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臺南的文青醫生吳新榮,日常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離開他心中位於「草地」的診所,前往「府城」,看一場電影、逛個街,來到西市場吃上一盤鱔魚米粉、一碗魯肉米糕(吳新榮原文呈現,推測為淋上肉燥之米糕),有時候配一碗當歸鴨、有時候續攤到咖啡屋與好友痛飲。根據吳新榮自己的說法:「可謂人生一大享受!」
沒錯,是不是似曾相似?現在我們來到臺南,也總要吃一盤炒鱔魚意麵、一碗淋滿滷肉也撒滿魚酥的米糕,那行程簡直如出一轍,只是吳新榮總是會跟老闆說他的麵要換成米粉。(其實他有時候也會吃吃「鱔魚麵」!)
這裡真的改變很多,不過大榕樹下的這家麵店,我從一塊半吃到現在!——鄭百齡
「很可惜!沒落很多!」下午時分的友愛街、國華街,雖然逛街的人潮並未少過,但是百年木屐老店的鄭百齡老闆娘還是語露感慨。我們就站在過去號稱臺南最早的「友愛鹹酥雞」舊址前,這裡曾是在鄭百齡 26 歲時開店的友愛鹹酥雞,過了三年後,她就嫁給了府城木屐百年老店的老闆郭宗興;我們所在之處的對面是一塊空地,那裡曾經是電影《賭神》拍攝場景之一「南都戲院」,如今戲院成了停車場,鹹酥雞也遷了位置換人經營。

或許現在友愛街真的不算是熱鬧,鄭百齡回憶起:「以前過年的時候,這邊都會有舞龍舞獅,好熱鬧喔!我很懷念!那時候阿兵哥沒辦法回去,來我們店裡吃水果,就問我說妹妹我們能不能來這裡舞獅,一聽就知道說是要來要紅包。」結果,鄭百齡爽快地答應了,這群阿兵哥也賣力演出,來到水果店前特別疊羅漢到二樓,爸爸再從二樓發紅包給他們。那一種人與人互動的人情味,可能是鄭百齡最忘懷不了的熱鬧吧!

「那你知道我們以前小時候,最愛的工作是什麼?」鄭百齡看著空蕩蕩的停車場,說著:「那時候人家來看電影,每個都穿得 パリパリ(paripari,西裝筆挺之意),一掏口袋,零錢就會掉到水溝裡,所以我們家門口每次有人挖水溝,我們都拿個小水桶在旁邊等,洗一洗都是零錢,每次挖水溝就是我們的小確幸!」可能對鄭百齡來說,無法再像小時候那樣等待著零錢,是她感到沒落的原因之一。「印象中有兩次擠滿人,一次是流星蝴蝶劍上映的時候,排隊人潮是排在西門路上一直一直到中正路;第二次是周潤發來拍電影的時候,就從南都戲院的門口出來,外面都是人,都是免費的臨時演員。」
雖然臺南的友愛街已和鄭百齡兒時記憶的樣貌大不相同,但是仍有許多店家保留了下來,友愛街上的茶行、銀飾店、那條有許多「剃頭店」的巷子、巷弄間的服飾店、沙卡里巴(さかりば,sakariba,熱鬧的地方之意)周圍的西服店、舶來品店等等,鄭百齡總是回憶起當時自己與這些店家的小孩,從玩伴一路到同學,再到各自成年的經過。

「以前我同學他們結婚,不曉得要買什麼,結果都來那家銀飾店買一錢的戒指,換到我 29 歲結婚,我同學他們就再把戒指還給我,我就十隻手指頭帶滿滿的,我媽媽說怎麼這麼多啊!她用紅線一個一個串,結果我就這樣子。」鄭百齡舉起雙手比劃著結婚當天的趣事,一臉又好氣又好笑的樣子,述說著眼前銀飾店與她和同學們深刻的回憶。轉進巷子內,不遠是一家服飾店,鄭百齡也說道:「這家服飾店裡面那個也是我同學。我姊姊跟我要結婚的時候,我媽媽都帶我們來做旗袍,都是老師傅的旗袍。」
.jpg)
.jpg)
雖然我是臺南出生,直到長大後我才一步一腳印認識臺南——林泰佑
成做一隻黑面抐桮(黑面琵鷺)會使奢颺自由飛
飛過柳營六甲下營飽穗稻仔頭犁犁
Tabe mariyang(西拉雅語「你好」) 吉貝耍盛開斑之花
做伙守護臺南 你妳講你嘛會
飛過臺江十六寮的居民顧庄跳宋江
致敬城內東南西北建築城門的工人
仝齊為了無遐單純的臺十七線發聲
做伙守護臺南 你妳講你嘛會
做伙守護臺南 守護臺南
—林泰佑(阿雞GLOJ)
這首《風調雨順》是林泰佑(阿雞 GLOJ)為了「臺南 400 」創作的歌曲,他發想道:「我就很想為臺南 400 寫一首 City Pop,在臺南很輕快生活的感覺,巧遇到這些在臺南生活的臺南人,打個招呼!呈現出一種畫面感!不過接到這首歌創作的邀約之後,知道前面表演的團體,像是如性慈敬堂八家將、OA 舞團,如果我們這時候來一首 City Pop,我想下面一定會開始丟螢光棒!」喜歡說笑的阿雞一邊挖苦自己,一邊也介紹著臺南,若不是對臺南的地理、文化、自然與人文了解如此之深,或許也無法清楚了解到這些表演團隊的特性,也無法化作一隻黑面琵鷺鳥瞰臺南這片土地。

(2).jpg)
.jpg)
又像是晚餐時間,他喜歡嘗試臺菜料理,那是過去臺南繁榮時期留下來的酒家菜師傅,逐漸拓展出來的好味道,像是金華路上的海產攤,他總約個三五好友,一起品嚐店內的魷魚螺肉蒜、五柳枝、香油豬肝、烤鰻魚;又或是一個人的時候,會到西門路上的海產攤,點上小份的香油豬肝、紅燒豆腐、炸蝦丸等。
除了吃遍臺南,他更喜歡體驗臺南的文化,像是逛市場:「我很喜歡去看早期賣舶來品的地方,現在大家已經很習慣買到日本進口的東西,比較少人去給他們交關,他們還是一樣保留有過去的商品,像是 おみやげ(omiyage,意指伴手禮),你在日本會買到,他就是擺在那邊照賣,我會過去買個日本的調味料。」來到市場的他,總會拿著泡沫紅茶,有時是在延平市場、水仙宮市場、鴨母寮市場,甚至來到善化的牛墟市集,除了賣牛、賣農具,這裡也有彈個吉他、唱個歌之後開始賣藥的攤販。前來這樣的傳統市集,吃著很傳統的早餐、喝著傳統的飲料,對阿雞來說:「感覺是體驗臺南的一種儀式。」
.jpg)
離開辦公桌仔 電腦內的世界 先莫想講 暗頓欲食啥
應該先買兩罐bì-lù來去黃金海岸看海
這時騎到半路 抵著厝邊打一下招呼
日頭漸漸落山 雄雄狂狂一陣西北雨
我佮偉士牌 覕佇榕仔腳
看著路燈一葩一葩光
—林泰佑(阿雞GLOJ)
這首《火金蛄》是阿雞開始寫故鄉臺南的第一首歌曲,是他騎著偉士牌摩托車不只去看海,更行駛在臺南街頭巷尾的感受。如今的他已經踏過臺南許多地方,但要寫一首「巧遇在臺南生活的臺南人」的歌曲,仍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
透過多元的活動,讓孩子認識在地,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黃雅貴
「如果從孩子的視角,他聽到、他看到的是什麼?」黃雅貴老師拿出一張手繪的大地圖,那是東門圓環周邊,可見長榮女中、長榮中學、崇誨市場,也可見東門教會、鐵道,甚至到了大東夜市。除了地點、道路之外,上頭也貼滿了各種顏色的便利貼。黃雅貴指著這些便利貼,說著:「透過便利貼的方式,讓孩子去記錄他所知道的。」例如第一層次讓孩子們從歷史與文化認識東門一帶;第二個層次則是讓他們去思考,這些地方可能發生的問題,引導出議題的討論;接著走出學校、實際走讀這些地方,進一步觀察。
(1).jpg)
其實,這是黃雅貴帶給小朋友們每一年不同主題的畢業策展過程,像是今年是以「府城三百 ㄧˋ 未來」(注音「ㄧˋ」有憶東安、議現在、藝未來的意涵)為主題,融合聲景探索、在地探索、地圖繪製與議題企畫,讓孩子們走出校園、走進城牆周圍的生活場域,在生活中建構在地知識。
當小朋友們出訪時,不只是走往這些地點,還需要聆聽聲音、錄下聲音。譬如走上長榮女中舊紅樓的樓梯聲、校園裡綠地上的鳥鳴、長榮中學裡的舊鐘聲、禮拜堂裡說話的回音;到了菜市場,有炸東西的聲音、攤販的叫賣聲、中醫的搗藥、包藥聲;又像是東門教會跨年的鐘聲、翻聖經的聲音;風穿過西竹圍竹林的聲音、火車經過鐵道的聲音。這些全都是孩子們提出希望錄製到的聲音,也是他們在走讀中去追尋的聲音。黃雅貴發現:「孩子們把耳機戴上的時候,他變得好安靜、好專注,他們從來沒有這麼仔細聽過聲音,這一刻他不是用眼睛在感受,而是用耳朵在聆聽。」
透過走進環境的過程、觀察與記錄的過程,孩子們也開始去思考如何回應他們想要面對的議題,像是「你期待未來在這個空間裡面出現什麼樣的聲音?」孩子們以聲音為筆,描繪出屬於自己心中,連結歷史與未來的「臺南樂事」。
(1).jpg)
「學習不應只是在教室中,孩子們可以有更寬廣的學習視野。」秉持這份信念,黃雅貴始終相信,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生活感知與文化認同的滋養,教育應該走出課本、走進生活。
黃雅貴以最近研發文資教育的方案「甜蜜與火焰——運糖之路」為例,她設定目標:「我希望孩子們明白,為什麼臺南東區會成為臺灣最早種植甘蔗的地方。」因此,她結合國小四年級時學過的地形與氣候單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孩子思考:「如果你是當時的荷蘭長官,要選擇什麼樣的地形和氣候來種甘蔗?」透過對甘蔗生長所需氣溫與雨量的認識,搭配臺灣的氣溫圖與雨量圖,孩子們不是被動接受答案,而是主動讀圖、推理,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
不只是停留在推論階段,黃雅貴進一步帶領孩子從現地遺跡出發,像是在新樓醫院停車場曾出土的陶器糖漏,連結到這一帶曾有糖間分佈;再透過提問,持續激發思考與文資思辨:「運進東門城的是甘蔗還是糖?」「為何需要再將黑糖精製成白糖?」「糖間遺跡現在仍被掩蓋在水泥下,它是有被保存的價值嗎?若要保存該如何兼顧文資與土地利用呢?」在一次次提問與探索中,孩子們的眼睛不再只盯著書本,開始一步一腳印,去走讀、感受這片土地,讓學習扎根在生活裡。
又像是在社造活動中,黃雅貴帶領學生走進東安戲院,探尋這座老建築沒落背後的故事。過程中,黃雅貴聽到孩子們自行討論著「東安戲院」為什麼會沒落,又為什麼整棟建築不曾整修?其中一位孩子分享自己的伯公曾經在戲院裡賣票,雖然現在戲院已經沒有營運了,但那個售票亭還保留了下來,過去戲院樓下的市場也還在。
.jpg)
每一年、每一年,黃雅貴帶領學生用雙腳踏遍臺南的土地,認識在地的人文、故事與風土,讓走讀成為學習的重要途徑,帶領學生用心感受臺南的氣息,在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慢慢形塑對臺南的認同;她也規劃素養導向的課程,將知識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讓孩子們發現自己與土地之間不可分割的連結。
「臺南的樂事,不只是眼前的風景,更是心底的歸屬。」這份初心,成就她在教育現場持續深耕與創新的動力,也期望為孩子們開拓更寬廣、更深刻的成長道路。當她每每看到孩子們發揮各種創意,也在回饋裡面寫著「畢業策展很有趣」,黃雅貴有些謙虛也有些滿足地說著:「至少他還留下印象,他讀了六年,終於對這個地方有感!」
.jpg)
「樂事」未完待續⋯⋯
在這次的訪談中,我們觀察到了不同臺南人的樂事,有著體驗過友愛街風華到沒落過程的鄭百齡老闆娘,過去巷弄間的服飾店、麵店經驗,至今仍是他與許多人的樂事;新一代的臺南人林泰佑,雖然從小對臺南的認識並不深,卻仍在長大之後慢慢透過走訪,找到屬於他自己的樂事;來到臺南的黃雅貴,則是在引導孩子們走入社區的過程中,觀察過去臺南人的樂事,也形成自己與孩子們共同的樂事。
其實,當我們在探討誰是臺南人的時候,時至今日在人來人往的社會中確實很難定義誰是臺南人,但是我們生活在臺南這片土地上,那些你、我生活中的小事,在臺南的環境、文化、氛圍中,慢慢形塑出臺南的形狀,成為富有臺南味的樂事,或許我們無需再分誰是臺南人,只要我們心中擁有對臺南的認同,就能夠彼此分享具有臺南味的樂事,也能夠很大聲地說出:「我也是臺南人。」
邀請您,在這座歷史城市中,一起與大家分享,屬於你獨特的臺南生活提案、屬於你的「臺南」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