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室町時代,有位將軍既開啟了戰國時代的亂世序幕,亦打開了日本中世紀文化的大門,這位將軍就是「足利義政」。
足利義政是室町幕府第八任將軍,曾經大興土木,建造東山山莊等建築群,並遷移山莊內居住,為東山文化的締造者。
可惜,晚年執政時發生了應仁之亂(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戰國時代的起始事件),戰亂燒毀了無數東山文化的建築,只有銀閣寺的銀閣和東求堂被保存下來。而足利義政死後,銀閣和周邊建築被改造成今天的銀閣寺和寺內各個景點。
原名「慈照寺」的銀閣寺,位於今天京都市的東北方。它與金閣寺不一樣,被稱為「銀閣」的觀音殿沒有閃閃銀光,但寺內與銀色有關的銀沙灘及望月台,倒亦符合了「銀」的情調,寺內的景點不但突顯東山文化特色,更令人有清幽舒服的感覺。
它與金閣寺一樣,只有巴士才是比較方便到達寺廟門口的交通工具。如果從京都車站作起點的話,遊客可乘坐 100 號巴士,在銀閣寺前站下車。往山上走 10 分鐘即可到達寺廟門口。
銀閣寺垣
在寺廟門口為起始,沿路轉右為一條直路—銀閣寺垣。
銀閣寺垣是一處兩旁底層建有石垣、中層為竹垣、竹垣上種有排列整齊小樹的道路,感覺就好像森林中開闢了一條要道似的。走到盡處,就是售票處了。銀閣寺的門票是一張寫上守護字句的符,貼切佛門寺廟的風格,頗為特別。
銀沙灘及望月台
從售票處入寺內,就是銀沙灘及望月台。一大片的銀沙灘好像梯田狀分了數層,銀沙能把日光後射於眼前,閃爍爍的景象很迷人。在銀沙灘上那半層樓高的圓梯形銀色坐台—望月台,外表一片銀色與下面的銀沙的景象互相襯托着,迷倒了入寺參拜的人。
據說,銀沙灘象徵着中國的西湖,特意採用能反射光線的白沙,把太陽和月亮的光芒折射到對面的本堂內呢!
在銀沙灘及望月台對面,就是剛才所提到的「方丈本堂」。方丈本堂是典型的木造建築,門前有一個香爐供善信上香參拜。據說方丈本堂在江戶時代建成,現時安放了釋迦牟尼佛佛像、一些江戶時代的畫家作品,以及足利義政與其妻子日野富子的牌位。
方丈本堂的鄰旁就是東求堂,是銀閣寺內的佛堂和茶室,建築格局有點像一間書齋和茶室的混合體。據稱,東求堂的命名有「東方的人祈求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意思(東方の人、念じて西方に生ずるを求む)」。此外,它是首個採用「書院造」的建築,因而擁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在東求堂內,除了有供奉阿彌陀佛佛像外,亦安置了已剃髪的足利義政木像。
茶之井與洗月泉
在東求堂再往前走,有一條分支路,一條是上山從高處的小道俯視寺中園景,另一條則是穿過寺中的錦鏡池,近距離欣賞寺中景色。位於寺內靠山的支路有茶之井和洗月泉兩個景點。據說,茶之井是當年足利義政入住東山山莊時取水之處,並把井水泡成茶飲用。
由於茶之井的水質優良,現時銀閣寺有茶會活動時,都會取茶之井的水作泡茶之用。至於鄰近的洗月泉,其取名源於夜晚泉水映照月色時,就好像為月亮清洗似的。此外,在上山小道的沿途,遊客能飽覽整個園景,包括坐禪石、大內石和浮石等,更能遠遠眺望銀閣的外觀。
銀閣──觀音殿
走過上述的景點後,最後來到銀閣寺的主角──銀閣。
銀閣正名是「觀音殿」,兩層高,外表沒有半點銀箔。曾經有說法指,原本銀閣外表的建築意念是希望貼上「銀箔」,但因為幕府財力問題而沒有成事。
銀閣底層名為「心空殿」,建築特色為書院造;頂層名為「潮音閣」,內裏放有觀世音菩薩像,這亦是它名為觀音殿的原因。另外,殿頂有一隻朝向東方的鳳凰配飾,與金閣寺朝向西方的鳳凰互相呼應。
銀閣是銀閣寺旅程的終點,沿路可返回初進寺的銀閣寺垣,從入口處離開。作為東山文化的代表,銀閣寺自室町時代起,先後經歷過戰國時代、江戶時代,以至近現代的洗禮後,其歷史地位越見穩重。
1994 年,因為是「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銀閣寺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