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寂靜無聞的死亡
永祿八年(1565)五月十九日(和曆),在京都二條的將軍御所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震動朝野的血腥事件。當時權傾近畿諸國的三好家當家三好義繼(當時名為「義重」)和重臣之一的松永久通等率重兵包圍並突擊將軍足利義輝(1536-1565)的御所,義輝與其母、側妻、么弟與隨從的三十多名直屬家臣,全數被殺,史稱「永祿政變」或者「永祿八年政變」。
這場流血政變事件的意義重大,是室町幕府史上第二次奪去將軍性命的事件(註:第一次為「嘉吉之變」中,被赤松家暗殺的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政變的發生沒有立即葬送已然十分脆弱的幕府,但將軍被殺害的消息傳開後,間接刺激了尾張國的新興勢力織田信長。三年後的永祿十一年,信長保護義輝的另一個弟弟.足利義昭上京,並趕走三好家擁立的十四代將軍足利義榮,使義昭成為第十五代將軍。這也間接促使後來織田政權的登場,開啟統一天下,結束百年戰國亂世的開端,可見永祿政變的影響何其深遠。
談到這場將軍被殺害的重大事件,相信對不少戰國迷並不陌生,因為大家透過遊戲已對此事件略知一二,特別是遊戲裡被稱為「劍豪將軍」的足利義輝以一己之力,力戰敵人到最後一刻,最終力盡而亡的經過,早已膾炙人口。
為什麼足利義輝會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被臣下三好家圍攻而亡?而且更為詭異的是,與我們想像不同,義輝等人被殺後,不少沒有被捲入政變的幕府大臣在政變發生後翌日,便主動聯絡算三好義繼和松永久通示好,部分更轉為奉仕新將軍足利義榮(義輝堂兄弟)。此外,同樣未有捲入受牽連的朝廷也沒有為義輝之死作出大的反應,反而跟上述的幕臣一隸,早早的跟三好、松永等人合作。
足利義輝明明是讓上杉謙信和織田信長等人仰慕的一代將軍,為何他死於非命卻在京中引不起巨大反響?反而恰似是普通人家被人毆殺一樣,寂靜無聞呢?為了探討這些疑問,則有必要放下所謂「劍豪」將軍的傳說,重新探討一下足利義輝何以得此下場,然後重塑政變的原像。.
二、毫無節操還是靈活務實?
天文十五年(1546)底,在近江名門兼幕府的最大支持者六角定賴扶助下,足利義輝繼承了將軍之位,初名「義藤」(本文統稱為「義輝」)。當時的幕府將軍處於流亡在京外的歲月,父親足利義晴將大位提早交給兒子義輝,被認為是因為自己已束手無策,放棄責任。
因此,時年十歲的少年義輝可說是臨危受命,被迫接過這個爛攤子。當然,方才十歲的少年將軍也無可奈何,不過是被命運擺布的人罷了。而改變他命運的事件不久後便到來。翌年七月的舍利寺之戰裡,新興勢力三好長慶(原名為「範長」)聯合主君細川晴元打敗了故主.細川氏綱,再在同年與現主君細川晴元對立,引發新一輪的混戰。這場混戰引起一旁窺伺的前將軍義晴和義輝的注意。天文十九年(1550)初,義晴聯合細川晴元與三好長慶對決,但以失敗告終,父親義晴也在戰事期間病死,義輝自此單獨承擔起中興幕府之責。
然而,三好與細川戰局僵持並沒有讓義輝漁人得利,雖然戰情反覆,期間更有如將軍家的管家伊勢家為首的幕府重臣決定捨義輝而去,投靠三好長慶。結果,三好長慶逐漸贏得了優勢,其最大的原因是,幕府最大支柱六角定賴在天文二十一年(1552)病死後,其子六角義賢決定斡旋三好、細川和義輝三方和解。結果,在六角家「背叛」下,義輝被迫接受了和解的提議,在三好家恭迎下來到京都,「完成」了亡父義晴的一半心願。
但這顯然不是義輝想要的結果。義輝回到京都後,按照約定提升長慶在幕府的地位,位列「奉公眾」即將軍的直屬臣子,這是為身份高貴的名門諸侯才有的待遇,這個安排乃是義輝對和解的誠意。不過,終究是同床異夢的合作,兩者之間各懷鬼胎,明爭暗鬥的日子也就此開始。
面對如日中天,手握畿內、睨視近國的三好長慶,義輝雖身為將軍,但年少又無權無勢,看似毫無勝算。但隨著義輝長大,他迎娶了關白近衛稙家之女為妻,拉回與朝廷和五攝家的關係。同時,伴隨著他成長的少壯派幕臣上野信孝等人,也在一旁鼓吹義輝找機會除去三好長慶,還提議與同樣跟三好長慶不和的細川晴元聯手,共討長慶,必要時用非常手段也在所不惜。
為此,已倒向三好長慶的幕臣們如伊勢貞孝、松田盛秀等人,為保得來不易的和平,也為了保住幕府,他們與三好長慶一起阻止義輝近臣們的輕忽之舉。雖然如此,但義輝與長慶之間的對立已經是公開的祕密,只是義輝陣營沒有足夠力量,而長慶則想利用義輝掩護自己的權柄,以免敵對勢力藉機發難,也要給撮合和解的六角家面子。
這種不牢固的關係雖然在各自的利害考慮下,表面上勉強得以維持,但是事實上卻是壯年的長慶與年青的義輝展開下一場暗鬥的序曲。
義輝成長後,策略上一方面改為隱忍,暫不與長慶為敵,更主動與三好家搞好關係;另一方面則利用這種和平局面,還有新關白近衛前久(稙家之子,義輝妻兄)和其弟聖護院道澄,先後向地方的豪強大名招手,藉將軍之名介入各地的紛爭,繼以增強自身的威望、重建幕府的名聲,期待一旦自己有需要時,諸大名起兵報效,為自己效勞。當然,這也是為了賺取任命費,救助已瀕臨破產的幕府財政。
有名的東國上杉.武田之爭、織田.齋藤(一色)之戰,西國的大友.毛利之鬥都都有義輝的影子。不僅如此,義輝為了達成目的,更打破一直以來重視大名門第高低,授予相應的幕職、賜名的慣例,反而很慷慨的向諸大名授予榮譽,這個始於其父義晴的改變到了義輝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例如,前面提到的上杉謙信支援被北條氏康苦苦追迫的上杉憲政時,義輝破格地批准謙信接任山內上杉家的當家之位,襲關東管領之職。在這之前,義輝又承認甲斐的武田信玄成為信濃守護,取代被他趕走的名門兼原守護小笠原長時。除此之外,義輝在西國也作出類似提拔謙信的做法,將原本只許足利家庶家、一門出任的九州探題,頒授給從來沒有這經歷的大友義鎮(宗麟),遠在東北的伊達家也獲得義輝破格任命為奧州探題。
這裡要留意的是,比起九州的九州探題涉川家早已名存實亡,本來影響力最強的防長大內家也因為毛利元就的崛起而衰敗。因此,起用大友家尚算有理。但伊達家的情況卻不一樣,因為當時原本的奧州探題大崎家仍然健在,且在義輝之父.義晴時代為止都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至於被伊達家取代。然而,義輝看中了伊達家也在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決定「貪新忘舊」。不過,要注意的是,義輝將奧州探題一職給了伊達家,但又沒有褫奪大崎家的名分。
也就是說,義輝是名正言順的兩面討好,一方面討好伊達家來獲得貢獻金,同時也不失去大崎家的效忠。然而,義輝最狡猾的地方是,他只把名分給了伊達家,但相應的,也是最重要的──向其他陸奧、出羽諸侯宣布其事卻沒有一併進行,也沒有批准伊達家享用奧州探題的待遇和禮節。究竟是貢獻金不足,未達「充值升級」門檻,還是義輝有意留一手,礙於史料所限,無法作出判斷。然而,算是吃了虧的伊達家最終也沒敢在奧羽宣言自己成了新的奧州探題,就算到後來伊達政宗以實力壓制大崎家之時,他們也不敢自稱成了新探題(不過對正殺過來的豐臣秀吉,政宗卻利用秀吉不知實情,多次強調義輝賜職給伊達家)。
除此之外,義輝還優待了當時在東中國地區氣勢凌厲的尼子晴久和新冒起的毛利元就。義輝賞給晴久合共十國守護職。按照地理來說,投資當時銳意東出的晴久,的確是比起大友宗麟、毛利元就和上杉謙信來得合理,畢竟宗麟、元就和謙信在當時距離京都遠,根本無法上京勤王。不過,優待晴久卻影響到在義輝身旁的三好長慶。因為三好家的地盤在近畿、播磨、丹波、丹後一帶,晴久東進正好與三好家產生矛盾,也就是說,義輝有意無意的與長慶形成了對立局面。
不僅如此,當原本的希望尼子晴久於永祿四年(1561)死去後,義輝為了促使元就和宗麟和解,並取代晴久,作為支援幕府的新希望,也為了繼續在西國「刷存在感」,積極的推動大友家與毛利家停戰(當時兩家為了爭奪九州北部的權益,戰意正濃)。
這個舉動又再次刺激到三好家。因為尼子晴久死去後,毛利元就取代其位置,也走上東進路線,且將勢力伸展至瀨戶內海中部,迫近盤踞內海東部的三好氏老家阿波、讚岐,三好長慶除了在山陽道防範毛利家外,又期待大友宗麟在九州戰場牽制毛利家。由此可見,義輝的算盤不論是有意還是無心,都再次損害三好家的利益。
義輝這種「慷慨」的行為,其實非常合理,因為原本的幕府政治秩序早已名存實亡,斯波、畠山和細川這三管領,與四職的赤松、山名、一色和京極四家也早已衰落,守殘抱缺無助於重建幕府威信,反而積極扶持和利用新興勢力,順應新形勢為幕府尋找出路,是十分有必要的。
然而,人心的思變永遠比時局變化來得慢且消極,義輝的做法雖然合情合理,但在他身邊的幕府和朝廷而言,這跟丟棄將軍威信和節操沒有分別。而且,如上述所見,義輝的多線投資雖是合理,但「報酬率」低且「遠水難救近火」,要一群自顧不暇的大名為了官職,而積極擁護幕府對抗三好家,這並不現實。何況,在上杉、武田和北條的關東戰場,以及尼子、大友和毛利的西國戰場裡,義輝左右逢源,毫無堅定立場的一律干預,只希望諸侯們放棄戰鬥,為自己效勞。這種想法導致諸侯選擇無視義輝,可以說義輝的做法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自己得不償失,還加劇了與三好家的矛盾和猜忌。
這段期間除了遠方的暗戰,義輝與長慶此時於京畿互試虛實的情況也進入新階段。永祿元年(1559),義輝再次聯同細川晴元與長慶交戰,但沒有結果,兩人再次和解。接著到了永祿五年(1562),想擺脫三好家的畠山高政與六角義賢聯手,並趁機在久米田之戰中擊殺了三好長慶的二弟.三好之虎(實休),更一度佔領京都,但這次義輝卻沒有見機倒向反三好的陣營,反而選擇與長慶共同進退。義輝是因為不看好六角、細川和畠山聯軍能成氣候,還是因為恨六角家當年背信棄義,迫使自己與三好長慶和解呢?現在我們不得而知。
但義輝與長慶的關係在當時(1560 年代初)的確有一段短時間的美好時光,義輝也繼續利用高官厚職來拉攏三好家,極力提高三好長慶和三好重臣的地位。與其說是放棄推倒三好家的初心,不如說是為了打消三好長慶等人的疑心,避免對方向自己動手。
不久後,義輝似乎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除了上面提到六角、細川和畠山聯軍擊殺三好實休,一度將三好家趕出京都外,前一年的永祿四年(1561),另一個最有力的助手.十河一存也英年早逝,而三好長慶的健康狀況也在那時候已急轉直下。三年後的永祿七年(1564),長慶最後一個存世的弟弟安宅冬康也突然死去,被指是遭到兄長三好長慶殺害。
總之,三好政權的勢力就像三好長慶的健康精神狀況一樣走下坡,對於當時才不到三十歲的義輝而言,大好前景正等著他,一直憋在心裡的委屈和大志也似乎有了發洩、一振的機會。更令人鼓舞的是,就在安宅冬康離奇死去後不久,三好長慶也在同年夏天開始失去消息,沒有人知道他是生是死,病死的流言轉遍京都內外。
大好機會看來正要來得突然,但是當時的義輝恐怕不曾想到,長慶死去的流言傳出之時,也正正是他生命進入倒數的開始。因為義輝在長慶死去後不足一年,便成為下一個被投進鬼門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