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百年前,串起臺日近代史的歷史起點──下關

吳昱瑩 2019-08-19

 

我曾經介紹過明治維新的搖籃「萩」。


結束「萩」的探訪以後,可以從萩坐 JR 巴士到 JR 新山口站,再搭新幹線去新下關站換乘「在來線(Local Line)」,就可以到達本州最西端的小鎮「下關」。下關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舞台,對著海峽與門司形成扼要的海口。在日本自助旅行時,荻、下關、門司這三個點很容易安排在一起,順著走是個可以感受日本明治維新腳步的旅程,也是與臺灣近代史相關的重要場景。


位於本州最西端的下關是一個海港城市,與九州門司港相望,現在兩地之間以海底隧道連結,遊客可以步行穿梭其中。在江戶時代以前,明朝及朝鮮的使者必經過下關,交通重要性不言而喻。現在從下關到朝鮮半島、中國之間有固定的航班運行,可見下關仍然是日本東亞的重要吞吐地點。


對臺灣讀者來說,對下關最熟悉的大概是日本與清廷 1895 年在此地簽訂的《馬關條約》,馬關是下關別稱,原因來自下關港周圍的舊稱「赤間關」(あかまぜき;Akamazeki),因此也有「赤馬關」(せきばかん;sekibakan)的說法,簡稱為「馬關」(ばかん;bakan)。 1902 年時,日本政府將原本的「赤間關市」改制為「下關市」(しものせきし;shimonosekishi),下關之名就此延用至今。


下關以河豚料理著稱,河豚料理在唐戶市場,附近可順道遊英國領事館、舊秋田商會大樓等洋風建築,以及以海龍王傳說為祭祀對象的赤間神宮,而這些地方全部都在「日清講和紀念館」的附近,可以在一觀臺日近代史的歷史風情與發展。


英國領事館

從下關車站附近坐公車,第一個到達的地點為英國領事館。1901 年,英國領事館先從借用民居開始,五年後到現在的位置建造新的領事館。新的領事館是磚造的兩層樓建築,有本館與別館,是日本現存最早的領事館建築物。領事館的本館一樓為辦公空間,二樓為居住空間,將辦公空間及居住空間分開的平面構成,反映了領事館的使用目的,在建築史及近代史上都非常珍貴。


英國領事館(Source: 663highland

領事館的本館目前是做為保存修復的解說教育館之用,附屬家屋則做為餐飲空間。領事館的外觀是紅磚並點綴加上白色石材,南側有連續拱起的陽台,具有煙囪的樓梯狀切妻壁。領事館內部中央有裝飾與暖爐等,風格皆為英國安妮女王時代的風格,這種設計也有點讓人聯想起當時臺灣的洋風館舍。


由於領事館地皮浸水,因此在移築的時候,進行「揚家」也就是填地皮的工程。在進行移築的過程中,在領事館裡找到此建築的上樑記牌「棟札」,裡面標明了建築的年代以及技師,棟札上面清楚寫著:「上棟明治三拾九年八月九日」,技師為英國政府工務局上海事務所技師長英國人 Willan Cowan。


舊秋田商會大樓

逛完了英國領事館,可以再前往附近的舊秋田商會大樓。


舊秋田商會大樓(作者自行攝影)

秋田商會設立於日俄戰爭末期的 1905 年,主要進行木材交易及海運業,業務範圍囊括臺灣、朝鮮半島、滿州等地方。舊秋田商會大樓為洋式的地上三樓、地下一樓建築,為日本最早期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商會大樓的入口在街角轉角處,具有洋風建築的特色,並具有塔屋。在屋頂則有一個日本庭園及日本家屋,為限定時間開放,開放時間通常公布在官網上面。商會的一樓目前改為遊客服務中心,為洋式風格,二三樓為和式書院造建築,其座敷及大廣間的設計非常的細緻。在二樓則放在 YAMAHA 公司 1906 年製造的得獎風琴,可以見得秋田商會當時富甲一方的盛況。


舊秋田商會大樓的風琴(作者自行攝影)

日清講和紀念館

在逛完英國領事館及舊秋田商會大樓以後,可以去「日清講和紀念館」。要去日清講和紀念館可以坐到赤間神宮前巴士站,旁邊是日本古來的神社赤間神宮。赤間神宮是為了祭祀在 1185 年源平壇浦合戰溺水的安德天皇所建,在 1957 年下關市設市七十週年時,昭憲皇太后下賜和歌,稱為「龍宮造」,因此一般又有海龍王宮之稱。


赤間神宮的水天門(Source: 설총, via Wikimedia Commons]

赤間神宮的旁邊就是日清講和紀念館,日清講和紀念館的旁邊,就是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談和的「春帆樓」,現在已經重建。如果沒有預算可以進去春帆樓享用河豚料理,也可以在唐戶市場吃物美價廉新鮮的河豚及海鮮。


日清講和紀念館(Source: そらみみ (Soramimi), via Wikimedia Commons

春帆樓的一側是山,另一側是海。伊藤博文選擇春帆樓做為甲午戰爭的談判地點,除了喜愛河豚料理以外,也具有壓迫李鴻章的用意,展現自古以來下關港口的吞吐建設之齊全。當年料亭的春帆樓已改建,旁邊另外建造一棟日清講和紀念,展示中日戰爭重要歷史文物,其仿舊的鋼筋混凝土入母屋造建築樣式,因此指定成為登錄文化財。


日清講和紀念館之規模不大,免費自由參觀。室內無空調,在炎熱的七月天,尤其遇上熱浪來襲,汗如雨下,也因此遊客不多。我參觀的時候,兩團臺灣遊客,隨便的繞看板,喃喃說著喪權辱國,無心瀏覽。


事實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十分錯綜複雜,至少在旅遊歷史遺跡的時候,應該試著去理解遺跡與過去之間的連結。


馬關條約的第一條是關於朝鮮的問題,日本要求清國承認朝鮮獨立地位,並廢止清國進貢、典禮等關係。第二條則是關於割讓領土,除了奉天省南部遼東半島以外,「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三、澎湖等」,可以看出條約中並不是寫當時已經設為一省的「臺灣省」,且澎湖當時並不是臺灣的一部分。


在整個記念館中央,最引人注目的展示是當時的談判桌。這一組座椅為濱離宮所下賜,再下賜到有志人士,最後捐獻給下關市。從整個配置可以看出,座椅為西式,在日式的座敷空間舉行這一場談判。座敷的左側為日方,右側為清方,符合日本以左為尊的禮儀,也在談判桌上顯現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形勢。


條約的談判桌樣貌(作者自行攝影)

簽訂條約期間,李鴻章住在春帆樓近臨的引接寺。談判進行到一半,李鴻章遭受刺殺,導至談判一度中斷。後來李鴻章走過的山腰小路,現在仍以「李鴻章道」命名,而現在李鴻章道的兩側大多是民宅。引接寺的山門是下關市指定有形文化財,天井有盤龍木雕,造型古樸。目前整個本殿與內部已經改建,整個敷地顯得小巧玲瓏。


引接寺的三門(Source: Twilight26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文章資訊
作者 吳昱瑩
刊登日期 2019-08-1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