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束斷髮、幾封書信、一紙「因空襲而死亡」的證明:1945 年,在長崎原爆中喪生的臺灣青年

故事百寶箱 2021-05-16
 

1945 年,臺灣受到日本統治將滿五十載,太平洋戰爭也持續了好幾個秋冬,美軍持續對臺灣各地發動轟炸攻勢,造成嚴重死傷。狹窄的防空洞、巨大的轟鳴聲,躲避空襲對當時居住在人口相對稠密區的臺灣人們而言,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到了這一年的盛夏,美軍發射的兩顆原子彈,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造成毀滅性的傷害。1945 年 8 月 15 日,長崎原爆發生的六天後,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落幕,綿延多年的戰事在更可怕的劫難發生後終止,有許多人沒能活著看到戰爭結束。


七十多年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到蘇雅洋與蘇雅義兩位先生所捐贈的一批物品。這些物品的主人也姓蘇,名叫蘇百齡,是捐贈者家族中的長輩。1921 年在新竹出生的他,遭遇長崎原爆後離世。當時,他是長崎醫科大學的學生,年僅 24 歲。


蘇百齡新竹公學校學生照(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45)
 
蘇百齡就讀長崎醫科大學附屬藥學專門部時照片(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43)

來自日本的死亡證明

根據長崎原爆生還者王文其(1918-2015)醫師的回憶,蘇百齡和同樣來自臺灣的林中鳳、戴懷德等學生,住在原爆中心 15 公里外,彼時無任何外傷,但在半個月後,陸續因輻射感染而死亡。


而根據蘇雅洋向長崎醫大詢問的結果,長崎原爆發生當天,學校正舉行畢業考試,地點是長崎醫科大學臨床校區(現在是長崎大學醫院)的眼科教室。原爆發生當時,蘇百齡可能正在參加考試。


上述兩個說法之間,似乎存在著歧異,不過,蘇家捐贈給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物品中,有一封蘇百齡的弟弟從日本發往臺灣的電報,以及長崎警察署所開立的死亡證明書──無論長崎原爆發生當時,蘇百齡人在哪裡,他的生命都在當時殞落。


原子彈在長崎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後,蘇百齡同在日本的弟弟,拍了電報給新竹的家人。電報的發出日期是 8 月 28 日,接收日期是 9 月 4 日。而長崎警察署所於 1945 年 9 月所發出的死亡證明書,以制式的字跡寫著蘇百齡在 8 月 9 日「因空襲而死亡」。


蘇百齡五弟發出關於蘇百齡受原爆電報(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41)
 
長崎警察署發放之蘇百齡死亡證明(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42)

終止戰事的毀滅性武器

寥寥數字,如今看似輕巧,但當時的災難現場絕非那麼簡單能一筆帶過。蘇百齡罹難,再無機會說話,而歷經原爆的人們即使生還,就算身體沒有留下嚴重傷害,心中的傷痕也終生難以平復。原爆發生多年後,兩位九十多歲高齡的醫師——陳新賜與王文其,回顧當年遭遇劫難的經歷與心情。


陳新賜回憶,1945 年 8 月 9 日當天太陽依舊照耀,美軍的空襲次數較先前減少。正當他在醫院查房時,窗外忽然閃過一片片光芒,如江濤般滾起的白煙以驚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翻滾,白茫茫的雲層裡夾帶鮮紅的火焰,劈哩啪拉地放出紅、黃、綠、藍、紫等顏色的光。


也許是因為正巧被一道牆柱遮擋,他只有手臂受了傷,但當他推開身上的堆積物,站起身後,視線所及之處皆是受傷極重的傷患,慘烈狀況難以用文字表達。而在他騎自行車二十分鐘可到的住家,他的妻子招金、女兒秋香、兒子崑玉,都在原爆的高溫狂捲下,失去生命。  

 

另一位王文其醫師,也是在醫院看診時,突然聽到奇怪的爆炸聲,眼前先是閃過一道刺眼的強光,接著看見一團白色滲著鮮紅的火球,彷彿大燈籠般撲向浦上天主堂及附近住家。在他眼中,如同親臨地獄。


當時,他的腦中閃現:

 

啊!日本戰敗了,長崎被毀了!

旋即失去知覺。不知道過了多久,他漸漸清醒,眼前盡是支離破碎的人體與物體。拖著沈重的身軀,他慢慢往附近的穴弘法山移動,沿途所見,只能說慘不忍睹。在他身上,亦有多處被爆裂物擊中的外傷,其中右腹的傷口深及內臟,傷疤直到晚年都仍清晰可見。


關於蘇百齡

很長一段時間,陳新賜與王文其兩位醫師,都無法從原爆的帶來衝擊中平復。而他們的學弟蘇百齡,則是在原爆發生後,生命就此終結。


讓我們慢慢將思緒從慘烈的原爆現場收回,從蘇百齡的遺物,以及他的家人與後輩口中,梳理他短暫生命中留下的足跡。


蘇百齡是蘇家第四個兒子,父親蘇謙吉是什貨商,母親是蘇林氏足。1928 年就讀新竹公學校;1934 年就讀新竹中學校;1940 年前往日本就讀長崎醫科大學附屬藥學專門部;1942 年畢業後,繼續攻讀長崎醫科大學;1945 年,在長崎原爆後身亡。


我們可以知道,他在就讀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時,曾經拿過什麼樣的成績。


蘇百齡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第 1 學年成績通知書(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02)

我們可以知道,他在青澀的學生生涯時期,使用過什麼樣的書包、拍過什麼樣的照片。


蘇百齡使用之書包(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36)
蘇百齡就讀長崎醫科大學時穿白袍的照片(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47)

我們也知道,蘇百齡在日本求學時,曾經將自己的頭髮寄回新竹老家。信封上的收件人是蘇長齡的兄長,而信封上的「六月拾柒日」指的是 1944 年的 6 月 17 日,也就是蘇百齡離世前一年多。


根據他所寫的書信,之所以寄髮回家,源於他參加了學生大會舉辦的斷髮活動,在活動當中含淚剪掉留了一年半的長髮。從前後的多封書信內容,我們可以推測,這場斷髮大會可能與日益緊張的戰爭情勢有關。


蘇百齡遺髮之信封(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37.0002)
 
蘇百齡遺髮及信封(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17.040.0037)

整體來說,蘇百齡從長崎寄回新竹的家書,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越來越常提到關於戰爭的種種景況,諸如空襲警報、燈火管制、配給制度、學生報國隊、防空訓練等等。


在戰火蔓延的同時,他不忘關心家人,也不忘規劃未來。例如,在一封 1943 年 1 月的家書中,他曾請求大哥寄一些漢文書籍給他,因為他想要練習中文,或許是為了將來要前往中國而預先準備。我們無法得知太多他對於戰爭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當時的他,是一個對未來有所規劃的年輕人。


不過在戰爭的影響下,再多的規劃也比不上變化,因應戰時體制,長崎醫科大學畢業後學生會轉受軍醫學校訓練,蘇百齡對未來出路是要在日本工作、到中國當醫生、或是回臺灣感到迷網。1945 年 2 月蘇百齡雖然得到前往漢口的機會,但因戰況激烈,他在信中告訴家人他仍在考慮自己的去留,之後在 5 月3日的信件提到他預計明年 3 月回臺灣。


依時間點判斷,蘇百齡原本是計畫從長崎醫科大學畢業並接受完軍醫學校訓練後回臺,卻沒預料到幾個月後,在他即將畢業之際,碰上 1945 年 8 月 9 日的長崎原爆,人生就此中止。


蘇百齡永遠停在 24 歲,在歷史上,他不過是眾多罹難者中的一人,僅在死亡名單上留下輕抹淡寫的一筆。然而,年輕的蘇百齡雖沒有名人的豐功偉業,但他留下的隻字片語、生活痕跡,都在在見證了大時代之下「小人物」的命運,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場影響當代國際局勢的重要戰爭,這些「小人物」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寫下一頁沒被史冊紀錄,卻同樣精彩的歷史。

 
本文由故事編輯部與臺史博典藏網藏品故事百寶箱共同製作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

 

參考資料

  1. 李展平,《長崎原爆:台灣醫生陳新賜.王文其歷險記》,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2。
  2. 蘇謙吉商行書信,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3. 陳怡宏,〈長崎原爆後,一封發往臺灣的電報〉,《觀.臺灣》41 期,2019。

文章資訊
作者 李盈佳
刊登日期 2021-05-1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