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邁向全球化國際藝術中心之路:英國泰德美術館的誕生與發展(上)

漫遊藝術史 2018-09-14

對現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人到倫敦絕不會錯過位於泰晤士河南畔的「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這座由廢棄火力發電廠改建的美術館於 2000 年開館,透過人群熙攘往來的千禧橋,與對岸有數百年歷史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連成一條熱門的觀光路線。


泰德美術館在倫敦其實不只這間。沿著泰晤士河向西南行,越過國會大廈後不遠,便來到同樣位於河畔的「泰德不列顛」(Tate Britain)。這座有希臘神殿式門廊的建築落成於 1897 年,當時以「英國藝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British Art)為名,是第一間、也是二十世紀末之前倫敦唯一的「泰德」美術館。(圖 1)1988 年「泰德利物浦美術館」(Tate Liverpool)開幕,1993 年「泰德聖艾芙思」(Tate St Ives)落成,加上「泰德現代」,使得二十一世紀以來,英國境內共有四座泰德美術館。


(圖 1)Tate Britain 主要入口 ,作者拍攝,2018.7。

究竟「泰德」之名從何而來?為何在 1897 年設立專門展示英國藝術的國家級美術館?一百年後,「泰德」為何又決定在藝術收藏展示上跨出國界,積極成為展現全球現當代藝術的中心?


收藏家 Sir Henry Tate 與「英國藝術」美術館的誕生

由私人捐贈收藏或出資興建美術館的案例,在西方有悠久傳統。「泰德」美術館的設立,便是源於企業家泰德(Henry Tate, 1819-1899)的慷慨捐贈。泰德在利物浦以零售業起家、製造方糖致富,除了熱衷慈善事業,多次贊助醫院、設立免費圖書館以及捐款給大學與教堂等公共機構外,也喜愛藝術。不同於過往英國貴族鍾情歐陸藝術,泰德偏愛當時代的英國藝術,更是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藝術家的重要贊主。米雷(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的《奧菲利亞》(Ophelia, 1851-2)即在他的收藏之列。1889 年泰德決定將自己的 65 件繪畫收藏與 2 件雕塑捐贈給倫敦國家畫廊(The National Gallery),然而當時的國家畫廊在缺乏空間的情況下拒絕了泰德的捐贈。


1824 年成立的倫敦國家畫廊,最初也是由私人捐贈畫作。雖然名為「國家畫廊」,但其收藏以歐陸繪畫為主,英國畫作實為少數。十九世紀期間,不斷有輿論訴求建立一間專屬英國藝術的收藏展示機構,亦有收藏家將自身的英國繪畫收藏捐贈給國家;譬如 1847 年時,弗農(Robert Vernon, 1774-1849)將 166 件藏品贈與國家畫廊,希望能拓展英國畫派館藏。1857 年,希普尚克(John Sheepshanks, 1787-1863)亦捐贈 233 件十九世紀英國畫作予南肯辛頓博物館(South Kensington Museum,1899 年改名為 Victoria & Albert Museum),期望成立「英國藝術國家藝廊」,但在該博物館豐富多樣的收藏中反而隱沒難見。直至十九世紀末,英國繪畫仍分散在不同的公、私立藝廊或收藏家手中。


遭受國家畫廊拒絕的泰德並未終止捐贈計劃,反而決定親自出資建造一間英國藝術的專屬藝廊。經過幾番挑選,最後決定在泰晤士河畔米爾班(Millbank)舊監獄遺址上建造一間新的收藏與展示空間。1897 年 7 月 21 日,在皇室的見證下,英國第一間以本國藝術為主的國家級美術館終於正式落成,並於同年 8 月開放大眾參觀。由於新藝廊的成立是基於泰德的捐贈與出資興建,因此雖然「英國藝術國家藝廊」是正式名稱,但從創立之初便以「泰德藝廊」(Tate Gallery)聞名。


邁向獨立的「泰德藝廊」與收藏範圍的擴張

創建初期,「英國藝術國家藝廊」雖然有專屬建築空間,但在經營管理上並非自主,而需聽從國家畫廊的指示。「泰德藝廊」究竟要如何發展,事實上決定於其與國家畫廊、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等其他國家級博物館的關係。就美術館最根本的典藏內容而言,國家畫廊於 1897 年初的會議中決定,國家畫廊將保有老大師畫作,只有「現代英國繪畫」才可轉移到泰德藝廊,且會議中將「現代繪畫」界定為 1790 年之後出生的英國藝術家作品。先前弗農捐贈藏品中十九世紀英國畫作部分即依此轉移至泰特藝廊。但如此一來,透納(J.M.W. Turner, 1775-1851)與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 1776-1837)的畫作都仍保留在國家畫廊。也因此,雖名為「英國藝術國家藝廊」,泰德藝廊成立最初二十年的展品乃以十九世紀英國繪畫為主。


此外,泰德藝廊也未擁有購藏藝術品的自主預算,而是仰賴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管理的「錢特利遺贈基金」(Chantrey Bequest),到 1920 年代為止,這筆基金乃是泰德藝廊在購藏上最主要的經費來源。設置「錢特利遺贈基金」的英國雕刻家錢特利(Sir Francis Chantrey, 1781-1841),期望此筆基金能用來購買「在英國創作的藝術品」,進而建立一間英國藝術的國家級藝廊。泰德藝廊成立後,成為此筆基金所購買作品的典藏與展示機構,然而,作品添購的選擇權仍保留在皇家藝術學院。


泰德藝廊早期另一個購藏藝術的經費來源,是 1903 年設立的國家藝術收藏基金(National Art Collections Fund,現今名為 Art Fund),當時一些藝文界人士不滿英國政府對藝術補助不足,於是設立了此一會員制的獨立慈善機構,透過會員捐款與其他募款,來協助美術館購買藝術品。泰德藝廊於 1905 年購入的惠斯勒(J.A.M. Whistler, 1834-1903)畫作《夜曲:藍與金—老巴特西喬》(Nocturne: Blue and Gold – Old Battersea Bridge, c.1872-5)便是仰賴此基金。日後泰德藝廊的典藏發展過程中,此收藏基金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缺乏內部管理與購藏經費的自主性,嚴重限制了泰德藝廊的發展,也引發不少社會批評。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泰德積極爭取成為獨立機構。


首先,1915 年由英國外交大臣柯曾(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859-1925)為首的委員會提出的柯曾報告(Curzon Report),對泰德藝廊的定位有重要影響。報告中調查了國家所屬藏品、政府財務政策、以及藝術交易狀況,並針對國家畫廊、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以及泰德藝廊的典藏政策提出了建議,指出泰德藝廊應有蒐藏「歷代重要英國藝術」(historic British art)與「外國現代繪畫」(modern foreign painting)的責任,而國家畫廊則保持歐陸老大師繪畫的典藏主軸。依此報告,泰德藝廊終於得以在 1917 年設立獨立運作的董事會,掌理藝廊的經營、行政與人事,不過財務與典藏方面,仍隸屬國家畫廊。


此外,泰德藝廊的典藏範圍,已確立擴大到早期英國藝術以及外國現代繪畫。1919 年,國家畫廊陸續將兩百多件早期英國繪畫轉移至泰德藝廊,其中包括了賀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的數幅畫作,這使得泰德藝廊對英國藝術的展示,首度跨越十九世紀,改而起始自這位十八世紀的畫家。此一狀況持續了三十年之久。至於外國現代繪畫典藏的設定,使得藝廊名稱在 1920 年刪除掉「英國藝術」字眼,而更名為「國家畫廊,米爾班」(National Gallery, Millbank)。到了 1932 年,更改以「泰德藝廊」為館方正式名稱。


真正使泰德藝廊成為一間完全獨立機構的,是 1954 年的「國家畫廊與泰特藝廊法案」(National Gallery and Tate Gallery Act)。法案於 1955 年 2 月落實後,泰德藝廊終於正式脫離國家畫廊,取得在典藏與財務上的獨立運作,只不過雙方仍在董事會成員以及典藏上保持關聯。尤其特別的是,泰德藝廊雖為歷代英國藝術藏品中心,國家畫廊卻有權力保留最好的英國畫作。


譬如,國家畫廊雖將賀加斯多幅作品轉移到泰德藝廊(圖 2),卻保留了著名的《流行婚姻》(Marriage à-la-mode, 1743-5)系列。同樣的,歷經了一個多世紀才終於有專門藝廊展示的「透納遺贈」(The Turner Bequest)[1],雖然在二十世紀期間陸續轉移到泰德藝廊,國家畫廊卻也保留了七件作品,以展示透納一生創作的重要面向。透納晚期傑作《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 1839)以及《雨、蒸汽、速度—西北鐵路》(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 1844),便留在國家畫廊中展示。


(圖 2)William Hogarth 畫作,Tate Britain 1730 展廳,作者拍攝,2018.7。

回顧泰德藝廊創建之初,泰德本人收藏捐贈的作品主為十九世紀英國繪畫,尤其是前拉斐爾派畫作。二十世紀前期最初幾位館長也承襲泰德本人的品味,偏好購買前拉斐爾派作品。不過,隨著國家畫廊轉移而來的英國早期繪畫增多,加上 1955 年泰德藝廊獨立後陸續添購了其他早期英國畫作,使得泰德藝廊作為「歷代重要英國藝術」專門美術館的內容日益豐厚;自 1950 年代起,泰德藝廊入門後第一間展廳陳列的不再是賀加斯之作,而是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初期的繪畫。


泰德藝廊成立之初雖然以典藏「英國藝術」為宗旨,然而自 1917 年起,泰德藝廊已開始肩負典藏外國現代繪畫的責任,只不過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館方並未有積極的作為。依照 1958 年《泰德藝廊簡史》所示藝廊展間平面圖,總共 35 個展間中只有 21 至 25 等 5 個展間陳列外國繪畫,其中兩間展示印象派,一間展示後印象派,另兩間分別展示「十九、二十世紀外國繪畫」以及「當代外國繪畫」。[2]要到二十世紀後期,泰德藝廊才開始較積極發展外國現當代藝術典藏,並於 1990 年代籌劃成立新館。2000 年,「泰德現代」正式開館,在米爾班原址的泰德藝廊於是更名為「泰德不列顛」,重新成為專門展示英國藝術的美術館。




[1] 透納臨終遺願將其近三百幅油畫與超過三萬件素描與水彩捐贈給英國政府,並希望能有一間專門展示的藝廊,不過這些作品長期以來被存放在國家畫廊與大英博物館庫房中。1910 年,國家畫廊決定將部分透納遺贈轉移至泰德藝廊,泰德藝廊則在藝術古董商杜旻(Sir Joseph Duveen, 1869-1939)的資助下,增建「杜旻透納廊廳」(Duveen Turner Wing)專門展示這些作品。1974 年透納誕生兩百年特展舉辦期間,引發了「透納遺贈」館藏地的社會議論。所幸最終由克羅兒基金會(Clore Foundation)出資,在泰德藝廊擴建「克羅兒畫廊」(Clore Gallery),於 1987 年落成啓用,成為今日「透納遺贈」的主要館藏地。


[2] http://t.cn/RsHgDCn

 

本文轉載自【漫遊藝術史】,原文為:〈邁向全球化國際藝術中心之路:泰德美術館收藏展示簡史(上篇)〉。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8-09-1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