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從荷蘭時代以來是臺灣重要的港口,許多物資也都透過海運進到臺南後再送往各地,因此,1739 年時由官方興建了風神廟來祈求風調雨順、航行平安,並在廟前修築接官亭來迎接前來赴任或視察的官員,風神廟也成為清代臺南人送往迎來的會面點。
雷電往往伴隨風雨同行,因此,風神廟中也配祀雷公電母。民間傳說雷公嫉惡如仇,曾因一時不察,誤劈死了一位孝順的寡婦。玉皇大帝便把這位寡婦封為電母,和雷公分別掌管雷電,讓閃電照亮人界,不再讓雷公誤劈好人,這兩座神像一男一女、一嚴厲一溫婉,雷公是半人半鳥的模樣,人身、鳥嘴、鳥爪,雙手拿著鍥與錘,像是要往人頭上敲下去。電母則為溫婉女性,特色是兩手持鏡。形象生動,頗受信眾愛戴。
2016 年 2 月,高雄美濃地震重創臺南,傾頹的大廈怵目驚心。同時,觀光熱點神農街附近的風神廟,也因地震造成石亭倒塌受損而引起全國民眾的關注。除了石亭受損之外,廟方也為了正殿的雷公及電母神像大傷腦筋,一段特殊的文物修護紀事就此展開。
「古味」是什麼?
修神像在傳統信仰中是很常見的事,傳統工藝匠師們會視情況評估,有些人可能重新抽換木材並裝飾外觀、讓神像燦然如新也是一種修護的方式。但是風神廟方並不希望修護之後的神像「跟新的一樣」,反而希望修護後的雷公、電母神像能夠保存原有的古味。
「古味」究竟是什麼意思?說白一點,就是「修舊如舊」,清除塵埃與損害後,仍保有從前的色澤跟質地,比如原先的朱紅色隨著時間流逝可能會變淡或變深,那就不需要重新漆回朱紅色,而保留修護前的質感,看起來舊舊的也沒有關係。這種概念源於西方,近年來,也因為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相關的專業技法與材料也隨著受過訓練的人才進入臺灣,也將「修舊如舊」的想法帶進廟宇文物的修護工作中。「修舊如舊」跟「修舊如新」之間,其實沒有對錯,而是修護師考量委託者的意願後,擬定符合修護準則的方案來執行。
比如這次負責修護雷公電母的團隊是晉陽文化工坊,他們就比較傾向於「修舊如舊」的原則,唐偉立修護師需一邊觀察文物狀況,一邊紀錄劣化的分布位置,也因此發現了更多神像的資訊:「長年以來,雷公、電母神像表面已經被線香產生的煙燻重重覆蓋,以肉眼來看,神像外觀只有黑壓壓的一片,究竟裏頭有沒有彩繪或其他的裝飾技法,我們需要透過現代科技來獲取更多隱含的資訊。」
一般相機拍到的是肉眼所見的可見光影像,但是,利用改裝後的相機便能拍攝出紅外線影像,紅外線能夠穿透煙燻,拍攝出底下的墨線,才能了解神像表面的圖像狀況及裝飾技法。修護前後完整紀錄實在是很麻煩,但如果不做,就不會知道這些文物曾經做過什麼更動、原本的樣貌又是什麼,所以再麻煩都要耐著性子進行。完成狀況檢視後,再針對需要清潔的部位進行溶劑測試,看看哪些材料可以比較有效、用什麼樣的比例最剛好、用什麼手法比較適合……等等,做好前置作業後,才能正式動工。
清潔之外還要加固
在傳統信仰中,神像被燻黑的臉顯示香火旺盛、受人尊崇,是否要幫神像「洗臉」就是一個大問題。與廟方討論之後,僅針對雷公電母的法器及衣著裝飾進行清潔,但是神像的臉部與身體仍保留部分煙燻痕跡。經過棉花棒沾上藥劑輪番清潔後,電母的鏡子顯出原本的透亮,衣著的金箔及墨線裝飾也重現於世,雷公腰間圍的虎皮也更能呈現出豪邁率性的特質。
不過,雷公、電母神像最主要的問題在基座,木質的基座經過多年風吹雨打,除了各處裂縫之外,腐朽造成的空洞也讓上方的彩繪神像與基座不能牢固黏合,要是一不小心,很可能讓神像從基座上掉下來。
修護團隊使用浸滿膠的木條一根根塞進電母基座的木材缺失處,讓原本空洞的地方重新得到支撐,才能再進一步處理。因為腐朽嚴重,必須要抽換木材並針對木材裸露的部分進行處理。修護師配合木工製作替換的木件,也參考原先製作神像的工藝技術,使用長纖維紙與黃土底一層層施作打底層,藉由纖維的附著力,可以有助於彩繪與基底材的黏合,預防再次劣化。
打好基礎之後再來處理裂縫,修護師藉由小毛筆或針筒注入修護用的黏著劑,讓裂縫可以彌合起來。這在修護工作中常見的技術,倒是讓周邊的鄉親驚訝不已:「神明也要注射喔!」
街頭巷尾逗陣來看神明動手術
為什麼鄉親們會看見神明注射呢?
工作團隊的周志明修護師告訴我們,雖然臺南古蹟眾多、市民對文化的關注度也很高,但是對於文物修護還是陌生。評估神像現狀後,決定不把神像運回修護室、而在現地進行修護,除了考量文物基座不穩、不宜移動,就是希望接觸民眾,讓他們知道修護師在做什麼。另一方面,也讓廟方每天都能看到修護的過程,看著神像一天一天變化,也會更有信心。
「當每天的工作從白天持續到夜晚,這樣幾日下來,時常在廟埕談天的耆老也會慢慢產生興趣,跑來了解我們的工作,甚至有別間廟的人員來詢問可不可以幫他們廟裡的文物看一看。」唐偉立說。
修護不只是將文物修好,還要多跟當地的居民、耆老甚至文史工作者交流。有很多文化資產與居民的生活緊緊相連,不只是修護師說了算,雙方需要溝通與了解。有正面的肯定與理解,將來其他廟宇或市民有類似需求,也可能比較願意求助於專家或者政府,長遠來看,這些溝通與開放都有益於文化資產的保存。
另外,傳統信仰的神像或器具並不只是普通的文物,不管信不信神,信仰都應被尊重。周志明告訴我們,在修護之前就以紅線代替尺規測量神像的尺寸,修護工作開始前,修護團隊與廟方一同舉辦了退神儀式,請神明暫時「休假去」,並且將修護工具供於香案前以香火燻過,代表潔淨與虔誠之意。修護完成後,挑定風神爺聖壽的日子辦理雷公、電母重光陛座大典,代表著神明可以重返工作崗位了。修護團隊要能夠注意到並且尊重這些無形的文化,跟廟方溝通的過程中才能夠不斷調整修護的方法,配合廟宇的需求及日常維護工作。
文物修護工作是一項結合傳統技法及現代科學的專業技術,修護師要能夠通曉修護知識,也要能膽大心細、手巧心靈。尤其,當修護遇到廟宇的文化資產時,如何不斷的與各界溝通交流,才是修護工作能否圓滿完成的一把鑰匙。如今,雷公電母在處理過的基座上重新站穩腳步,保留了象徵信徒誠意的煙燻,以清潔後的法器與衣裳重返人間,在風神廟等待著有興趣造訪的朋友去看看祂們喔!
晉陽文化工坊 唐偉立修護師
周志明修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