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研究中國歷史,我就對《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越欽佩不已。他既有扎實的史料蒐集整理之功,又有文筆流暢創意獨到之能,在他筆下的歷史既嚴謹又活靈活現,至今,我仍以司馬遷為努力的目標。
若要評選《史記》中最棒的文章,項羽破釜沉舟〈鉅鹿之戰〉以及〈鴻門宴〉絕對是我的前兩名。
小時候,我曾找朋友一起演過這兩個歷史場景,長大後再看這兩篇文章,〈鉅鹿之戰〉依舊讓我熱血澎湃地腎上腺素爆發,它像一部優質的爆米花電影,最初被強烈震撼,但感染力逐次減弱;相比之下,〈鴻門宴〉像是劇情片,每一次重看,卻發現其中隱含的深意。
鴻門宴
當初各路反秦勢力擁戴楚懷王為共主,懷王下令:「先入秦都咸陽者,為關中王。」
在這種局勢下,劉邦率先攻入關中滅秦,其後派人把守關卡,防止其他勢力入關搶功勞。沒想到,在鉅鹿之戰中殲滅秦軍主力的項羽,好不容易趕到關中,卻被劉邦的軍隊攔阻入關。項羽整個人情緒暴走,先以優勢兵力破關直入,甚至聽聞劉邦手下將領曹無傷向他通報:劉邦想自立為秦王,項羽立刻放話要徹底消滅劉邦及所屬部隊!
本想逃跑的劉邦,在謀臣張良的建議下,決定主動前往項羽的軍營示弱求和,由於項羽當時駐紮在鴻門,因此後世稱這場會談為「鴻門宴」。鴻門宴上,劉邦主動跟項羽表示:
項羽回答:「是你底下的曹無傷派人跟我說你想自立為王,否則我也不會想找你算帳,現在誤會釐清,來!咱們喝酒去!」(恭喜項羽解鎖賣隊友成就,後來劉邦離開鴻門宴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曹無傷給剁了。)
宴席上,項羽的謀士─范增,三次舉起自己的玉玦,玉玦是指有缺口的玉環,在古代代表訣別之意,也就是暗示項羽快把劉邦給殺了。當范增看到項羽不理他時,又傳召項羽堂弟─項莊,吩咐他在席上舞劍,乘機刺殺劉邦,結果先是有劉邦的暗樁─項伯拔劍起舞,趁機擋住項莊,後來又有劉邦手下第一猛將─樊噲前來救場,這才讓劉邦最終得以用「尿遁」逃離險境。
范增對於這個結果非常的火大,當張良呈上玉器說是劉邦要送禮給范增時,范增立刻拔劍砍爆玉斗,並怒喝:「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白話翻譯:項羽這小子,根本不能跟他謀劃事情。以後奪取項羽天下的,必定是劉邦!我看咱們以後都要淪為他的俘虜了)
事實證明……范增真是先知,項羽最終被劉邦所殺,天下盡歸劉邦所有。
錯失斬首機會的項羽因此被冠上「婦人之仁」、「短視近利」、「不識大局」……等一系列差評。如果以結果論來看,這些批評都完全沒錯,但如果我們將眼光拉長到項羽的一生,各位將會發現鴻門宴的結果並非完全出於項羽的性格,更有可能是出於他的政治考量。
霸王與會盟
眾所皆知,項羽的外號是「霸王」。
這裡的「霸」是指春秋時代的霸主。霸主的地位雖然高一些,可以指揮臣服的諸侯,但大部分事務並不插手,且允許各地高度自治,甚至只要諸侯承認霸主的地位,霸主非但不會消滅諸侯,還要按禮制去維護諸侯的權益。
像是春秋五霸中的楚莊王,有一次他的小弟國─陳國發生了動亂,陳國君主更在動亂中被殺害;楚莊王帶兵平息動亂後,其實想趁機吞併陳國,結果被底下人指責:「我們以平定動亂的名義出兵,最後卻以併吞他國領土告終,如此貪婪的行徑,你覺得可以嗎?」為了維繫霸主的威望,楚莊王只好協助陳國另立新君並且迅速撤兵。
那霸主的地位要如何確定呢?
答案就是舉辦「會盟」,也就是諸侯間召集開會,承認一個最強大的諸侯為霸主。春秋時代會盟次數超過 200 多次,其中葵丘會盟確立了齊桓公、踐土會盟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鴻門宴可被視為一次會盟的重現,注意在宴席之前,劉邦就自己低頭,說自己先入關中是為了等待項羽主持大局,這就是確立項羽霸主的地位。所以項羽才會從原先怒不可遏,瞬間轉為有容乃大的領袖,當他邀請劉邦入席的那一刻,其實就在變相表示「認了我當老大,那我就保護你這小弟」。
另外,對照樊噲在鴻門宴中為保護劉邦對項羽的發言:
「懷王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為王』,今天沛公(劉邦)先破秦入咸陽,面對眾多寶物卻絲毫不敢有所近,反而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他這麼勞苦功高,卻未得賞賜,大王還聽信謠言要誅滅有功之人,這是秦朝敗亡的原因呀,我實在不覺得大王該這麼做!」
項羽面對的勸戒其實非常相像,都是言行必須以德服人,好讓其他勢力心悅臣服。或許樊噲就是抓準項羽的霸主思維,這才能一語中的,達到救場的效果。
最後,項羽在鴻門宴後佔領關中,他做了什麼?
冊封十八位諸侯各管理一部分土地,而自己的封國則位於以前楚國的西部。當時就立刻有人建議項羽應該建都關中,這才好管理天下,但項羽卻說自己只想衣錦還鄉而拒絕。
接下來,無論被冊封的諸侯國發生什麼變動,只要不是反項羽政權,項羽基本就是任其發展,例如常山王張耳被陳餘驅逐,項羽就毫無反應)。項羽可謂崇尚封建的復古主義者,或許他最理想的世界,就是回復到春秋列國的時代。
可時代已經不再一樣了!
春秋過後,就是戰國時代,戰國時代沒人在講誠信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戰國末期,秦昭王邀請楚王會盟,結果楚王被他綁架好要脅楚國割地賠款,楚王還因此被關到死,可見「會盟」在戰國時代的破產。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倚強凌弱處之詭道,這才是戰國,乃至於秦末的生存法則呀!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為何范增如此執意要做掉劉邦,他不愧是那時代的智者,深知時代趨勢。
對比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劉邦卻是秦國、乃至秦朝帝王之術的最佳繼承者。在楚漢相爭四年後,雙方呈現對峙局面,雖然項羽正面對戰劉邦時有優勢,但後方卻面臨到其餘漢將包抄的危局,在糧食補給困難的情況下,項羽決定和劉邦合談,最終雙方以鴻溝為楚河漢界,並約定各自退兵。
這是一個重要的會盟時刻,然後呢?
劉邦聽從張良建議立馬撕毀合約,趁項羽東歸戒心下滑之際,一路窮追猛打,造成日後項羽該下大敗烏江自刎的結局。
以個人層面來看,劉邦很無恥,但以戰術層面來看,贏得最終勝利的劉邦無疑是值得效法的典範。甚至,在一統天下後,即便懷念關東,劉邦卻聽從建議建都秦朝故地的關中,並且實施封建郡縣併行制,繼續延續秦帝國的行政制度。日後西漢帝國 200 多年的江山,進一步證明:劉邦的帝王之術完勝項羽的霸王之念。而這一切,早在鴻門宴就隱約可見。
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被劉邦擊敗作結,項羽從四面楚歌突圍後,對跟隨他的 28 名騎兵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是呀,項羽的作戰能力強悍到不可思議,最後的失敗,很大的原因是他懷舊的霸王之夢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
可話鋒一轉,項羽昂然說道:「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時代雖容不下我,但我卻要留下屬於自己的風采!項羽最後率領部下,斬將數人、殺敵破百、自刎而亡。
此時,回頭看當年的鴻門宴,不只是楚漢相爭的關鍵,更代表項羽心中最美好最熟悉的封建年代,終將一去不復返。
2019 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大型新編京劇《項羽和兩個女人》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西楚霸王項羽面臨著抉擇。
虞姬不只是美人,而是項羽的愛情與他自我人生的嚮往。
呂后不只是江山,而是楚霸王的志業與眾人寄托在他身上的希望。
人生的每個選擇,從不簡單。
場次 | 6/8(六)14:30、6/9(日)14:30
聯合主演| 李寶春、孔玥慈、陳雨萱、楊燕毅
【故事讀者】九折代碼:GUSHI
兩廳院售票系統全面熱賣 https://bit.ly/2FKnOnH
各種優惠請洽:02-2567-3679
利用 line@生活圈購票,享早鳥七折等優惠,並現場贈送節目單一本。
點此加入 https://bit.ly/2FnFQ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