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解讀日本史上著名的「備中高松城之戰」,秀吉如何十日內完成水攻,取得勝利?

胡煒權 2020-08-26

備中國之戰

天正十年(1582),羽柴秀吉乘著早前攻陷鳥取城的餘威,兵鋒轉向山陽道備中國(今岡山縣西部)和進入四國的要地淡路國(今兵庫縣淡路島),迫使毛利家處於劣勢之中。


秀吉(Source: Wikipedia)

隨著秀吉進軍備中,先前與之暗通的宇喜多家自然加入征伐毛利家的行列,而備中國的領主們也紛紛表示願意倒戈織田家求自保。同年三月,秀吉軍開始攻擊同國的冠山城(今岡山縣岡山市),兵鋒靠近毛利家的核心防衛前線備後國(今廣島縣東部)。為此,秀吉也開始離間策反毛利家。


三月中,秀吉向屬於小早川隆景麾下的水軍們,像是乃美宗勝、盛勝父子和村上通昌(來島通總)、得居通幸兄弟,還有村上(來島)吉繼寫信,承諾只要倒戈到織田家,便無條件答應要求。

 
小早川隆景。(Source: Wikipedia)

秀吉甚至答應村上通昌,只要他帶領他手下的來島村上水軍倒戈,便盡力向織田信長爭取,將毛利家的安藝國和來島村上水軍的根據地伊予國都交給他們兄弟。到了四月份,備中國東、中部已成秀吉囊中物,秀吉繼續向小早川隆景手下的水軍招手,希望盡可能將毛利家手下最關鍵的水軍眾拉攏過來,直接削弱毛利軍的海上戰力。


到了五月初,冠山城、宮路山城、賀茂城、河屋城和龜石城一一被秀吉攻陷,毛利家壓力倍增。同月八日,秀吉的兵鋒指向備中國東部的交通要地高松城(今岡山市北區),日本史上著名的「備中高松城之戰」隨即打響。


難攻不落?那就水淹!不過……

(五月)八日起,我軍包圍高松城,該城為平城,且敵方已守備數年,而城的三方為深田,沒有可攻之口。因此,我軍在城外周圍築起堅固的堤圍,切引附近的河川到城中,實行水攻。不久後,該城外圍盡被水淹,城破已在眼

五月十九日,秀吉以水攻的方式包圍高松城,向北陸的僚友丹羽長秀報告備中國的戰況。顯然秀吉本人也承認向高松城實施了水攻,且說明水攻高松城的原因和方法。

 
高松城公園遠眺

秀吉本人承認發動水攻,當地也記載被水淹沒的記憶,因此水攻不可能是假的。但自江戶時代以來,日本人一直無法釋懷,他們對於秀吉究竟如何短時間內水攻十分不解。因為從時間上來看,秀吉軍於五月八日到達高松城附近,十日後秀吉在書信中已提到實行水攻中,水淹高松的準備不足十日內完工,速度超乎人們想像。


《太閤記》、《中國兵亂記》等稱秀吉是在五月七日(八日之誤?)開始,五月十二日或十三日左右完成築堤工事,動員數千人。但這也產生另一疑問:「難道毛利家和高松城兵沒有阻止嗎?才五日就能完成嗎?」


事實上,為了應對秀吉兵圍高松城,負責山陽戰線的小早川隆景早已駐紮監視他,總帥毛利輝元亦率兵助陣來施壓。這樣看來,秀吉的築堤工作不可能逃過毛利軍的視線,更不可能任由秀吉行動。


此疑問與秀吉築堤的規模互為表裏,如果堤圍的長度規模太大,秀吉軍即使有兵力優勢,又有效阻止毛利家侵擾,也難以短時間內完成。何況,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為了防衛秀吉來襲,高松城外的百姓大多被調動到城內協防,恐不會留下來為秀吉所用。至於在周邊地區調集人手,時間上也不太可能來得及。


水攻事實與否已非重點,而是水攻究竟如何做到?明治時代以來的考證,大多認為秀吉是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高松城外築城長達數公里的堤堰。


但按照上述的戰前形勢來說,秀吉一旦投入大量兵員築堤,容易遭到毛利軍攻擊,賠了夫人又折兵。江戶時代(十八世紀後期)當地留下的堤堰遺跡已不多,原貌也難以有效復原。透過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考證和測量,高松城其實是低窪盆地,當地人為了防犯足守川氾濫及引河水灌溉,在河川與高松城之間堆砌堤圍和引水道。


因此,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見解認為,秀吉軍當時只需利用原有的防堤並埋引水路,再於必要地段修築堤堰,便能完成水淹高松的堤壩。當時正值舊曆五月,是當地的梅雨季節,時至今日,高松當地仍然屬於易於內澇的地帶。


水攻高松城概念圖

總之,只要掌握當地的特性,秀吉軍及時抓住地理條件,數日內水淹高松城並非難事。那麼,當時工事具體是怎樣進行的呢?


《佐柿入道常圓物語》是記錄一位被傳活過百歲的老人的回憶錄,此人自稱曾是秀吉親衛隊,且參加過水攻高松城之役。他年老時曾回答過水攻高松的問題,如果他的經歷不假,那麼這份史料可是最珍貴可信的證供。

 

(秀吉)在高松逗留一兩天後,認為可以對高松城發動水攻,然後跟我們親衛隊說:『我們立即騎馬去視察地形』,……秀吉公說罷便立即動身,陪伴他的只有我們七、八個人,我們從門前村(今 JR 足守站附近)一直走到蛙鼻,這時候敵人從高松城內用鐵炮射擊我們,其中兩顆擊中了秀吉公的御羽織。幸然,只是輕輕擦過衣邊,秀吉公便繼續視察。
在這之前,秀吉公已下令製作數百間(一間=一點八米)的土塀,還有將建造好的望樓和櫓乘夜色搬運到指定地點。一夜之間,塀牆已經鋪設完成,而且每五十間(約九十米)設置了一個望樓,從外面遠處看過來,望樓周圍被埋置了一層白土壘,但其實那不是白土,而是將白紙貼在格子木板上偽裝而成的假土牆。然後,我軍鐵炮隊和弓兵隊從望樓向外射擊,(使敵人不能接近),而我們則利用這個空檔趕緊築堤。
幸好在這期間,高松城內的敵軍沒有出擊,而堤堰也順利竣工,這真是秀吉公鴻運當頭。之後三天之內,當地下起滂沱大雨……秀吉公命令二千餘人前往門前村,引導河水經過堤堰入口,轉灌至高松城方面。轉眼之間,堤堰裡頓成大海一般。……

雖然未能完全復原當時工事的全貌,但見秀吉軍當時利用夜色和大量物資,爭取時間築城堤堰,並趕上梅雨,成功引發水淹。

 

按常理,清水宗治和毛利家應對高松城附近地勢瞭若指掌,理應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然而,卻沒法阻止秀吉完成水淹之計,一方面可能是因秀吉軍工事進度較快,且剛好趕上三天大雨,將水淹效果做到更大的效果,突讓毛利軍無法反應。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當時秀吉、宇喜多軍陣營向外宣稱,總帥、織田信長將從京都親自到達當地,與毛利軍進行決戰。或許是這個原因,毛利軍不敢大力出擊。


無論如何,毛利軍在五月中仍沒有進行救援,現有的史料沒法確認毛利軍動向的痕跡。即使是這樣,不代表高松城已經失去戰力,或準備投降。


這個關鍵秀吉也看在眼裡,且作相應行動。五月下旬,秀吉再次利用夜晚掩護,派人潛入已在水中的城內,並奪去小舟。雖史料上沒法確認秀吉軍怎樣做到,但秀吉軍成功奪去猶如救命索的小舟,已對守城方帶來打擊。秀吉在事後得意的對成功完成任務的家臣說:

 

多得你用心傾力而為,(高松)城內肯定大感苦悶了

秀吉也察覺到勝利已在眼前,於是在陣營內作了一首狂歌(《秀吉事記》、《太閤公軍記之內》)

 

兩川合一而落敗,則毛利高松也將成海中浮藻

秀吉的戲法

就在這個時候,六月二日,本能寺之變發生,葬身火海的信長永遠不會來高松。不幸中之大幸是,謀害信長的明智光秀派使者暗通毛利家,卻在兩天後被秀吉捕獲,讓秀吉得知本能寺之變的消息。在此前一天,高松城將清水宗治向秀吉提出解決方案。

 

三日夜晚,高松城主(清水宗治)派人來我方,說:「死在水中,實在可恨不已,請閣下相借小舟一隻,我將在閣下面前切腹

一開始秀吉似乎不打算接受清水宗治的請求,為什麼呢?因為這次毛利大軍就在眼前,為了要震懾毛利家與麾下的領主們,高松城壯烈犧牲會是更好的選擇。然而,六月四日,本能寺之變的消息傳到秀吉陣中後,情況便完全不同了。原本處於主動的秀吉現在為了報主君被害之仇,必須進行撤退,同時要避免毛利家發現不妥,向秀吉軍轉守為攻。因此,秀吉必須作出最快的決斷,確保可以全身而退。

 
落合芳幾繪,〈太平記英勇傳 清水長左衛門宗治〉。(Source: Wikipedia)

為此,秀吉在兩日後的六月六日(一說四日),反過來向毛利軍提議和解。為了做足戲分,秀吉保持一貫的高壓姿態,要求毛利家讓出高松城並提交誓詞,答應將備中、美作等五國也割讓給秀吉,以換取秀吉退兵。


同時,清水宗治的切腹也在和解的條件之內。原本不打算成全宗治的秀吉,現在決定轉過頭來成人之美。毛利家內部決定接受秀吉的要求,並派出安國寺惠瓊到高松城內,尋求清水宗治的同意,結果水到渠成。


根據江戶時代毛利藩編纂《萩藩閥閱錄》等記載,宗治決定切腹後,與兄長月清和誓死相隨的家臣共六、七人等進行最後的晚餐、暢飲,一曲永別之舞後,便乘坐秀吉方提供的小舟,在水上等待秀吉派來的檢使(監刑人)堀尾吉晴泛舟前來監看。 六月六日(一說四日)早上十時左右,宗治等人最終殺身成仁。


有趣的是,清水宗治的辭世句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後世流傳最廣的一首:

 

於今般之浮世裡,在高松之苔蘚上,留下武士之名

另一首相對不太為人所知的版本,出自太田牛一的《太閤公軍記之內》:

 

為君上捨命,名留高松,不帶憤懣,心如清水般涓涓長流

不管哪個是真的,為毛利家犧牲以博取名譽的主張是共通的。這壯烈之舉也將超越時空,在後人心裡留存。


清水宗治墓

完成安排和演戲後,秀吉於六月七日率領部隊全速東撤,同時派出宇喜多軍在後方擋住毛利軍可能的來襲。因此秀吉繼承了信長遺志,統一天下之路。


美談傳世

故事還沒有結束。


秀吉勝利了,清水宗治也切腹,殺身成仁了。但從結果上而言,清水宗治的死亡才是故事另一個高潮的開始。


宗治犧牲的消息傳回毛利軍後,小早川隆景和毛利輝元為了穩定人心,立即向清水宗治之子景治和犧牲掉的清水家人下賜感謝信,強調清水宗治的犧牲保住了毛利家的顏面。


另一方面,秀吉似乎沒有忘記這位「一死成名」的地方武士。根據清水宗治之子景治的老年回憶,秀吉成為天下人後,某天接見小早川隆景,秀吉知道景治的存在後,向隆景說自己有意賜景治一、二萬石的領地,作為其父當年殺身成仁的賞賜。秀吉又派黑田官兵衛陪同隆景回到居城,接見景治向他轉達了秀吉的賞賜決定。然而,當年只有十六歲的景治卻給了出乎意料的回應。

 

十分感謝秀吉公的賞識,但不管怎樣,我願今後留在主家。

或許是這個原因,清水父子對毛利家的忠義沒有被人們忘卻。他們除了以秀吉相關《太閤記》大獲人氣,也間接使清水宗治為人所知。另一方面,以山陽地區的戰亂為主線的軍記物語也必然提及高松城之戰。戰事本身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變得出神入化,清水宗治的忠勇也成為人所共知的故事。


不止是坊間平民,清水宗治的忠勇故事也成為教育藩士,以至明治維新時期教育國民的題材。例如,毛利(萩)藩校明倫館的助教近藤芳樹,曾順應主導藩政改革的村田清風之要求,編寫了一部關於孝子忠臣的故事集《明治孝節錄》。村田清風曾強調,書中必須收錄清水宗治忠勇而死的故事,在當時力主攘夷的毛利藩內,清水宗治為抗外敵,忠勇犧牲的故事明顯符合毛利家團結上下,一致對外的根本目的。


隨著薩、長兩藩主導明治維新成功,兩藩的藩史、教育也成為明治日本不少軍人的模範,清水宗治自然成為明治政府教化國民「滅私、奉公、忠君、愛國」的絕好教材。在明治至昭和初期的道德教科書裡,清水宗治的故事成為軍國主義下,日本帝國推動國民以犧牲自我為美德的藍本,這些恐怕都是宗治本人不曾想到的。

 

文章資訊
作者 胡煒權
刊登專欄 解毒日本歷史文化
刊登日期 2020-08-26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