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歷史課本沒說的唐景崧:他究竟是落跑總統,還是抗日名將?

2024-06-30

自 2016 年起,中國廣西衛視播出一系列名為《廣西故事》的文史專題節目。此節目由該電視台與廣西黨委宣傳部、廣電局等單位合作監製,透過每集短短 15 分鐘的時間,介紹廣西的文史風情,其中一集就以出身廣西桂林灌陽縣的名人──唐景崧為主角。

節目中稱唐景崧為「熱血翰林」,稱他身為一名文官,以翰林入仕,卻親身歷過清法戰爭、甲午戰爭與乙未割臺等重大戰役,最後因臺灣民主國失敗內渡,承擔一世罵名。換句話說,《廣西故事》為唐景崧說了個熱血文人投筆從戎,抵禦外敵十餘年,最後不敵時代巨輪傾軋,是個時不我予的故事。

嗯?聽起來熟悉嗎?一點也不。

對許多讀者而言,這期節目所說的故事可能令人滿頭問號。在臺灣人的印象裡,唐景崧的事蹟停留在身為末代臺灣巡撫,以及首任臺灣民主國總統,最後在日軍大舉登陸北臺灣後,暗自喬裝倉皇離臺,留下群龍無首的臺灣軍民。那麼,廣西衛視節目中大力稱頌的唐景崧形象,到底是從何而來呢?答案還要從他來臺前的豐功偉業中,尋找蛛絲馬跡。
 

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的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Source: 林高志/CC BY-SA 4.0

同胞三翰林

在臺灣留下「落跑」名聲的唐景崧,在家鄉中國廣西灌陽縣卻有著絕佳的名望。

在現今灌陽縣江口村,坐落著一座形式古樸,保存完整的大宅,即為唐景崧故居。現今宅院成為當地的觀光景點,以「同胞三翰林」的稱號聞名於世。

唐家在灌陽縣是個大家族,唐景崧的祖父是道光年間的貢生,父親則在咸豐年間考中舉人。最令人驚豔的,則是唐景崧三兄弟:老大景崧在同治四年(1865)考中進士,當時年僅 24 歲;老二景崇與老三景崶,也先後考中進士。

唐家三兄弟先後金榜題名,且都被選進翰林院任職,自此聲名大噪。「兄弟翰林」、「同胞三翰林」的名聲不脛而走,傳為地方佳話。

在京城任官期間,唐景崧以翰林院庶吉士起步,此後長期擔任吏部主事,從事文書相關工作。唐景崧擔任京官的日子一晃眼就是十七年,他勤勤懇懇、安守本分地認真工作,沒有留下太多事蹟,也並未獲得朝廷太大的關注。

不過,讓他一舉成名的契機即將到來,故事還要從距中國數千公里遠的越南開始說起。


戰雲密布的越南

在唐景崧數十年的仕途中,前往越南參與清法戰爭的經驗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巔峰,為他帶來許多讚譽。幸運的是,這位老兄至今留存不少文集,其中包括《請纓日記》一書,還自稱「請纓客」,想為後世的讀者好好述說自己在兵馬倥傯的越南,是如何造就豐功偉業。

在日記中,唐景崧自述對越南早已抱持關注:「余官京師,於海國情形粗有涉獵,環顧九州,慨然有縱橫海外之想」,此處的海國,指的便是越南。無奈在官場一直無法得志,凡歷「十五年吏部主事,潦倒文選司中」,意即幾乎要沉寂在文官任用銓敘的繁雜事務中。而 1880 年代,越南與法國之間劍拔弩張的情勢,正巧為唐景崧帶來仕途的轉捩點。

1802 年,阮福映平定安南全境,建立阮朝,初定國號「大越」,此後受清嘉慶帝封為「越南」國王,確立清國藩屬的地位。然而,阮朝之所以能一統越南,與許多「境外勢力」脫不了關係。

作為早已滅國的廣南國阮氏宗室,阮福映除了培養自己的舊有勢力外,也十分仰賴法國、英國、暹羅等外國的武力協助。其中在 1787 年,阮福映便與法國傳教士百多祿(葡語Pedro的音譯,法文原名Pierre Pigneau de Behaine)合作,簽訂《法越凡爾賽條約》,嘗試引入法國軍武、兵丁與技術協助。此後,儘管越南阮朝名義上仍為清國藩屬,卻始終活在法國殖民的陰影之下。
 
阮福映(1762-1820)1802年改元嘉隆,建立阮朝,又稱嘉隆帝(Source
十九世紀下半葉,東亞各國一一面臨被歐美列強以武力叩關的困境。如同中國的《南京條約》、日本的《神奈川條約》,越南也在 1862 年簽下第一紙不平等條約──《西貢條約》。除了割地賠款外,越南也被迫開放港口、內陸傳教與內河航行等權利。

《西貢條約》使法國進佔越南南部省分與崑崙島,但法國並不滿足。此後法國不時派兵北上,試圖進一步蠶食阮朝版圖。1873 年,法軍勢如破竹,卻在河內受到黑旗軍頓挫,中止攻勢。這裡提到的黑旗軍,相信對臺灣人而言也不陌生,正是由劉永福所率領的武裝勢力。

根據《清史稿》介紹,劉永福「幼無賴,率三百人出關,粵人何均昌據保勝,即取而代之。所部皆黑旗,號黑旗軍」。事實上,劉永福的黑旗軍起初為廣西地方武裝,曾響應太平天國起事。受迫於清朝的清剿,劉永福遁出廣西,成為越南北部山區的一方之霸[1]

1873 年,可能是劉永福生涯的一大轉捩點。受阮朝嗣德帝請託,劉永福出兵援救河內,成功打退法軍。即使越南仍然被迫與法國簽下第二次《西貢條約》,但此次戰績已幫助劉永福由黑翻紅,受阮朝加官晉爵,得以繼續在越南北部發展勢力,打響黑旗軍的響亮名號。
 
劉永福率黑旗軍在越南與法軍作戰(Source:Wikimedia

書生從戎:遠赴越南招撫劉永福

1882 年,已佔領西貢一帶的法國以貿易爭議為由,再度揮軍北上。

遠在北京的唐景崧,就在此刻登場了。自稱長年關心越南情勢的唐景崧,在該年撰寫洋洋灑灑兩千字說帖,陳述「綏藩固圉說」,他認為越南為中國西南之屏障,一旦法國取得越南,則雲南、廣西會十分危險;反之,「越南存,則滇粵亦固」。因此,唐景崧自告奮勇,指出越南北部有劉永福武裝集團,自願前往招撫,讓黑旗軍受清廷指揮,保護西南屏障。

經過一陣奔走,唐景崧在朝中取得一群大臣支持,獲准前往越南執行任務。在策動劉永福的策略方面,唐景崧頗有想法。他認為,即使越南在名義上為中國藩屬,仍然沒有公然派遣劉永福與法軍作戰的名分。因此,清廷必須運用劉永福在越南的官爵身分,暗自以雲南、廣西之力協助其作戰。事成之後,再允諾黑旗軍可以回籍中國。

此外,唐景崧也建議要讓劉永福打起大義旗幟,以驅逐外夷名義招募中國各地義勇;並舉出齊桓公與晉文公尊周室、攘夷狄的例子,認為即使黑旗軍遠在越南,登高一呼也必定會有「奮袂而起,仗劍而前」者,一切只缺「宜有人入永福而提挈之」,此時這位負責提點永福者,即是唐景崧本人了。

1883 年 4 月,由軍官李威利(Henri Rivière)率領的法軍已進佔河內,稱為「北圻」的越南北部岌岌可危。此時,唐景崧取得雲貴總督岑毓英、兩廣總督曾國荃的支援,由廣西南下越南。與越南官員打通關係後,唐親自拜訪劉永福,想說服其勇於抗擊法軍,並為劉永福提供了上、中、下三種策略。

唐景崧為劉永福分析道,即使黑旗軍據守越南西北部的保勝(近雲南邊境)十餘年,若有朝一日與中國、越南交惡,可說是進退無路;何況如今又受法軍步步進逼。因此,唐提出「上策」,建議劉永福接納中國「關外之亡命」,收編「越卒之精銳」,並請命清朝廷,尋求據守越南北圻。「事成則王,不成亦不失為捍衛華邊之豪傑」。 

聽聞唐景崧大膽的想法,或許是資訊量過大了,劉永福不禁瞠目結舌。唐景崧趕緊再提出「中策」與「下策」。

「中策」較為穩健,即劉永福身擁越南官銜,領兵進擊河內,戰勝則獨享盛名,戰敗亦是忠臣,「四海九州知有劉永福,誰肯不容?」。至於「下策」,則是劉永福自己最原初的想法,即為固守北部山區根據地,唐景崧則認為下策過於保守,且無法在政治大義上獲取越南或雲南省官員的信任與支持,最為不可取。

經過一番考慮,劉永福選擇接受唐景崧的招撫,以「中策」的方針為主,力保河內與東京灣。唐景崧還幫劉永福寫了一篇文情並茂的檄文,大力吹捧劉永福「中國廣西人也,當為中國捍蔽邊疆;越南三宣副提督也,當為越南削平敵寇」。至此,黑旗軍這支境外武裝勢力已經被納入清軍的大旗之下了。

果然,黑旗軍也不負重望。該年五月中,黑旗軍於河內城外的紙橋伏擊法軍。在激烈的城鎮戰中,劉軍擊殺法國李威利,打響黑旗軍名號。

紙橋之役後,清朝廷讓唐景崧募兵組成「景字營」,並陸續撥入雲南、廣西綠營軍隊助陣。根據《請纓日記》紀錄,這些軍隊除官府編制內的綠營、團練之外,亦有另外招撫而來的武裝勢力,包括雲南、廣西與廣東客家人等不同地域族群。自 1883 年 12 月至 1885 年 4 月,清法戰爭全面爆發,戰火波及越南北部、廣西邊境與臺灣,最後雙方以《中法新約》議和。


封疆大吏:在臺灣的生涯

清法戰爭後,請纓抗法的事蹟使唐景崧的聲勢如日中天。原先默默無名的吏部京官,於1887 年上任為福建臺灣道兼按察使銜。1891 年轉任臺灣布政使,1894 年則代邵友濂職務,升任為署理臺灣巡撫,再度攀向仕途高峰。然而,這次升官亦是唐景崧個人生涯的一大轉折。

自唐景崧上任巡撫,至渡海逃離臺灣僅僅大約十個月,關於期間發生的事,想必不少讀者都十分熟悉。當甲午戰爭於 1894 年 7 月開打後,清廷很快注意到臺灣防務。該月就指派廈門水師提督楊廷珍主掌臺灣軍務,臺灣布政使唐景崧與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共同幫辦,清法戰爭在越南北部的老戰友又在此時重新聚首。

唐景崧在 1894 年底積極募兵遣將,自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或在臺灣本地招募,隔年春天號稱已「號百四十營之多」。且自南洋、香港購買槍枝,前、後膛槍共儲備十餘萬支,也累積充足彈藥與軍餉,《台海思慟錄》作者形容:「在台將士皆曰,此次兵力雄厚,餉械充盈,較甲申法防之役,嚴整不啻倍蓰,頗恃以為無恐焉」足見臺灣軍容之壯盛!

然而,甲午戰爭卻也是讓唐景崧走下清法戰爭神壇的一役。曾擔任臺灣民主國軍械局委員的陳昌基,在著作中指出軍隊虛報問題嚴重:「大小各營不下三百,坐核計實,數不及百營」。著名的美國戰地記者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對於臺北城內的募兵實況更有傳神的描寫:
 

有許多招兵站設在市街熱鬧之處,只需是身體強壯的男子都可報名,錄取後就可以有一把槍。我數次親自見過這種應募登記的情形。……招兵官首先對民眾演講,宣傳當兵的好處,例如當兵是光榮的,工作輕易,餉銀優厚,制服漂亮,常常可得重賞等,時時雜以詼諧,使群眾哈哈大笑,很像在街頭賣藥的人。

根據時人的紀錄可以推知,唐景崧新募來的士兵紀律與能力都廣受質疑;相較之下,可能只有劉永福的黑旗軍,與中部豪族林朝棟的棟軍最具戰鬥力。然而,唐景崧另一項遭詬病的問題,是他的號令不周。讓劉永福、林朝棟分駐南部、中部後,唐景崧自己坐擁大量資源,卻無法有效指揮部屬作戰。

發生在 1895 年 5 月 22 日的「李文魁事件」,便是唐景崧主持防務的一大污點。當時唐景崧妹婿俞同甫正準備內渡,自巡撫衙門搬出數件行李時,卻遭游勇李文魁阻攔。在衝突中,李文魁與武官方良元對峙,李文魁率領兵勇同黨狂砍方良元十八刀致死,並包圍巡撫衙門。後來在廈門水師提督楊廷珍馳援下,方才解圍。事後,唐景崧並未向李文魁究責,反而指示李文魁帶領一營士兵緝凶,使時人認為北部軍紀已是搖搖欲墜。

即使唐景崧於 5 月 29 日成立臺灣民主國,就任為大總統,仍無法挽回頹勢。6 月 4 日,自澳底登陸的日軍已近逼臺北城,眼見難以控制底下兵丁的唐景崧決定出逃。據臺灣民主國官員陳昌基紀錄,唐景崧於滬尾港乘輪船出海前,還曾被李文魁發現,李文魁隨即砲轟該船。所幸任職於淡水海關的美籍稅務司馬士(H.B.Morse,退休後成為著名漢學家)及時相救,馬上與李文魁以三千銀元作為交換條件,換得唐景崧平安出港。


落跑總統的晚年

倉皇離臺的事蹟掩蓋當年請纓抗法的鋒芒,唐景崧黯然歸隱廣西桂林老家。

在桂林,唐景崧鮮少插手政治事務,將注意力轉移到文藝、教育方面。當康有為在廣西推廣維新理念,開創新媒體如《廣仁報》、新學堂如廣仁學堂時,獲得唐景崧大力支持。唐景崧這段時間在廣西成立的各式學堂,對於培養當地新式知識份子確實有顯著影響。此外,他在廣西也成立戲班、培育戲曲人才,被譽為「桂劇」的集大成者。
 
晚年的唐景崧致力於教育與文藝事業(Source:Wikimedia
2002 年,中共當局成立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該會出版《清史鏡鑒──部級領導幹部清史讀本》收錄〈“臺灣民主國”的性質及其影響〉一文肯定唐景崧、劉永福的抗日事蹟,認為兩人即使失敗,卻為臺灣的「反殖民鬥爭」與「反帝愛國運動」播下火種,或可說是中國目前對唐景崧的代表性評價。至今,唐景崧成為廣西當地備受推崇的在地人物之一,位於桂林的故居「五美堂」也成為觀光景點,供遊人過客前往憑弔。

然而,對臺灣讀者來說,無論是讓唐景崧聲名鵲起的抗法事蹟,又或是他晚年在家鄉深耕的文教事業,都比不過那段成立臺灣民主國卻又倉皇離去的歷史。所以唐景崧究竟是功臣還是敗將,或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1]上述史料提及,劉永福是取代了廣東人何均昌的勢力,可推測黑旗軍雖為漢人武裝團體,在越南如同「山大王」的地位卻並非首創,同時有數股勢力存在,也意味阮朝在戰亂時期並不能有效統治國土全境。
參考資料
  1. 「《廣西故事》第93集:熱血翰林——唐景崧」,廣西大學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網站,https://ddh.gxu.edu.cn/info/2042/2104.htm。2022年2月28日。
  2. Lamley, Harry J. “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A Significant Episod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7, no. 4 (1968): 739–62. https://doi.org/10.2307/2051577
  3. 唐博,〈“臺灣民主國”的性質及其影響〉,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中華文史網,http://www.qinghistory.cn/qsjj/qsjj_bjmz/363690.shtml。2022年3月1日檢索。
  4. 唐景崧著,李寅生、李光先校注,《請纓日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 許佩賢編,《攻台戰紀─日清戰史台灣篇》。臺北:遠流,1995。
  6.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1981。
  7. 黃秀政,2006.03,〈1895 清廷割台與臺灣命運的轉折〉,《台灣文獻》,第 57卷第 1 期,頁255-286。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謝家偉
刊登日期 2024-06-30

文章分類 故事
支持《故事》 喚醒人文知識的力量
支持專注「歷史」的新媒體,一起找回人文知識的價值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