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台灣旅行法》前的臺美交流往事:艾森豪總統訪臺與前駐美大使館

洪德青 2018-03-24
華府人只要聽到謝里登圓環,就知道那是旗海飄揚的使館地段,我們的駐美大使館也曾經坐落在這。
收藏

 

華府人只要聽到謝里登圓環(Sheridan Circle),就知道那是綠蔭大道、豪宅別墅、旗海飄揚的使館地段,我們的駐美大使館就曾經坐落在這(地址:2311 Massachusetts Ave.  NW, Washington DC)。


很多人誤以為雙橡園是大使館,事實上雙橡園是大使官邸,大使睏眠的所在。


每年 5 月,擁有全球 176 國大使館的華府,都會舉辦使館日活動,遊客在白晝六小時內可巡禮各國大使館,摸摸祕魯駱馬,啜飲肯亞茶飲,塗塗土耳其指甲花泥等,這種在地國際觀的文化體驗活動,深受華府人喜愛。


有些使館遊客多到爆,像是愛爾蘭大使館每年必擠,畢竟美國人很多都是愛爾蘭後裔。懶得排隊的我,看到海地大使館人少,便入內參觀,還被招待一杯海地國飲蘭姆酒。事後,才一整個地理大發現,原來海地大使館前身是我們駐美大使館,懊惱當時走馬看花,沒認真拍照,冥冥之中我又穿越時空一次。


我們的前駐美大使館,外觀採法國路易十六建築風格,前身是一位金融家宅邸,建於 1910 年,名為吉柏森.法恩斯托克之屋(Gibson Fahnestock House)。當年屋主請到幫白宮西翼橢圓形辦公室設計的建築師親自操刀,可謂與白宮同等級。由於屋主的長子在二戰中曾被日軍關在馬尼拉集中營,這份同仇敵愾,讓中華民國在 1944 年順利成為繼任的屋主。此後,這棟樓高五層、內有精美迴旋梯、擁有三座磚造煙囪的建築,直到台美斷交前,都是我們的駐美大使館。


1953 年,當蔣經國還是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時,首度訪問華府,他一生訪問華府五次,每回來,必到這打卡,應該都上到二樓主廳,歇腳喝茶。


1960 年是最高潮的一年,當時葉公超大使在這跑上跑下,促成至今唯一一位美國現任元首艾森豪總統 24 小時旋風訪台之行,艾森豪可說是《台灣旅行法》的前世法老王。當時老蔣總統伉儷親自恭迎,艾森豪還在凱達格蘭大道對著 50 萬台灣民眾發表演說,那些身穿制服、頂著髮禁、揮著小旗迎接「Ike 總統」的台北中學生,如今已然都邁入中高齡。


可惜葉公超辦完這場台灣世紀外交活動後,因鋒芒太露被老蔣拔官回台,遭到監控,即便如此,經濟不穩的他仍努力寫字賣畫,贊助剛起步的雲門,鼓勵年輕的林懷民。


無論如何,快看看下面珍貴的影音檔,也許你家長輩當年也是恭迎艾森豪總統訪台的搖旗一族呢!


1964 年 2 月 28 日,30 多位來自全美各地的台灣留學生,不畏寒冬,到駐美大使館前發動「二二八示威」活動,有的留學生開了 12 個小時的車載著妻兒,有的坐了 6 個小時的火車,只為趕赴華府參與這場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台灣留學生學運。


不過,這群受到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啟發的年輕靈魂,從此被列為黑名單,有家歸不得超過 25 年之久。當年大使館對黑名單掌控滴水不漏,多少分走了理應把力氣放在對美關係的本業上。之後留學生創立的團體如 1966 年「全美台灣獨立聯盟」,以及 1971 年發起保釣運動的「全美反共愛國聯盟」等,都曾在駐美大使館前,集會遊行,放聲吶喊。


這裡,促成一位美國總統、五位美國副總統、數位美國國務卿與太空人訪台的輝煌紀錄。但這裡,也見證台灣從戰敗國、到戰勝國、到聯合國、到韓戰、到美援、到越戰、到退出聯合國,最後成為 1979 年台美斷交的第一現場。斷交前最後一位訪台的美國高層是 1975 年的美國副總統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當時他來台參加老蔣總統喪禮,據說他在下榻的圓山飯店滑了一跤,自此之後圓山飯店就鋪上氣派華麗的紅地毯。


前駐美大使館內部。(照片出自美國國會圖書館)

我常在想,現在大家常有機會出國,何不試著在世界各地尋找失落的大使館,以「前任屋主、地(基?)主」的心態拍照打卡,會有意想不到的能量。最妙的是還有旅館可搭配,就在前駐美大使館不遠處,走路只要兩分鐘,有間知名的 B&B 旅店 Embassy Circle Guest House,旅店前身正是我們大使館武官宿舍,建議台灣人到華府時都該住住這裡,過過乾癮。


台美雖斷交多年,但許多對台灣有意義的房產建物都還保留在華府,都有買賣交易的機會,希望我們能一點一點的買回,或承租或營業,就像麥克阿瑟將軍說的:Whence I came, I shall return。(待續)


文章資訊
作者 洪德青
刊登專欄 移動的頑固賦格
刊登日期 2018-03-2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