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一場地震,震出臺南孔廟的前世今生:御匾下的歷史是數百年來維繫政權的祕密

張尹嚴 2024-07-21

2016 年的 2 月,在高雄美濃發生一起芮氏規模 6.6 的地震,不僅造成臺南維冠大樓倒塌,也造成許多南臺灣重要的古蹟受到波及,尤其在震央不遠處的臺南孔廟更有多處受損。因此自 2018 年起,臺南孔廟展開了一連串的修復工程,不過這一震卻也意外震出臺南孔廟文物中掩藏了兩百年的真實身分。
 

臺南孔廟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裡頭祀奉著孔子的牌位(Source:wikipedia
2019 年,在一貫道天皇學院的文物修復團隊帶領下,透過X光機對孔廟內的文物進行檢測,意外地發現其中一塊刻有「聖協時中」的匾額下,竟然還藏有「天衡寶軸」四字,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故事得從孔廟的創建之初開始說起。


建聖廟、立學校:臺南孔廟的建立

在明朝即將覆亡之際,鄭成功率軍來到隔海一方的臺灣,並在此建立反清基地。隨著統治日趨穩定,在「鄭氏諸葛」陳永華的提議下,剛繼位不久的鄭經便選定臺灣府城的寧南坊「建聖廟、立學校」,成為臺灣儒學教育的開端。

連橫在《臺灣通史》中曾記載著陳永華當初興學的構想:「若得賢才而理之,則十年生聚、十年教養,三十年之後,足與中原抗衡。」對於陳永華來說反清是長久之計,若能藉由教育培養賢士,國家就能永保安寧。因此永曆 20 年(1665 年)聖廟落成以後,陳永華擔任學院、葉亨擔任國子監助教,教授經學並舉辦科舉考試。陳永華的構想還沒來得及開枝散葉,鄭氏王朝的反攻之夢就隨著施琅攻臺而破滅,不過當初建廟興學的成果,卻也因此成為臺灣儒學教育的開端。
 
臺南的六合境開基永華宮祀有陳永華神像,以此紀念陳永華對於臺灣的建設(Source:Flickr CC BY-NC 2.0)

廟學合一下的臺南孔廟

不過為什麼要在廟裡面蓋學校?其實這是源自於漢代以來的「廟學傳統」。官方所開辦的學校透過設置聖廟、舉辦祭孔儀式,讓學習的場域神聖化,也彰顯著君主對於儒學道統的重視。將明朝奉為正朔的鄭氏王朝,也就依循著這樣的慣例而興建孔廟。

不僅是孔廟與學校需要合辦,就連孔廟應當要有什麼樣的建築,從宋朝開始也有著大略的規範。孔廟的正殿被稱為「大成殿」,典故源於《孟子》中稱孔子為「集大成者」;孔廟講學論說的講堂則被稱為「明倫堂」,也同樣典出《孟子》,兩者為孔廟中最重要的「學」、「廟」建築。除此之外,孔廟也應有泮池、櫺星門、東西廡以及啟聖殿等設施。
 
日治時期的臺南孔廟明倫堂,中央屏風所寫著的是《禮記》中的大學篇,而上頭的字體是仿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字跡所寫(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鄭氏王朝最初興建的孔廟其實非常簡陋,與現今所見樣貌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甚至被隨後而至的清朝官員們大肆批評。臺廈道周昌就說,當時的大成殿不過僅是棟只有大門、聖殿、後屋的建築,不僅應有的建築殘缺不齊,甚至康熙皇帝所贈送的御匾也無處懸掛。臺灣知府蔣毓英也批評孔廟建築太過簡陋,實在不是最高學府應有的樣子。

至於他們對前朝所建設的孔廟有多嫌棄呢?兩人一言不合就直接自掏腰包各捐出二百兩銀,就算貴為清朝官員,二百兩銀也並不是筆小數字。當然兩人捐錢也別有用意,一方面是彰顯兩人對於儒學與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則是拋磚引玉,希望朝廷能夠給予經費協助擴建孔廟。在有了兩人捐獻的這筆經費後,原有建築得以重新整建,也大致底定臺南孔廟「左學右廟」的格局。

之後隨著來任的清朝官員們陸續整修大成殿、重建明倫堂,也漸漸增設啟聖祠(主祀孔子祖先)、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朱子祠(主祀朱熹)、藏器庫(放置禮器)等建築,泮池與圍牆也有所遷移,而後又歷經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數次整修,孔廟才逐漸形成今日的樣貌。
 
在大正6年時,臺灣總督府也因孔廟年久失修而有大規模的整建計畫,在《臺南聖廟考》中,詳細地記錄了這次整修的經過。本圖為整修後的格局配置圖。(Source:國立臺灣圖書館
鄭氏統治時期的建築遺跡大多已不復存在;而清朝所增建的朱子祠、文昌祠等建築也在這近三百年的時間內因為地震或年久失修而崩塌,因修復困難而不再重建。
 
乾隆年間曾在孔廟的東南方興建秀峰塔,日漸頹圮後就不再重建(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如何擠入「全臺首學」的窄門?

在清初經過蔣毓英等人的整建之後,康熙 25 年(1686年)也將此處設置為臺灣府儒學,是清代官方的教育機構。由於此處為最早設置文廟的地方,因此也有「全臺首學」的美譽。如果是清代臺灣的讀書人,要怎樣才能進入「全臺首學」就讀呢?其實入學的條件並不容易。若要進入府縣儒學求學,需要先經過童試(共有縣試、府試、院試三關),通過考試成為「生員」以後才能獲取進入府縣儒學的資格。
 
圖為日治時期時的臺南孔廟東大成坊,上頭「全臺首學」的匾額為光緒15年所設。
(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圖為泮宮石坊與「全臺首學」匾額,全臺首學所在的東大成坊原本並非孔廟的出入口,
但因日治時期時開通現今的南門路,而導致原本的入口泮宮石坊與孔廟的建築有所區隔,
後來東大成坊才被作為出入口使用。(Source:開放博物館
或許「生員」一詞對大家來說稍微陌生,生員其實就是俗稱的「秀才」。在生員進入儒學以後,除了在明倫堂修業學習、準備科舉以外,還要涵養品行、修習禮儀,以此培育士人才學與教養。每年也要接受歲考的評鑑,以此決定是否給予公費的依據;若歲考或科考的成績優良,還可以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至此才能算是正式地踏上科舉考試之旅。
 
圖片為1807年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縣城池圖,其中以紅框標示、寫有府儒學的建築,
即為今日的臺南孔廟。(Source:wikipedia

作為維繫政權的儒學傳統

那麼,為什麼作為學校的臺南孔廟內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御匾?那是因為儒家傳統與國家政權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皇帝分送各地孔廟御匾的傳統,最早則始於清朝康熙皇帝。

當出身滿洲、以女真人為主的清朝政權入主中原時,在明朝遺民眼中無疑是面臨夷狄的入侵,因此受到民眾強烈的排拒。為了順利統治中原,從清初開始皇帝們就藉著崇尚儒學、推崇中原文化,希望獲取民眾文化上的認同。所以在康熙皇帝三十歲的那年,他親臨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祭拜孔廟,並且親手寫下「萬世師表」四字刻為匾額,懸掛在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上。這不僅意味著康熙皇帝對於儒學的尊崇與讚頌,也象徵清朝皇權與儒家傳統的結合。

這樣的論述對於的康熙皇帝至為重要。康熙皇帝曾說:「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意思正是康熙想藉著對於儒家傳統的維繫,來強化政治上的統治權力。

而孔子造訪曲阜孔廟的那一年,也恰好是孤懸海外一方的臺灣納入清朝版圖的時刻,因此御匾的贈送更有將清朝的統治權力觸及至臺灣的意涵。自康熙皇帝所題贈的「萬世師表」開始,繼位的雍正則贈送「生民未有」,而後陸續分別為乾隆「與天地參」、嘉慶「聖集大成」、道光「聖協時中」、咸豐「德齊幬載」、同治「聖神天縱」一直到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為止,共計有八面清朝皇帝的御匾高懸於臺南孔廟大成殿上。
 
臺南孔廟大成殿上所懸掛歷代皇帝贈送的御匾,其中有教無類、道貫古今則分別為蔣中正、蔣經國所題贈。(Source:Flickr CC BY-NC 2.0)
然而,嘗試藉由儒學與孔廟來維繫統治政權正當性的統治者,不僅是清朝皇帝而已,包含撤退來臺的國民黨政府也藉著對於儒家尊崇,來維持中華民國是文化上正統中國的論述;而在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時,時任總統的蔣中正更藉著數度參與祭孔大典,與主張批孔的中共進行文化宣傳戰。
 
蔣中正曾赴臺南孔廟祭祀孔子(Source:wikipedia
時至今日,法律也還明文設立「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是現存唯一的世襲官職,由孔子的後裔代代相傳,以此傳承儒家文化。因此自蔣中正起,戰後的歷任元首也會題贈匾額懸掛在臺南孔廟的大成殿之上。包含清朝皇帝贈送的在內,目前已達十五面御匾之多。


「聖協時中」的秘密

那麼為什麼「聖協時中」的匾額下會有「天衡寶軸」四字?這則是牽涉到清朝皇帝文物的傳播過程。由於匾額體積龐大,長途運輸可能會造成許多困擾,因此清朝皇帝多是先書寫「御書」以後,再由工匠進行臨摹並刻在石板上,以便於製成拓本印刷分送各地。等文字傳入當地以後,再由當地官員找尋工匠打造御匾。
 
道光皇帝「聖協時中」的御匾,則懸掛在大成殿上方面向內側的地方(Source:Flickr CC BY-NC 2.0)
在「天衡寶軸」匾額的一旁,則有臺灣道糜奇瑜的落款,因此學者推測應該是糜奇瑜先將匾額致贈給臺南孔廟後,不太確定因為何種原因又被重新加以利用,所以才變成匾中有匾的奇特現象,這也意外讓人們得以重新看見清朝皇帝在傳播政治權力的過程。
 
康熙皇帝當年致贈曲阜孔廟「萬世師表」的御書,則在戰後國民黨撤退來臺之際,也隨著第一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一同來臺,目前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Source: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為清代重要教育機構的臺南孔廟,自建立以來培育出許多文人志士,成為臺灣發展的重要助力,直至日治時期後,曾短暫作為國語傳習所與公學校的校地使用,最終因新式教育的引入而取代傳統漢學教育,現今已不具備學校功能,但每年仍辦祭孔釋奠典禮,持續傳承著儒學文化。

孔廟所扮演的角色或許時有轉變,不過在這數百年的時間裡,座落在臺南市中心的孔廟不僅見證著臺灣發展與流變,也成為文化古城的日常風景;所留下的許多珍貴古蹟與文物,也牽繫著府城從古至今的發展史。下次前往臺南孔廟參觀看見這些文物與古蹟時,是否也會想起他們的前世今身?
 
參考資料
  1. 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2. 何祖誠,〈臺南孔廟釋奠儀節之研究〉,佛光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3. 林珮瑩,〈臺南孔廟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4. 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國定古蹟臺南孔廟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臺南:臺南市政府,2015年。
  5. 陳芳妹,《孔廟文物與政治:東亞視野中的臺灣府學文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6. 石萬壽,〈康熙以前臺南孔子廟的建築〉,《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5(1992.12)。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尹嚴
刊登日期 2024-07-21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