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次次墜入谷底,一次次重返光榮──臺灣鳳梨150年翻身記

張家綸 2021-03-12

本月1日,中國以屢次發現介殼蟲為由,暫停進口臺灣鳳梨。此舉在社群上捲起了鳳梨熱潮,也因為這次事件,大家才猛然發現,號稱臺灣水果之王的鳳梨,總產量竟只有 12% 外銷出口,而且,當中超過九成都是輸往中國。


但你知道 2009 年以前,日本一直都是臺灣鳳梨外銷冠軍國嗎?


早先,大部分的臺灣鳳梨都輸出日本,而戰後 1960 年代,臺灣鳳梨外銷歐洲、日本的數量是總產量的 87.2%──而今,這個數字只剩下約七分之一,而外銷到日本的鳳梨竟連總產量的 1% 都不到。


究竟這幾十年來臺灣鳳梨的外銷市場發生甚麼事?這一切得從臺灣鳳梨產業開展的那個時候開始說起。


法國罐頭和臺灣鳳梨的初遇

十八世紀末,拿破崙對外擴張,長年在外征戰,讓拿破崙意識到後勤補給的重要性,尤其「糧食保存」更是戰役勝敗的關鍵。1800 年,他懸賞 12,000 法郎,向民間徵求保存食物的方法,一位名為尼古拉(Nicolas Appert)的糕點師傅聽聞消息後,傾全力研發,經過 10 年實驗,終於,初代「罐頭」研發成功。


後來罐頭經過不斷改良,慢慢成為我們現在家裡和超商看到的那種罐頭雛形。緊接著,隨著全球貿易的開展和帝國擴張的腳步,十九世紀末,罐頭的知識和技術也傳播到日本。日本人原來是用罐頭技術來保存易腐壞的北海道鮭魚,但當日本也開始對外擴張後,罐頭便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重大戰役中登場,之後逐漸普及。


就在此時,有一位在臺南軍營中做阿兵哥生意的雜貨店商人,開始把貨架上罐頭的腦筋,動到臺灣鳳梨上。


這個人就是岡村庄太郎。1900 年起,跟著日本政權一起來臺的大阪人岡村,開始試種鳳梨來做罐頭,但因為鳳梨保存不易,尤其在炎熱的夏天中,更是快熟易腐,一開始的實驗結果並不理想,連年虧損,工廠都快倒閉,讓岡村傷透了腦筋。


幸好,剛領有臺灣的日本,打算將這座小島當作熱帶物產的培育實驗地,調查後發現,臺灣鳳梨很有發展潛力,於是,派遣岡村庄太郎前往當時全世界鳳梨的大本營──新加坡去考察。岡村此趟出國見習應是收穫豐碩,回國後,隨即在鳳梨主要產地鳳山九曲堂附近,設立「岡村鳳梨罐詰工場」,並以「蕃人印」為商標。後來蕃人印鳳梨罐頭到日本參加大阪博覽會,大獲日人好評,訂購量不斷增加,在臺灣南部打下一片鳳梨江山。


岡村的蕃人印鳳梨罐頭商標(Source: 露天拍賣

但是,嗅到黃金商機的可不只有岡村。另外一邊,在彰化擔任伙食包工的櫻井芳之助,也同步研發鳳梨罐頭(其實櫻井一開始想做的是蚵仔罐頭,但最後不幸失敗了,便將目標轉向中部盛產的鳳梨。)1906 年,櫻井在罐頭業者濱口富三郎的資金奧援下,成立濱口鳳梨工廠。


濱口鳳梨工廠設在彰化街的大聖王廟,也就是說,他們每天在神像前面製作罐頭,將剛製好的空罐層層堆疊在神像前面。可以想像的,進入參拜的信眾,撲鼻而來的不只是燒香金紙味,而是摻和著香、紙、和鳳梨熟成的複雜味道。櫻井在這裡度過整整一年,隔年他將工廠遷往離鳳梨產地更近的員林,此後,濱口鳳梨工廠成為中部鳳梨罐頭的製造中心,進而帶動了整個八卦山臺地的鳳梨產業──從 1906 年到 1909 年短短幾年間,鳳梨種植面積就從 300 多甲增加到了 500 多甲。


最後,濱口鳳梨工廠的戰線甚至延伸到高雄,其「軍人印」的商標,和岡村的「蕃人印」兩家互別苗頭。


國定古蹟彰化聖王廟,這裡曾是臺灣最早的鳳梨工廠所在地(Source: wikipedia)

在民間鳳梨罐頭開始起飛的同時,總督府也計畫從國外引入現代化生產管理模式,臺灣鳳梨迎來第一波榮耀。


土鳳梨是夏威夷來的:進入統制經濟時期

當時,鳳梨罐頭蓬勃發展,但臺灣鳳梨稱霸的路上,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是品質良莠不齊。鳳梨罐頭前景大好,臺灣鳳梨罐頭工廠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出現,其中以擁有適合鳳梨生長的紅土土質的八卦山脈最多。1920 年,光小小員林,就存在高達 28 家工廠,是全臺鳳梨工廠數最多的地區。


雖然如此,由於當時政府尚未有相關的管制措施,導致表面興盛的鳳梨加工業,內裡卻品質不一,嚴重影響臺灣鳳梨的聲譽。為使鳳梨能順利外銷,總督府直接介入市場,透過獎勵和懲罰兩種手段改善問題,例如提供新式工廠機械補助、發佈「臺灣鳳梨罐頭檢查規則」,改善罐頭粗製濫造的弊端。


第二,是鳳梨罐頭加工成本仍高。據聞,鳳梨是西班牙人於南美洲發現的熱帶水果,十七世紀流傳到歐洲,因為產量極稀少,最初是貴族用來當擺飾觀賞、或放在餐桌向賓客炫富使用。約莫同時,中國移民遷徙來臺也帶來了鳳梨苗種植,很有可能是被稱作「本島仔」的鳳梨品種(現在仍有人在種)。


這些最早「渡海來臺」的鳳梨始祖本島仔,有一點讓人感到困擾:果實小、果肉纖維多、結眼也較深。這幾個特點,讓加工費工費時,著實麻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10 年代,罐頭業者和總督府開始陸續引進外國品種,當時全球最重要的兩個鳳梨品種,一是婆羅洲的沙勞越種,二是我們現在俗稱「土鳳梨」的夏威夷開英種(是的,土鳳梨其實是夏威夷來的。)


不過在品種之外,為了一勞永逸解決鳳梨罐頭稱霸的障礙,日本政府更想引入的是現代化的鳳梨經營模式,當時稱為「夏威夷模式」。


在日本政府積極發展下,臺灣鳳梨產業逐步擴大規模(Source: Lafayette College Libraries

顧名思義,「夏威夷模式」源自夏威夷,特點是「外來種、機械化生產、自營農場」。這個模式是美國經營大農場的主要型態,在日本開拓北海道時,就引進此種模式經營北方的農場;而美國也是憑此模式,在二十世紀,讓夏威夷取代新加坡,成為全球最大的鳳梨罐頭產銷地。不難想見,此等成功故事,便吸引了試圖以臺灣特產鳳梨稱霸世界的日本。1924 年起,殖產局特產課成立,致力在臺推廣「夏威夷模式」。


總督府和剛進駐臺灣的新興罐頭公司「東洋製罐會社」合作,在政府及資本家的扶植下,東洋製罐以鳳山出發,從南到北,逐漸擴大鳳梨罐頭工廠的版圖;而政府也以此為契機,開始整合管制全臺的罐頭工廠。


1930 年代,經濟大恐慌,中日關係逐漸緊張,政府對於物產的需求日益增大,統制經濟的力道也越加強勁。1935 年政府成立「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將鳳梨罐頭產業收為國營,逐一收奪全臺的鳳梨工廠,管制鳳梨的生產、銷售和價格。


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的明信片(Source: Lafayette College Libraries

眼見半輩子心血,即將被殖民政府廢除或整併,島上的鳳農們,有的認命,有的團結起身抵抗(但直到二戰結束,他們的請願都未被採納), 也有一小部分乾脆遠走他鄉──


1935 年,原本在臺中經營鳳梨罐頭業的林發,不願自己的工廠被合併,遂與朋友成立「大同拓殖株式會社」,帶著幾百人,到日本石垣島種鳳梨業,重新開始。豈料他們這一去,二戰後想要再回臺灣時,卻因為日本戰敗,導致身分陷入尷尬的窘境,回鄉之路增添了不少波折。2016 年紀錄片「海的彼端」就是在說這群到石垣島開墾的臺灣人的故事。


東亞驚濤駭浪局勢中的臺灣鳳梨

日本時代,臺灣鳳梨大部分都輸出日本殖民母國,但是這個銷售鏈,在二戰落幕後,因日本戰敗、國際冷戰情勢,出現轉折。


戰後初期,日本一開始仍依賴臺灣供給鳳梨,不過因為日本已不再統治臺灣,為了避免過度依賴進口,日本開始發展本國鳳梨產業。此時,有一個地方受到日本政府的注意──那就是日本的石垣島。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日本時代臺灣人過去拓墾的石垣島。而他們帶過去的臺灣鳳梨,反而在戰後變成臺灣鳳梨的競爭對手之一。


在經濟和政治雙重因素的驅動下,日本對當地鳳梨產業祭出各種獎勵和優惠措施,並提高鳳梨關稅,以保護石垣島的鳳梨業。但由於石垣島的鳳梨業仍在萌芽階段,加上日本仍舊依賴臺灣鳳梨的輸入,因此針對臺灣鳳梨,仍給予一定的銷售額度,這也使得臺灣鳳梨在中日貿易上保有一定的優勢。


雖然如此,臺灣鳳梨罐頭仍面臨一個老問題:生產的農民多且分散,四處林立的工廠彼此競爭激烈,使原料價格高漲,而有害臺灣的鳳梨出口貿易。


1955 年起,國民黨政府開始設立一系列鳳梨罐頭設廠標準,條件之嚴苛,連大工廠都很難達到。像是面積要 200 坪以上,還要求工廠要同時具備封罐、殺菌等各種功能的自動化機械。甚至包括製鳳梨需要用到的糖和錫罐,都規定由專門機關負責。


總之,透過種種制度上的約束,變相管束統制了鳳梨的製造和輸出,但另一方面也維持了鳳梨的價格和品質。在這個脈絡下,最後由國家扶植、民營化的「臺灣鳳梨公司」,成為當時最大的鳳梨企業,而甜蜜蜜的臺鳳罐頭,也成了許多人的童年回憶。


就在這時候,中部山坡耕地已達飽和狀態,為了提高產量,政府不得不再另謀他處培育鳳梨。適逢冷戰時期中美友好,大量美援流入臺灣,政府於是就利用這筆錢,在 1950 年代的臺東後山,成立新的鳳梨種植基地。一開始,沒有業者願意承擔這個風險,但最後在人稱「臺灣經濟發展之父」、時任經濟部長的尹仲容四處奔走下,終由臺灣糖業公司出面承接此業務。1957 年工廠開始試行作業。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臺灣西部鳳梨以輸日為主,而東部鳳梨以歐美為主要出口國家。


自臺東蓋起鳳梨製罐工廠後,出口產量節節高升,鳳梨原料逐漸供不應求,各地工廠都分別派人到各地「搶鳳梨」,也帶起民間一波種鳳梨熱潮。越來越多農民投入鳳梨產業,將鳳梨耕地往山地推進,為臺灣鳳梨締造了第二次黃金時代。


戰後,由美援扶植而邁向第二波黃金期的臺灣鳳梨產業。圖為臺東鳳梨工廠女工工作情形(Source: 國家文化資料庫)

但是好景不常,1960 年代,美國在菲律賓發展鳳梨產業,嚴重影響了臺灣鳳梨的外銷表現。如前所述,原本美國的主要鳳梨產地在夏威夷,但隨著其他地區鳳梨業的興起,加上當地工資逐漸高昂,因此霸主地位急速地沒落。當時,曾有美國業者來臺要求合作,但被臺灣拒絕,只好轉移陣地到菲律賓發展,沒想到反而逆轉了整個鳳梨貿易的戰局。


美國政府運用當時美日特殊的政治體制,要求日本取消鳳梨保護政策,以便讓菲律賓鳳梨可以順利銷往日本。這個無奈的政治因素,導致日本不得已逐漸開放國內市場,也連帶嚴重影響了臺灣的鳳梨銷量──自 1970 年代起,臺灣鳳梨在日本市場上逐漸不敵菲律賓鳳梨,之後,許多業者便陸續退出日本,而臺灣鳳梨罐頭產業整體也在1980年代開始出走、南移到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地區。


臺灣鳳梨的華麗轉身

面對此衰落之局勢,原本種植鳳梨的農夫紛紛急流勇退,不過仍然有以鳳梨為志業的職人,不畏局勢全心投入以期力挽狂瀾,努力改善鳳梨品質、種植適合市場主流口味的鳳梨,讓臺灣鳳梨朝精緻化邁進,重新進入國際市場。


同時,臺灣政府心知肚明,鳳梨罐頭的外銷黃金年代已經遠去,為維持鳳梨產業的生命力,1980 年代,將以往「加工外銷為主、內銷為副」的銷售策略,改成「鮮食內銷為主、外銷為副」,或許這是臺灣鳳梨外銷僅十分之一的主要原因。


而在這個目標下,農業試驗機構以「鮮食鳳梨」為目標,傾全力研發適合鮮食的新鳳梨品種,就在這個行銷策略改變下,臺灣之光、鳳梨界的LV出現了——金鑽鳳梨。


金鑽鳳梨問世後,由於甜度高,遠不同於以往用來做罐頭、味道偏酸的開英種鳳梨,在短短幾年內就征服了臺灣人的味蕾。接著,不僅臺灣各地區的鳳梨產量和產值不斷提升,金鑽鳳梨也成功引起外國人的注意。2001年,當日本商人前來臺灣蒐購金鑽鳳梨時,《聯合報》竟以「難得」來形容,可以想見臺灣鳳梨真的悶太久了!


鮮食鳳梨逐漸站穩市場,原本口味偏酸的開英種又該何去何從?政府和業者同時想到了臺灣的傳統糕點:鳳梨酥。


2000 年起,或許受到本土意識興起的影響,「本土」成為鳳梨酥的行銷賣點之一,政府和業者的推波助瀾,加上臺灣深厚糕餅技術的加持,「土鳳梨酥」趁勢而起,結果不僅改變了開英種本來危在旦夕的命運,也重寫了臺灣鳳梨的歷史。2008 年,縣道上出現的鳳梨酥店「微熱山丘」,是臺灣土鳳梨再生的里程碑,帶來了滾滾錢潮和人潮,也是狹窄的 139 縣道可以拓寬整修的幕後功臣之一。


微熱山丘帶起土鳳梨酥旋風,也促成第三波臺鳳黃金期(Source: photomanm .com/ CC BY-SA 2.0)

至此,鳳梨從加工原料,轉變成美味食物,然後再進化成高檔禮物,以全新之姿出現在市場上。前有微熱山丘陸續在上海、東京、新加坡等地插旗,後有 2018 年屏東金鑽鳳梨在上海市連鎖超市 Citysuper 登場,臺灣旺萊,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迎來屬於它的第三次榮耀。


從歷史經驗來看,處於強國夾縫間的臺灣,常常會被國際政經局勢牽動,影響甚至改變了國內產業生態,臺灣鳳梨這個「苦命仔」,在這一百多年來,一次次墜至谷底,一次次又浴火重生。這次中國暫停進口事件,雖然引起大家一陣驚慌,但宏觀來看,或許只是臺灣鳳梨故事的又一個新篇章。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臺灣鳳梨不是沒死過,不怕!




附錄:臺灣鳳梨小數據





 

參考資料
  1. 王御風、黃于津,《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臺北:玉山社,2019。
  2.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7。
  3. 陳怡文,《亞太政治經濟結構下的臺日鳳罐貿易(1950-1972)》,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5。
  4. 陳琦珊,〈作物、食物到禮物:臺灣鳳梨社會生命的轉換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18。
  5. 陳壽民,《臺灣之鳳梨》,臺北市:臺灣銀行,1951。
  6.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1992。
  7. 〈網路盛傳可防高血壓、健胃整腸 甚至防癌 日人搶購鳳梨 農民搶攻市場〉,《聯合報》,2001年6月8日。
  8. 〈莊啟南先生訪問紀錄(未刊稿)〉,訪談時間:2017年 4 月 2 日、訪談地點:莊啟南先生自宅。
  9. 吳寶芬,〈臺灣鳳梨外銷現況與未來展望〉,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2573&print=Y
  1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查詢,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inquiry/InquireAdvance.aspx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家綸
刊登專欄 山林碎語
刊登日期 2021-03-12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