;象徵繁盛成長的菱葉所代表的菱形,如捷茂藥行、林協興行、萬成昌商行、臺北藥材公司、周元成行等商號商標。


商號書信數量與書寫時間
1932 年臺北市街圖中發信地址位於永樂町與太平町的商號位置(《臺南市立圖書館舊藏地圖資料》T1035,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30 年《臺灣新民報》廣告—西瀛公司(《六然居典藏史料》LJK,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33 年西瀛公司信封(《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永樂町 2 丁目的西瀛公司

位於永樂町 2 丁目的西瀛公司,由盧額、盧訂兄弟夥同澎湖同鄉,於 1920 年代創立,營業項目包含各類參類、生熟藥材、參茸燕桂等,與泰益號往來書信總計 24 封(1926 - 1938)。人員分工方面,盧額負責外務,如全島批發與收款,盧訂則負責內務,如貨品包裝、貨單開立、對外貿易書信等。盧額過世後,盧訂離開西瀛公司,自行於太平町設立正記藥行,1960 年設置正記製藥廠,1964 年推出「正記消痔丸」,2008 年停業後,品牌「正記」併入三支雨傘標集團的旗下事業。


1920 年代臺北市永樂町 3 丁目街景明信片(國家圖書館提供)
1927 年萬成昌商行信封(《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永樂町 3 丁目的萬成昌商行

位於永樂町 3 丁目(今迪化街一段)、城隍廟前的「臺灣產大甲蓆、笋干雜貨輸出貿易商」萬成昌商行(圖左側紅框處),招牌上寫有「德國嘉色喇顏料廠各色染料全臺總批發處」,與泰益號往來書信總計178封(1919-1938),商行內部分為雜貨、藥材、染料等3部;另有臺南支店昌興棧商行、香港分店萬成昌。其中,藥材部的營業內容為「親自督辦四川、廣東、浙江各省正地道藥材蔘茸桂燕雪白木耳發行」。


1928 年《臺灣新民報》廣告—乾元藥行(《六然居典藏史料》LJK,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7 年乾元藥行信封(《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永樂町 3 丁目的乾元藥行

位於永樂町 3 丁目的乾元藥行,營業項目包含正老山高麗參、米國粉光參、暹羅貢燕窩、頂上白木耳、正安南官桂、正本山鹿茸、元丹、特製平安散、何首烏七寶丹、小兒肥兒丸等,與泰益號往來書信總計 105 封(1924 - 1938)。張清河於 1896 年創立乾元藥行,1917 年過世後,股東陳茂通接手經營,其後歷經數任經營者,至今仍於迪化街營業。陳茂通善於使用廣告宣傳,如 1923 年 6 月 22 日於《臺灣日日新報》登報宣傳霞海城隍廟祭典期間,元丹及同行所自製之丸散。均打 7 折優待。其他如參茸燕桂、生熟藥材,凡購買 1 圓以上者,打 95 折優待,購買還可採現金或使用支票。

 
1930 年代郭雪湖創作之〈南街殷賑〉局部色稿(《郭雪湖畫作與文書》T108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3 年臺北市永樂町 3 丁目街景明信片(國家圖書館提供)

色稿描繪的是中元時節位於大稻埕南街(永樂町 3 丁目)的城隍廟附近商業繁榮、富裕的街景。畫家自小就居住在距離城隍廟附近,創作此畫時常於圖書館參考商業名鑑,尋找臺北著名的商店名,結合其記憶中的南街,成就此幅真實與想像交融的畫作。畫稿若和1923 年的街景對照,街道右側商號依序為 A「茂元參茸燕桂藥材發行」、B「協吉成」、C「乾元行」、D「體天儀時計商店」,左側依序為 E「東西藥房藥局」(未於色稿現身)、F「高源發綢緞商行」、G「黃裕源綢緞布疋」,除了體天儀時計商店,皆於《長崎泰益號文書》中存有貿易書信,為泰益號的貿易對象。


1930 年《臺灣新民報》廣告—捷茂藥行(《六然居典藏史料》LJK,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30 年捷茂藥行信封(《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永樂町 4 丁目的捷茂藥行

位於永樂町 4 丁目的捷茂藥行,營業項目為老山高麗、米國粉光、參茸燕桂、生熟藥材,與泰益號往來書信總計 221 封(1914-1938)。1921 年捷茂藥行因店面搬遷,於 3 月 24 日起,連續三夜,由藥行股東柯振飛、王自新兩人,自設燈謎,並以人參作為答題的贈品之一,以招徠顧客。3 月 31 日,《臺灣日日新報》公布謎題與謎底,如謎題「居易匡扶社稷」,謎底為《孟子》中的「樂天者保天下」;謎題「為何對局用心思,僅列相王馬炮士」,謎底為《論語》中的「不以兵車」。


1930 年代臺北市太平町街景(《三好德三郎文書》T0875,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8 年《臺灣新民報》廣告—臺北藥材公司(《六然居典藏史料》LJK,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30 年臺北藥材公司信封 (《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太平町的臺北藥材公司

位於太平町的臺北藥材公司,原名「臺灣藥業公司」(1918 年設立),1924 年公司改組後更名,與泰益號書信往來總計 105 封(1921-1936)。營業項目包含老山高麗參、米國粉光、暹羅貢燕、雪白木耳、本山鹿茸、各港地道藥材等。太平町街道右側4層樓高的洋樓建築為張東隆商行,該商行經營品項為砂糖、麵粉、石油、海產、雜貨等,也為泰益號的貿易對象。


1940 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購入藥酒原料藥料文件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TMB,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8 年《臺灣新民報》廣告—林協興行(《六然居典藏史料》LJK,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2 年林協興行信封(《長崎泰益號文書》T100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藥酒原料需購入熟地、當歸、佛手、桂皮、川芎等多由中國所產藥材,因戰爭導致市場貨量極為缺乏,為確保數量與品質,專賣局以乾元藥行、臺北藥材公司、捷茂藥行、林協興行等 4 間商號提供之估價單購入。其中,位於元園町(今成都路、康定路、環河南路一帶)的林協興行,營業項目為正北高麗參、華洋諸藥材,香、申、閩、浙、大連各港雜貨及其他穀類,往來書信總計 94 封(1918-1939)。

 

文章資訊
作者 歐怡涵
刊登日期 2019-12-2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