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流轉紫禁城】乾隆最愛的寶物「銅鍍金寫字人鐘」,寫下了西洋匠人在紫禁城的身影

2020-10-02

清代宮廷所藏西洋寫字人鐘的歷史溯源

由十八世紀的自動機械人偶風尚(Auto ma ton),以及科學史、世界史的時空脈絡來觀察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銅鍍金寫字人鐘」。該項藏品根據院方首頁介紹,一般認為是十八世紀英國威廉森公司(Williamson)的產品,但隨著近年來的研究,以及相關古鐘錶與自動機械人偶的歷史溯源,我們漸漸的可以從中發掘考訂出這一項國寶背後所藏的祕密故事。

 

除此之外,央視節目《故宮》第九集「西洋宮廷風」的節目中,即收錄有一段北京故宮典藏的重要清代宮廷文物──「銅鍍金寫字人鐘」正在握筆寫字的珍貴畫面。


銅鍍金寫字人鐘。(Source: 故宫博物院网站

影片畫面之中,西洋紳士造型的寫字機械人偶,手握著毛筆,並在白紙上一筆一劃,非常工整的寫出「八方向化,九土來王」八個中文字,字跡非常清晰,筆捺輕重甚有節奏。並且,寫字人鐘在機械作動之時,自動機械人偶的頭部還能隨之左右進行擺動。


另外,寫字人鐘書寫的這八個中文字也間接印證了民國時期著名鴛鴦蝴蝶派作家許嘯天(1886-1946)在《清宮十三朝演義》中提及的傳聞故事,純屬虛構想像。而這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經由機械設定後所書寫出來的祝賀文字,顯然經過高人的指點,表現出了不遠千里,特來朝賀的祝福美意。

 

寫字人鐘內的機械人偶以毛筆寫下了「八方向化,九土來王」。(Source: 故宫博物院网站

清朝宮廷中這一類藏品,傳統上多半歸類為西洋自鳴鐘一類,既是宮中的陳設,或者被歸類為清代皇室的玩賞之一。實際上,自鳴鐘錶一物對於清朝皇帝甚有影響,例如乾隆皇帝即是鐘錶的愛好者,對於宮廷鐘錶的造辦樣式多有指示,相關的旨意可見於《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的各類記載中。


除此之外,「自鳴鐘」一詞亦有滿語對譯,滿語寫作:「erileme guwendere jungken」。根據《漢滿大辭典》、《滿和辭典》、《滿洲語文語辭典》的相關辭條解釋可知,「erileme」意指「按時」,「guwendere」則是意指「鐘鑼響聲」,「jungken」即是樂器「鐘」的滿語對譯。然而,「銅鍍金寫字人鐘」雖然具有按時自鳴鐘響的計時功能,但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一件特殊藏品,不僅可以從科學工藝技術,以及骨董鐘錶修復等方面分析討論,實際上還隱藏有更深遠的歷史祕密,可以由多重的面向來加以說明其中的有趣故事。


虛構與真實:作家許嘯天筆下的「寫字人鐘」故事

若由清代宮廷相關文獻掌故上來說,民國初年的章回體小說《清宮十三朝演義》中,就曾經圍繞著「寫字人鐘」,談論過清朝民間匠人為求官員重金賞賜而費盡心力製作寫字人鐘的故事。該書的第五十二回〈老頭子紀昀妙解,女孩兒福公祝壽〉中提到,一位兩廣總督福文襄(即福康安,1754-1796,諡號文襄)身邊的親隨巧匠為了得到總督大人的豐厚重賞,於是用盡了全部的心思,方才打造了這一座寫字人鐘。


寫字人鐘裡的碧眼紅髯西洋人偶不但能夠書寫「萬壽無疆」四個漢文大字,甚至還能夠書寫出「萬壽無疆」的滿文字體。兩廣總督在得到了「寫字人鐘」後,便試圖利用乾隆皇帝萬壽的機會,進獻到宮中孝敬乾隆帝,以此祝賀太上皇壽辰,希望能夠得到太上皇的歡心,仕途能夠更上層樓。


但是權臣和珅(1750-1799)與寧壽宮總管太監上下其手,又讓兩廣總督費去不少銀兩來打通關節。寧壽宮總管太監甚至還說必定要得到一些銀兩好處,不然寫字人鐘在書寫「萬壽無疆」的過程,若是中間出了差錯,正好寫到了「萬壽無」的時候停筆,悲慘的後果將由兩廣總督自行承擔。雖然故事的最後這一份禮物進獻成功,但是親隨巧匠卻是心力交瘁,聰明用盡,痴痴呆呆,智力退化成了小孩一般,雖有財富,但是也無福消受。


作家許嘯天筆下為了進獻寫字人鐘而焦頭爛額的兩廣總督福文襄(即福康安,1754-1796)。(Source: Wikimedia

其實,這可以說是一個全然架空虛擬的章回小說情節,但也反映出了一小部分的事實,寫字人鐘的確是一件精巧無比的禮物。透過《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的紀錄,我們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對於這一件「寫字人鐘」的萬分喜愛,甚至將這件來自英國皇家的禮物擺置在寧壽宮樂壽堂中,作為晚年日常生活居所中的一件重要鐘錶陳設。


據檔案文獻記載,乾隆 54 年五月十八日,乾隆皇帝特有旨意,由太監鄂魯里傳旨要求內務府造辦處如意館的西洋鐘錶匠德天賜、巴茂止等人依樣仿造一只西洋寫字人鐘,並且在細節方面更求精進,設計出更為精巧的功能。旨意中表示,乾隆皇帝期許內廷如意館匠人們製造的「寫字人陳設鐘」能在技藝更上一層樓,能夠書寫「漢滿蒙藏」四樣字體。此外,透過清代檔案文獻的記載,我們還能看到在「如意館」中從事鐘錶相關業務的西洋匠人們的工作身影。

 
〔清〕英國嵌寶石鐘錶盒(Source: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總體來說,清代宮廷中的西洋匠人並不少見,並且在檔案文獻中留下了不少紀錄。除了製造與修繕鐘錶之外,他們也在宮廷中協助燒造器物,提供專業技術。清代宮廷檔案中對此也有詳細記載,例如內務府造辦處曾經敬奉旨意,向西洋匠人學習工藝技術。


再如乾隆 46 年正月前後,內務府造辦處奉上諭,有關燒造活計製作顏色不能如西洋人所做一般,乾隆皇帝在旨意中特別要求問明如何燒造,並且命令造處辦向西洋人學習。另外,還有關於西洋進貢藥物的使用說明與藥物識別的相關問題方面,也都有若干記載,例如乾隆 14 年,旨意命西洋人識別「銅蓋水晶保心石」盒中所裝「保心石」一物,西洋人回答「保心石」原治弱症,但已經是陳年之物,不能再使用的詳細情況。以及乾隆 50 年五月,特頒旨意,諭命西洋人索德超識認丁香油、檀香油等物,並由其寫明「治方說語摺片」,以便恭呈乾隆皇帝御覽。

 

另外,清朝宮廷檔案文獻還有提及傳旨由西洋人認看物品的記載,有的時候是丸藥,有的時候甚至是協助認看鑄造銅器所使用的特殊礦石。像是乾隆 25 年十二月,太監胡世傑交來銅盒一件,內盛丸藥,傳旨交由西洋人認看。


乾隆 36 年十一月初一日,太監胡世傑傳旨將礦石交由西洋人認看,識別是否合適用於鑄造銅鈴。該件檔案詳細記述了西洋人如何解釋銅鈴的製作方法,說明此類礦石原產在西洋各國,主要生於金銀銅鉛各項礦物之內,惟銀礦鉛礦內生產更多。鑄鐘材料中,若是用紅銅一百斤,錫二十斤,或二十五斤,另外在其中加入二斤此類特殊礦石,一同鎔化做成鐘,聲音則更為清亮。凡此種種,雖然瑣細,卻都是清代宮廷西洋匠人們在日常辦差工作中的生活縮影。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流轉的紫禁城:世界史視野下的明清宮廷文化》
本書從珍貴的域外文獻,爬梳出外國使節留下的豐富紀錄,嘗試由世界史的觀點,在各種流動與轉變的文化元素中,重新探索明清宮廷生活與歷史事件。
從皇家御宴上的雅緻菜色到京城百姓的日常點心;從來自歐洲的自動人偶到西域進獻的獅子;從高僧法骨串成的御用念珠到皇后親手縫製的刺繡荷包,王一樵以生動淺顯的筆觸,描寫古代旅人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們對明清兩朝的深刻觀察。域外之人,往往提供了一扇窗口,讓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雙眼,找尋到這些發生在紫禁城中,令人神往不已的有趣故事。
文章資訊
作者 王一樵
刊登日期 2020-10-02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