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是「臺灣隊」還是「中華隊」?臺灣棒球史上一頁被遺忘的政治角力

陳昱齊 2016-02-19

說到臺灣棒球在國際間的輝煌年代,多數人一定馬上會想起 1970 年代臺灣小將在國際棒壇的「神人級表現」。回顧歷史,從 1969 年臺灣代表隊首度在世界少棒賽奪得冠軍起算,直到 1980 年的 12 年間,臺灣總共奪得世界少棒賽 9 次冠軍(1971-1974、1977-1980 兩度四連霸)、9 次世界青少棒賽冠軍(1972-1980 九連霸)、5 次世界青棒賽冠軍(1974-1978 五連霸),其中 1974、1977、1978 年三個年度更是橫掃三個量級的世界冠軍。那個年代,臺灣棒球=世界冠軍幾乎是毫無疑問的共識。


臺灣小將的超優異表現,不僅鼓舞了國人的士氣,更為當時國際地位日漸下降的中華民國政府(1971 年退出聯合國,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法統論述遭到國際間的嚴厲挑戰,退出聯合國後更引發大量的斷交潮),找到一個可以鼓舞人心的機會。對於在海外從事反對國民黨政府統治的臺獨運動而言,臺灣選手的國際上揚眉吐氣,也為臺獨運動找到一個極佳的宣傳舞台。


本文的目的不在於回顧當時的臺灣小將在國際賽事上的表現,而是探討國民黨政府與海外臺獨運動人士如何以「球場」為「戰場」,看臺獨人士如何趁機宣傳臺獨理念,看國民黨所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反擊,補述一段臺灣棒球史上遺落的一頁。


代表隊「正名」:牽動「一中一臺」的敏感神經 

話說 1969 年 8 月,臺灣小將組成的「臺中金龍隊」,首度進軍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8 月 23 日決賽當日,對決美國西區隊,「全美臺灣獨立聯盟」於賽前發出新聞稿為代表隊「正名」,表示這支代表亞洲的隊伍是「臺灣隊」而不是「中華民國隊」,因為對上所有球員及教練均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而非「中國人」。


除了「正名」動作外,比賽開始前,現場演奏「中華民國國歌」(當時還能演奏「國歌」,而非現行臺灣參與國際賽事所演奏的「國旗歌」)時,一向不認同中華民國的臺獨人士,便在外野高處舉起早已準備好的白底紅字布條,上頭寫著 TEAM OF TAIWAN NOT REP. OF CHINA(是臺灣隊不是中華民國隊),比賽開始後,以 GO GO TAIWAN 作為加油口號。


臺獨人士的「正名」旗幟。來源:《台灣青年》,第 106 期(1969年9月5日),頁 10。

「TAIWAN」一詞觸動國民黨政府「一中一臺」的敏感神經,大使館人員隨即向大會交涉要求取下布條,但對於主辦單位而言,這不過是球迷表達加油的一種形式,又沒有妨礙他人觀賽,大使館的要求自然成效不彰,「正名」布條仍高掛天空。


在那個「大中國觀念」透過教育根深蒂固的年代,在場邊觀戰的「愛國學生」自然也難以忍耐,好不容易等到比賽結束,數位「愛國學生」便衝去強行扯下布條,且與臺獨人士發生肢體衝突。


根據《台灣青年》(當時全美臺灣獨立聯盟機關刊物)所發出的「特報」指出,「經數回合的自衛搏鬥後,就把侵入我方陣地的蔣政權蠻橫的爪牙及大中國主義者打得東倒西歪,使他們抱頭鼠竄而逃。」臺獨人士的描述自然是站在鼓舞己方士氣的立場而寫,內容當然稍嫌誇張,但也正預告未來此類的衝突將會不斷上演。


以暴制暴的武力制裁

面對臺獨人士「公然」挑戰中華民國的代表性,雖然還沒有高舉「臺灣獨立」的標語,但對國民黨政府而言,光是將「中華民國隊」更名為「臺灣隊」就已無法容忍。


根據《外交部檔案》顯示,當時的駐美大使周書楷及使館人員為此召開因應會議,認為這般臺獨活動簡直是「明目張膽」、「毫無顧忌」,一定要下猛藥才能根絕。因此,出現了「武力制裁」的主張,後來國民黨內主管海外工作事務的「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更召開「據當地組織建議採取『以暴制暴』方式打擊在美臺獨份子問題」會議,明明白白在會議主旨寫上「以暴制暴」四個字,與會的國安局、警備總部駐美人員及國民黨駐美黨務督導員一致認可「武力制裁」的作法,甚至進一步提議從臺灣派遣精通柔道者,或在美國聘僱「職業打手」,直接「修理」臺獨份子,以期徹底壓制臺獨氣焰。


但這項「以暴制暴」的策略遭到時任外交部北美司司長的錢復反對,指出這類行動難以保密,一旦消息外洩,必定使中華民國的國際聲譽大受打擊,反而可能提高臺獨團體的向心力,造成反效果。在錢復的建議下,「武力制裁」的提議被以需要進一步研究為由暫時擱置,然而,這並不代表雙方在球場上能「一片祥和」。


以「國旗海」回應「TAIWAN」

有了前一年被臺獨人士「突襲」的經驗,1970 年的世界少棒賽登場前,國民黨政府就先沙盤推演。面對臺獨人士以「TAIWAN」為口號,稱代表隊是「臺灣隊」而非「中華民國隊」等宣傳手法,決定製作 2 萬面各種材質大小的國旗,分送現場觀戰的僑胞、留學生,並指示於臺獨人士揮舞其旗幟時,應以大量的國旗及標語回應,以分散媒體的注意力,並將球員衣服上的國旗圖案放大並加註中華民國的英文名稱。


另一方面,為了壓制臺獨人士的氣勢,紐約領事館也規劃僑團、黨部、留學生、臺灣同鄉福利會等單位,組織相當人數的加油隊在現場助陣。在媒體方面,新聞局駐紐約辦事處預先與當地媒體聯繫,防止出現任何臺獨活動的「歪曲」報導。


由於上個年度,駐外單位對於臺獨人士的舉動未有事前防範,導致現場轉播單位多次拍攝到臺獨人士的旗幟、標語,使其宣傳效果大為提升,1970 年為了免重蹈覆轍,大使館特別建議國內轉播單位(臺視)派人到現場「指導」美國轉播單位,以免再度拍攝到「臺獨愚蠢鏡頭」。


當年度的比賽,根據當時人在現場的新聞局駐紐約辦事處專員張超英回憶,國民黨政府為了反制臺獨人士在前一年的「突圍」,依每人 20 美元為代價,動員三部巴士的人,準備在球場上「還以顏色」,比賽中,雙方各據一方涇渭分明,本相安無事,但比賽一結束,現場一時間石頭齊飛,棍棒如雨。


「台湾独立万才 GO GO TAIWAN」

時間來到 1971 年,臺灣小將連續第三年闖進世界少棒賽,駐美大使館召集專案會議研商對策,除了沿用「國旗海」的戰術外,更進一步策動留學生與僑胞組成「維護小組」與「機動小組」,分散於球場四周,擔任監視、防制臺獨之工作。決賽當日,臺獨人士高舉「前進!臺灣!」、「歡迎臺灣隊」等各式中英文標語,並高喊「臺灣獨立萬歲」、「這是臺灣隊不是中國隊」等口號。


最戲劇性的,莫過於臺獨人士租了一台小型飛機,在機尾處懸掛「台湾独立万才 GO GO TAIWAN」(臺灣獨立萬歲)字樣標語的布條,在球場上空來回飛了約 40 分鐘才停止,堪稱臺獨運動史上最具創意與效果的宣傳手法。

 

1971 年世界少棒賽,臺獨人士利用小型飛機拖曳「台湾獨立萬歲 GO GO TAIWAN」標語。來源:《台灣青年》,第 133 期(1971 年 11 月5 日),頁 71。

由於國民黨政府早已對國內轉播單位下達絕不許拍攝到任何臺獨標語的最高指令,負責當年度轉播的中視自然是繃緊神經。當時在現場採訪的中視記者張照堂看到天空有架「直昇機」,機尾還拖著一條長長的布條,基於記者報導的天職,張照堂便透過對講機,告知在場外轉播車內的新聞部經理張繼高,請攝影機帶一下畫面。


等到飛機飛得比較接近時,張照堂才赫然發現布條上寫得是「台湾獨立萬歲」,這下可糟糕了,萬一拍到這一幕,回去肯定吃不完兜著走,於是趕緊通知張繼高。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張繼高用力推了轉播人員一把,轉播人員順勢在座位上轉了兩圈,畫面自然沒有拍到,有驚無險化解這場迫在眉睫的「危機」。畫面沒有拍到,但是現場觀眾總還是有眼睛的,據說現場的國民黨人員看到小飛機在上空盤旋還拖著臺獨標語的反應是「臺獨居然有空軍了!真他媽的」、「還是他們行」、「這消息傳回去,可把老頭子氣死了!」等語。


現場直播的危機雖然解除,但現場的「愛國華僑與留學生」可忍不下這口氣,天空的飛機無法將之打落,只好將矛頭指出在球場內的臺獨人士,一群人遂上前撕毀臺獨人士的標語,雙方又爆發肢體衝突,這一回更登上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引述現場警察的說法,以臺灣出生者(people born on Taiwan)與中國出生者(born in mainland China)間的爭吵來報導雙方衝突。


「愛國青年」的「維持秩序」 

時間來到 1972 年,臺灣小將首度同時進軍世界少棒賽與青少棒賽,稍早舉行的青少棒賽,國民黨政府早早就指派芝加哥留學生黨部負責人與駐美大使館武官,分率留學生黨員及「軍籍同學」赴球場「維持秩序」,在「嚴密保護」之下,臺獨人士企圖向代表隊球員遞送臺獨標誌的行動未能成功,不過球場上「GO GO TAIWAN」與「GO GO CHINA」的口號與反制聲此起彼落,臺獨人士因此笑稱,這正好符合他們 One China, One Taiwan(一中一臺)的訴求。


緊接著舉行的少棒賽,則由臺獨聯盟副主席張燦鍙率領 30 餘人前往球場加油,《外交部檔案》中稱臺獨人士「手持木棍」、「顯有預謀在球場騷擾滋事」。比賽結束後,臺獨人士在球場左側草皮,圍成半圓之隊形,高呼「臺獨萬歲」等口號,現場「愛國僑胞」群情激憤,被動員前往會場「維持秩序」的「愛國青年」30 餘人,基於「國家榮譽不容破壞」,乃手持旗桿木棍,衝向「叛國份子」隊伍予以「迎頭痛擊」,「臺獨份子潰散」,紛紛竄逃,「愛國青年」奪得臺獨旗幟標語,當場引火焚燬,博得在場僑胞一致喝采。


事後大使館對於這些「愛國青年」為「維護國家榮譽」、「奮不顧身打擊叛國臺獨份子之英勇精神」,予以照冊,建請相關單位頒發獎狀「以勵忠貞」。


國民黨政府與臺獨人士這種以「球場」為「戰場」的對抗模式,隨著臺灣小將年年進軍世界比賽,也就年年上演,雙方各取所需,一方藉此鞏固中國民族主義,另一方宣揚臺灣民族主義,不論是關於「國旗」、「國歌」還是「國名」論爭,背後反應的都是雙方在「國家認同」上的歧異,也因此同樣一座世界冠軍,雙方會有內涵大不相同的論述,形成「一個冠軍,各自表述」的狀況,這些「大人們」在球場邊的爭峰相對,卻是在球場上拼戰的臺灣小將所無法理解的,也長久掩蓋在臺灣棒球史的論述之中。


時至今日,到底我們的國家代表隊是要叫做「臺灣隊」還是「中華隊」,依然是每回國際賽事開打之際,各方爭論的焦點。而在臺灣舉行的瓊斯盃,場邊還有球迷高舉「別再說中華台北了,臺灣就是臺灣」布條,提醒大家別再自欺欺人,或是美國大聯盟金鶯隊總教練教育臺灣媒體「臺灣就是臺灣,不要再說是中華臺北了」的「暮鼓晨鐘」之語。


40 多年過去了,這場關於代表隊,乃至背後國家認同的論爭不但沒有落幕,反而持續延續下去,回顧這一段臺灣棒球史上遺落的一頁,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吧!

 

文章資訊
作者 陳昱齊
刊登日期 2016-02-19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