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挽面源自中東?隨意挽面在中國古代會受到法律懲罰?那些你不知道的挽面故事

陳韋聿 Emery 2020-03-08

讓我們用一張圖片來開始說這個故事:

 
「噯喲真痛啊!」(Source:《高山國》,第1號(臺北:1898),頁24)

這是 1898 年《高山國》雜誌裡的一幀插畫,名為「臺灣美人化粧之圖」。如果你看過挽面,你應該會覺得畫面裡的場景頗親切:老婦人用牙齒咬線、指頭拉線的動作,年輕女子皺起眉頭、閉眼忍耐的表情,以及上面那句「噯喲真痛啊」──


所有這些事情,這 120 年來,總沒有太大的改變。


會有這張插圖,原因也不難理解。日治初期,殖民者對這座海島風俗民情的認識還相當匱乏;對當時的日本人而言,挽面是一種饒富異文化趣味的臺灣民間技藝,很適合放在一本面向日籍讀者的刊物裡。


也多虧了日本人的興趣,如果今天的你想要了解臺灣民間文化的早期樣貌,例如挽面,可以在當時出版品裡,找到(相對於清人文獻更為)詳實的觀察與記錄。


土地公生日那天不挽面,就會長出土地公毛?

兩張挽面的手法圖解,出自民俗學者池田敏雄的著作,你可以看到他十分仔細地說明了各部位的動作機制,頗有意思。兩張手繪圖分別出自池田敏雄的兩種著作,見註釋1。

日治時期的民俗文化研究者如池田敏雄、鈴木清一郎等人,都曾留下一些關於挽面的調查心得。按照他們的說法,古早時代臺灣人的挽面,其實得遵守各種規矩。其中一條是這樣的:女性在出嫁之前,得請到一個父母俱在、子孫滿堂的「好命人」來幫忙挽面,大抵是要讓新娘沾染福氣的意思。


「好命人」本身不會挽面也無所謂,總之先做做樣子,再丟給別人接手就行。至於被挽面的新娘則忌諱在過程裡出聲喊疼,怕壞了運氣,影響後來的婚姻幸福或家庭和睦。這些婚前挽面的相關習俗,一直到戰後,仍能得見於臺灣的民間社會。


另一些比較奇妙的習俗則似乎沒有跟著傳承下來。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Emery 的歷史角落
刊登日期 2020-03-08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三月關鍵字:媽媽的梳妝檯──百年美妝保養史
三月女性歷史月:可愛就是正義,美麗即真理!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