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穿過街頭巷尾的日常:透過臺北捷運尋找文化點

C型旅客:城市走讀者
何昱泓 2024-11-21

自 1996 年臺北第一條捷運木柵線通車至今,默默也已過了近 30 個年頭。回想興建過程「交通黑暗期」所帶來的種種不便,一度讓臺北人質疑捷運的必要性,然而如今、乾淨整潔的車廂與站體,已成為臺北的印記;同時,串起一棟棟高樓大廈、商圈與夜市的捷運路網,亦是漫遊這座 140 週歲城市的最佳幫手。

讓我們扮演起偵探福爾摩斯,讓捷運充當華生,仔細探索臺北過往人群移動與佇足的痕跡與故事。從捷運站出口離開徐行,轉進巷弄之間。一則則的歷史故事,可是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展開。且讓我們穿過街頭巷尾,透過下列景點串連而成的散步路線,一起來場小小的探險吧!

 

一、隱身巷弄的都市綠洲:嘉禾新村

離開捷運公館站約漫步 15 分鐘,座落在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後方永春街的一片神祕都市綠洲,這塊區域,原是 1932 年總督府規劃的公園用地,但在二次大戰爆發後,被改為日軍炮兵聯隊營房基地。目前殘留的部分日式建築,很可能就是當時作為招待所之用。戰後國軍接管後,設立聯勤通信修理廠與陸軍供應司令部軍法組,起初只有修理廠的員工及其眷屬居住此地。直到修理廠搬遷後,該區才正式改制為「嘉禾新村」。
 
嘉禾新村
(Source:臺北市文化局,「走—故事的人 臺北文化小旅行」)

村口的防空洞,則是 1950 年代軍事緊張局勢的縮影,不僅是居民避難之所,還被用來存放通訊器材和機密檔案。而巷弄之間的紅色大門、磚牆與老樹,不僅讓人有種時光凍結之感,也吸引許多影視作品前來取景。
 
嘉禾新村
(Source:臺北市文化局,「走—故事的人 臺北文化小旅行」)

五月天也曾在此拍攝歌曲〈人生海海〉的音樂錄影帶,當時他們背後的那堵磚牆,如今被稱為「五月天牆」。望著這面牆,腦海裡立刻響起阿信唱著「就算是這個世界 把我拋棄 而至少快樂傷心我自己決定」的音樂;但其實這堵牆昔日曾環繞著高級將官的宅邸,而有「將軍巷」的別名。

在這裡,我們能夠感受到藏身在臺北巷弄間,不同時代人群移動遺留下的歷史,建築物同時具備日式平房與戰後眷村特色。

 

二、守護溫州公園的忠實朋友:加羅林魚木

這場滿滿驚喜的臺北巷弄散策小探險,想必還得造訪臺大校園旁新生南路旁的溫州路,全盛時期曾多達十多間獨立書店,在這小小的巷弄間營業。離開了捷運臺電大樓站,就在溫州公園旁的轉角,有株挺直身軀的加羅林魚木,在 50 年間默默已成了此地的地標。

沒說還真不知道,這株加羅林魚木會聳立於此,可源自一場美麗的誤會。它所生長的土地其實是臺電公司工程單位的辦公區。 1970 年代,臺電職員誤把加羅林魚木當成菩提樹種下, 15 年後才開出花朵。而後附近的臺大學生經過時將花株撿回去做研究,這才發現大家以為的菩提樹,其實是來自大洋洲的加羅林魚木。

這株年近半百的魚木,每逢清明時節便會開出黃花後轉白到淡紫,蝶翼般的花瓣在風中就像數千隻蝴蝶振翅欲飛,加上五層樓的樹高,突出的美景,也常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
 
開花的加羅林魚木。
(Source:臺北市文化局,「走—故事的人 臺北文化小旅行」)

過去,加羅林魚木曾被圍牆圍著無法靠近,但在 2016 年臺電推動的「溫羅汀」公共藝術空間改善計畫下,圍牆被拆除並遷移了附近的電力設備後,加羅林魚木也順理成章地,成了社區居民與臺電的共同記憶。當時計劃還邀請了藝術家,設置公共藝術,鄰近的獨立書店也在魚木一旁的「文化絮語」詩牆上,以詩文留下他們各自的獨立書店精神。
 
加羅林魚木
(Source:鏡好映像工作室林家賢)


三、城南文學祕境-雙吉榕與同安街

從捷運古亭站出站,往西南邊走,經過同安街便來到孕育了純文學、爾雅、洪範書店、遠流出版等文學出版社,所望皆是懷舊情懷與人文氣息的廈門街 113 巷。文學巨匠余光中與王文興也曾以此地為居所,寫下了屬於他們,也屬於臺北人的城南舊事。

喜愛文學作品的朋友們,甚至可以帶著余光中的《日不落家》按「文」索驥,跟著書中文句「走到巷底便是同安街、左轉再走三五分鐘便到了《文學雜誌》社址,真是近鄰。」等敘述,邊走邊想像與這些作家們漫步於此,以及當年的生活景況。
 
紅磚上記錄著文學的過往
(Source:鏡好映像工作室林家賢)

而在廈門街與同安街的交叉路口,有著一叢繁茂的大葉雀榕,仔細看會發現,原來這棵樹的兩隻分叉就像是兩棵榕樹相互交疊糾纏在一起,形成了「雙吉榕」的奇景,也因此得名。雙吉榕就像個忠實且沈默的老朋友,靜靜地見證著此地的出版社與書店的興衰。
 
雙吉榕
(Source:鏡好映像工作室林家賢)

已改造為「雙吉榕公園」的此處,一旁的紅磚上,留有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所說的:「要在有限的生命裡,種一棵無限的文學樹。」不可錯過的,還有街底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可以讓你好好地享受並體會臺灣文學的歷史氛圍。

 

四、從青春校園遁入山林間--0 km山物所(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

離開新店溪畔,一路往北回到捷運古亭站,迎面而來地是臺師大周遭濃濃的青春與生命力。比起商業氣息濃厚的信義商圈,更多了一份靜謐。

沿著和平東路轉進金山南路後,繼續往北來到師大圖書館後方的 203 巷,路旁氛圍逐漸改變,環境更是清雅許多。在錦安公園旁那排顯眼的日式建築,也就是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
 
0 km山物所(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
(Source:鏡好映像工作室林家賢)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的故事,可以回溯到 1930 年代。起初是臺灣總督府山林課透過營林共濟組合所購置的員工宿舍,二戰結束後由林務局接手使用。而後在民間積極奔走下,於 2006 年以「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名義,由市政府指定登錄為市定古蹟及歷史建築。歷經十多年的調查、研究與修復,終於對外開放參觀,現址為 0 km 山物所。
 
0 km 山物所(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
(Source:鏡好映像工作室林家賢)
 

今日的宿舍群包含戶外空間及多棟傳統日式木造住宅,結合山林永續生活的概念,不僅保留老樹,同時也佈置臺灣不同海拔的山林景色,將整條街打造成一個「城市中的山林入口」,都讓宿舍群有種遺世而獨立的感覺。如果想短暫脫離都會的塵囂,遁入巷弄中的宿舍群,或許可以得到片刻的沉靜。

 

五、對症下藥的那帖文化妙方-漢聲出版社

這趟探險的下半場,我們稍微喘口氣,搭上捷運來到捷運南京三民站,步行遠離商辦林立的南京東路,往市民大道方向走去,約莫 10 分鐘後就會看到八德路巷弄裡,豎立著一支巨大的毛筆。
靠近一看,葫蘆造型的自動門,象徵店內販賣的是一帖「文化」藥方。這間書店,同時也是在許多七、八年級生的童年佔有一席之地,發行量超過 25 萬套的《漢聲小百科》與《漢聲小小百科》誕生之地——漢聲出版社。
 
漢聲出版社
(Source:鏡好映像工作室林家賢)

從店內裝潢與書籍的陳列,很能感受到「漢聲四君子」的黃永松、吳美雲、姚孟嘉、奚淞於 1970 年代成立這間出版社的使命感。畢竟當時正逢中華民國離開聯合國,許多臺灣人對自身文化感到困惑與不安的時刻。

他們不只創辦英文雜誌《 ECHO 》,希望把臺灣人的聲音傳送到世界;又出版對臺灣人自己溝通的《漢聲》雜誌,努力考證與發掘民間藝術、傳統習俗、文化傳承,記錄下曾面臨拆毀命運的惜字亭,在他們努力下,最終成功保留這座臺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惜字亭。而店內也看得見臺灣至今最為人所知的系列兒童讀物《漢聲小百科》與《漢聲愛的小小百科》,這套百科內容包羅萬象,不僅介紹歷史與地理,甚至還預測到半世紀後今日的世界樣貌,啟蒙了無數臺灣兒童。來到這裡,也可以翻閱架上那一系列由漢聲翻譯引入的經典西方童書,重溫那段童稚時光。

 

六、河流彎曲處的繁花光穹-捷運松山站大廳

離開漢聲巷,再度搭上捷運來到捷運松山站,可先別急著往美食林立的饒河夜市走,出站後來到地下 1 樓的挑高大廳,抬頭一看便會看到由 5 萬多顆 LED 燈組成,呈現出地貌的高低起伏以及河流的彎曲水徑的《河流彎曲之處,域見繁花光穹》。這個以水晶玻璃打造的巨型光雕,其實也是作者江洋輝試圖用作品演繹松山豐富的文化繁景。
 
捷運松山站大廳
(Source:鏡好映像工作室林家賢)

在尚無軌道運輸的百年前,松山——居住於此的平埔族巴賽人口中的「 Malysyakkaw 」,曾是雞籠到臺北城內的重要渡口,當時往來基隆河兩岸及往返上下游的商人與居民眾多,久而久之便發展出頗具規模的聚落,也跟著巴賽人稱此為「錫口」。進入日治時期後,錫口改稱為松山,也因為基隆河中段的淤積,火車取代了河流成為主要交通運輸方式,但設於鄰近處的煙草工場與鐵道工場,亦使得松山車站一帶仍是總督府的重點發展區域。

到戰後隨著麥帥公路的興建,不再位於入城要道的松山,才真正沉寂下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來到松山的人們,大多是為了參拜松山慈祐宮的媽祖或大啖饒河夜市的美食。直到捷運松山線於 2014 年啟用與通車,松山車站才又重回交通樞紐的位置。

這趟臺北文化小旅行,從充滿青春氣息的大學校園,走進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的歷史氛圍,再沿著同安街體驗過往文人們的交流與靜謐,最終停在臺北東側的漢聲巷與捷運松山站。沿途不只能感受不同時期人們留下的足跡與城市的變遷,也讓我們在這趟探險中重新認識臺北巷弄的有趣故事。
 
走—故事的人
臺北文化小旅行
旅行不等於路線,也不只是遊程。在臺北,旅行不被各種既定框架所定義,也許只是脫離日常的軌道,暫時遠離喧囂、轉換心情,可以說是一種風格、方式及生活態度。每個人對於旅行的定義與需求大不相同,有的人習慣依照路線遊程踩點,有的人喜歡沿著街道散步,有的人或許只想找間咖啡店、書店放空;100個人就會有100種以上的風格、100種以上與街道巷弄對話的方式。因而「臺北文化小旅行」是以「 WALK INTO」作為核心精神,串起臺北各種文化面貌及體驗在地生命故事的生活方式,也是就「生活即展場」的概念,期待每個在城市遊走的人都能藉由自己不同的旅行方式重新認識日常卻又非常的臺北。
本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故事StoryStudio共同製作
文章資訊
作者 何昱泓
刊登日期 2024-11-21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