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為何沒能成為文化輸出國?

2018-09-26

近十多年來,「文創」這兩個字在如今的臺灣,似乎已經從一個新穎的概念,淪為俗不可耐的的廣告標語(畢竟連夜市都可以文創)。而無論是流行文化、音樂、影視⋯⋯臺灣的文化相關產業也都一面倒地被外國「傾銷」。但或許沒有太多人意識到:臺灣其實曾經有一個機會,有那麼一個時間點,可以成為文化輸出的寶地──那就是日治時代。


日本人在 1895 年領臺之後,臺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突然間天上掉下一顆大蕃薯,要怎麼妥善處理也是挺頭痛的,所以初期也有乾脆把臺灣賣給法國的呼聲(也就是所謂的「臺灣賣卻論」)。後來日本領悟到:要有效統治這塊燙手山芋,喔不,燙手蕃薯,並不是貿然派兵鎮壓壓到你變蕃薯簽就算了,而是像成藥廣告所說的:講求先研究不傷身體,才研究藥效。因此,對於臺灣島上的人事時地物先有通盤瞭解,成為治臺的第一步。


於是,臺灣總督府派人進行大規模的整理和盤點,從看得見的土地山林田野動植物礦產人口,到抽象的信仰風俗慣習文化,都做了縝密的調查。這麼全面的調查,是過去開臺兩百多年來,歷任統治者無力或無心去做的。當你有多少家產和你的習慣個性甚至租片喜歡租哪種類型(那時沒得租片好嗎)都被知道得一清二楚之後,那統治起來自然事半功倍了。


今天我們不提別的,只談文化調查的部分。在整個日治時期,這種官方出版或者學者自己整理的臺灣風俗專書很多,例如《臺灣慣習大要》、《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臺灣風俗誌》、《臺灣の宗教》等等,可以說包羅萬象,鉅細靡遺。


《臺灣風俗誌》近年來非常有名,因為當中有一個單元紀錄了當時臺灣各種罵髒話的形式。有許多「內容農場」轉貼文章時,說那是因為日本警察怕被臺灣人罵而不自知,所以才列舉的,這說法非常可笑,講得好像這本書只專門列出髒話一樣。事實上,這本《臺灣風俗誌》列舉的常民文化,從建築、飲食、髮型、服飾、歌謠、遊戲、賭博、休閒等等,無所不包,才不是什麼要聽懂臺灣人罵什麼才編的書。


再來談談《臺灣の宗教》這本書,本書作者增田福太郎調查臺灣民間信仰與臺灣佛、道教,包括臺灣寺廟與原住民信仰之後,讚譽臺灣為「宗教的寶庫」。增田福太郎在臺十年,發表臺灣宗教相關論文超過四十篇,他雖信奉日本神道教,但對於臺灣的宗教信仰亦抱著理解、尊重的態度。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1939年,東京養賢堂。(Source:前衛出版)

看到這本書,大家可能會質疑?什麼?臺灣的宗教?臺灣的宗教不就是一些 8+9(八家將)還有迎媽祖迎到打架的活動嗎?又是什麼鬼寶庫了?


好的,我們就以宗教切入,來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看臺灣的文化。


2017 年被改編成真人電影版的知名日本動漫作品「攻殼機動隊」,於 2004 年曾經推出動畫劇場版《攻殼機動隊 2:INNOCENCE》。在這部作品中,有一幕發生在 2032 年擇捉島上的廟會片段,雖然這個段落時間很短,只有將近三分鐘的長度,但畫面充滿了你我所熟悉的臺灣場景,瑰麗磅礡,壯觀程度不可思議,搭配作曲家川井憲次操刀的樂曲《傀儡謠》,堪稱絕美的一幕,被廣大粉絲網友譽為「神作」!


根據相關報導,製作公司「I.G 工作室」為了這一幕,特地組成了一個三人專案小組來到臺灣,針對基隆中元祭與其他民俗活動進行數次考察,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和天價預算,終於完成了這夢幻壯麗的三分鐘。在這個場景中,有我們在廟會一定不會錯過的三太子、官將首、千里眼、順風耳、藝閣、燒王船,甚至北港朝天宮的空拍畫面,也成為這個華美奇幻的背景之一。


此外,《攻殼機動隊 2:INNOCENCE》的導演、日本動畫大師押井守,和臺灣也有一些關聯,他於 1991 年的監督作品《地獄番犬》(ケルベロス──地獄の番犬)正是在臺南取景,本片也因而留下大量的臺南街景。故也有人推論,這一次長時間待在臺南的機緣和經驗,很有可能是後來押井守決定取材臺灣民俗的關鍵。


假如你人在國外,跟一群日本韓國英國法國聖塔不里控國朋友們一起看這段影片,當大家讚嘆著說:「這景象好華麗,不像是真的,應該是古代的宮殿吧?」你會不會驕傲地說:「沒什麼啦,這是我故鄉的廟會而已。」
 

臺灣的文化自有迷人之處,這不是從「攻殼機動隊」才開始的。早在距今七、八十年前,就有一群灣生日本人,深深地著迷於臺灣傳統宗教的美術、圖騰、故事。其中一個代表性人物,叫做西川滿。


西川滿有一本詩集,書名就直接叫做《媽祖祭》,夠愛媽祖了吧。然後再看看它的扉頁,以全頁字體填滿表現出信仰的莊重,搭配一張民俗用的紅色剪紙,讓裝幀設計不至於太過呆板。這本放到今天去參加國際書籍設計大賽也不遜色的作品,滿滿都是臺灣元素。或許是為了追求某種極致,西川滿甚至毫不忌諱地在書裡夾了一張金紙!


西川滿,《媽祖祭》,1935 年,臺北媽祖書房。(Source:前衛出版)

西川滿還有另一本《華麗島頌歌》,其書衣和封面分別是臺灣民宅圖繪和民俗宗教用的「吊花籃」版畫。他並不嫌棄臺灣民間信仰土或者俗,我們甚至可以說臺灣民間信仰本來就不土不俗,是我們現代人把它搞俗了的。


《華麗島頌歌》書裡還有「媽祖控」西川滿最愛的媽祖形象版畫,這張作品來自他的合作夥伴立石鐵臣之手。立石鐵臣在臺灣出生,長大後回日本學畫,因為熱愛臺灣事物的粗獷線條和鮮明色彩而回到臺灣創作,此時遇到西川滿力邀他創作版畫。立石鐵臣「改行」畫版畫,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決定,因為他總能在寥寥幾筆中,鉤勒出臺灣民俗風物的精髓,因此,他在 30 至 40 年代,留下了大量的臺灣民俗圖繪。以現代的話來講,這就是「文創」。


幾乎同一時間,日人金關丈夫和池田敏雄,因熱愛臺灣文化,也創辦了一份雜誌,稱作《民俗臺灣》。這是臺灣史上第一份以臺灣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刊物,先不看內容,光看看立石鐵臣幫雜誌設計的封面就可以知道,不必畫什麼假鬼假怪的東西,不必找臺灣根本不出產的生物當公仔,光是把臺灣最常民的文化老老實實地找出來重新創作,就把臺灣今日的文創甩開至少八條街。


那《民俗臺灣》內容到底談些什麼呢?我們在合訂本的目錄中,可以看到多元而豐富的各期主題,像是臺灣的遊戲、民藝、手作、民間文學、語言、人類學、禮俗、傳說、遊記⋯⋯我們很難想像這是由日本人創辦的、日治時代的雜誌。更何況,當時還是皇民化運動正在大力推行的時候,總督府大力的在「去臺灣化」,這群人卻致力於保存臺灣文化。池田敏雄甚至整天穿著漢服,在艋舺巷弄裡晃來晃去三更半夜不睡覺出來假扮臺灣人,最後被他搞出一本《臺灣の家庭生活》,被尊稱(戲稱)為「艋舺學派鼻祖」。


池田敏雄,《臺灣の家庭生活》,1944 年,臺北東都書籍。(Source:前衛出版)
《臺灣の家庭生活》內頁(Source:前衛出版)

看著這些研究、文學、圖繪,我們幾乎可以看到臺灣文化原本可以蓄勢進入日本內地市場的動能。然而到了戰後,一切都變了樣,原本固有的南方漢人文化被北方中華文化取代,原住民則用吳鳳傳說 2.0 加強版來打壓。戰後初期,原本有些文化人興致勃勃創辦《臺灣文化》雜誌,但後來撰稿人許壽裳莫名被殺,該刊物也被迫停刊。


當文化人都不敢出頭,臺灣的地方政治與民間信仰,自然就被角頭勢力把持,於是文化的精緻與高雅不見了,「傳統文化」變成負面的語詞。8+9 跳著陣頭,毫不在乎地聘請辣妹沿街讓人摸奶,一副理直氣壯的「反正林北就是沒水準怎樣啦,我大哥鳳山凱名喔」。而自認受過教育的人,從假裝不會講母語到子孫真的不會講了;所謂的文化休閒、文創商機,就是從日本移植妖怪村和懷舊動漫布景供遊客打卡賺錢,或者在街頭跳韓風熱舞。


說到韓風熱舞,這已經是臺灣各級學校校慶運動會必備的表演了。但我們看看日本的各級學校,運動會跳的大會舞是百年歷史的民謠《Soran Bushi》,也就是臺語老歌《素蘭小姐》的原曲。然而在臺灣校園裡,我們聽不到臺語、客語、原住民語的歌。因為點播了,會被笑。


臺灣明明融合了南島文化、南北方漢人文化、日本文化,是個文化資產何等多元的寶庫,讓當年來臺的日本人視為珍寶。然而,這塊寶島怎麼走到今天這種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地步呢?如果我們能夠反省,不排除任何文化,兼容並蓄,是不是還能有轉機?

 

 
本文摘自前衛出版社《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
「你才藏書家,你全家都藏書家!」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藏書家,
自號「藏書界竹野內豐」,
以臺灣歷史王、八卦王、
藏書王、知識王等名號席捲PTT…… 
全球最多人按讚訂閱的漢語舊書書話粉絲團,
知名網路藏書部落客
──「活水來冊房」
第一部書話精選出道代表作,隆重登場!
文章資訊
作者 黃震南
刊登日期 2018-09-2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