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中臺灣最強咒術師的殞落:抵禦荷、鄭、清政權的大肚王國興衰史

2024-06-03

1662 年,國姓爺鄭成功率領海上艦隊進攻臺灣,原以為驅逐荷蘭人後,臺灣的統治事業就能穩定下來,但島內還有另外一群人存在,使得鄭成功不得不緩下腳步,這群人便是臺灣島內的原住民。在最初攻臺戰役時,鄭成功就曾受到原住民頑強的抵抗。鄭成功取得統治權之後,隨即開始巡視、「慰撫」原住民各社,為的便是控制臺灣島內的局勢。

 

表面上雖說是「慰撫」,但實際上是侵略控制部落,補給軍隊所需的軍糧。自 1663 年春天開始,鄭氏王朝設有十位部將專門負責與原住民各社事務,如新港、目加溜灣、蕭壠和麻豆四大社,鄭氏向他們徵收鹿皮,進行貿易。隔年,陳永華為了使軍糧更加穩定、擴大鄭氏在臺版圖,甚至以屯田制侵墾番地。面對漢人勢力的步步進逼,久居於本地的原住民部落深感不滿,反抗的情緒持續醞釀著。其中,最大的勢力便是來自臺灣中部的大肚王國。

沙轆社之役:原住民的逆襲VS鄭氏王朝的強力鎮壓

鄭氏王朝的拓墾讓漢人的足跡在臺灣散布,與此相對的,便是原住民部落面臨漢人欺壓、威脅,許多部落不得不因此遠離漢人侵墾的區域。但被侵犯生活領域的原住民也不坐以待斃,1668 年發生水沙連社的原住民合力擊殺鄭氏參軍林圯的事件,此次反擊還造成不少鄭軍兵士陣亡。接獲消息的鄭軍隨即加派重軍出陣,鎮壓當地原住民。1670 年發生了幾乎讓水沙連社滅社的殘忍屠殺,而這當然也不是唯一一起鄭氏王朝對原住民的報復鎮壓。

1670 年,原本隸屬於大肚番王的沙轆社(Salach)與大肚社、斗尾龍岸社再也忍受不了漢人的侵擾,聯合舉兵反抗鄭軍。鄭軍將領劉國軒率軍前往半線(今彰化市一帶)征討這些反抗的部落。兵強馬壯、武器精良的鄭軍在人數優勢之下,很快地焚毀了沙轆社,甚至屠殺沙轆社一百餘人,最後僅有 6 人倖存,這場大屠殺被稱為「沙轆社之役」。沙轆社之役後,大肚社的原住民攜家帶眷遷往埔里社,到北港溪一帶等待鄭軍撤退後才敢返回部落。
 

清朝所繪職貢圖,紀錄著大肚社人的樣子(Source:wikipedia

然而,共同起事沙轆社之役的斗尾龍岸社可就沒那麼幸運。鄭經親自率軍出征斗尾龍岸社,他抵達後卻發現四周空無一人。當時正是炎熱的中午,軍士們放下戒心,拿出甘蔗來解渴、休息。隨後趕至的劉國軒剛抵達戰場就大叫「怎麼會這樣待著」,命令大家趕緊割草做掩護。一切就如同劉國軒所料,約莫 500 位斗尾龍岸社人早已埋伏在此,等待時機一到就出來襲擊。雙方互相猛攻,四面烈焰沸騰,斗尾龍岸社最終仍不敵鄭軍。斗尾龍岸社的聚落因此被焚毀、屠殺,僅留下約莫百人屯田,繼續活在鄭氏王朝的壓制之下。
 

17 世紀的咒術迴戰:大肚河流域的最強咒術師

當時沙轆社、大肚社、斗尾龍岸社部落皆歸臺中最大勢力大肚番王(QuataOng)的轄下,鄭軍的侵略造成大肚番王轄下的聚落嚴重損傷,尤其是歷經沙轆社之役的屠殺後,沙轆社只有6人倖存,一直要到清領時期才有復甦的跡象。面對如此嚴重的打擊,大肚番王(QuataOng)還能做王嗎?首先,我們需要先瞭解大肚番王(QuataOng)統治的實質內涵。
 

先將時間倒回至荷蘭統治時期。1638 年間的臺灣城(Kasteel Zeelandia)日記寫道,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商人獲得情報,發現馬芝遴社往牛罵社的路途上有個領主統轄了 18 個村社,其統治領域被稱作 Camachat、Kamachat(清代寫作干仔轄、甘仔轄),領主叫做 Camachat Aslamies(甘仔轄領主阿拉米斯)。漳泉漢人給這位領主另一個名字——番王(QuataOng)。Quata 即是福佬語的「番仔」、ong 則是「王」。由於這位番王直轄的村莊為大肚南社,後來又叫他「大肚番王」。

這位大肚番王(QuataOng)的統治,其實與英國國王的「王」不同。在荷蘭文獻中,ong 一詞曾經用來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長官,可見當時在臺福佬人將臺灣長官以「王」來稱呼。因此,當時以王稱呼,未必就是國王,也可能是當地具有權力和地位的人物。
 

每年春耕時,大肚社族人皆會請求番王射箭祈福,這樣的統治型態,可能與咒術儀式有關係。也就是說,大肚番王身份比較像該部落聯盟的最強咒術師,而非一國之主的國王。番王外出隨行人數僅有 1、2 人,因此大肚番王的王權可能也沒有想像中大。17世紀的旅臺蘇格蘭人 David Wright提過大肚番王沒有定奪屬民生死的權利,儘管 David Wright 給了大肚番王一個超帥的名字「中晝之王」。

不只會咒術!還是跨族群的聯盟領袖!

這位統轄臺灣中部族群的咒術師、蘇格蘭人眼中的中晝之王,除了舉行咒術儀式之外,究竟還做什麼事情,以致於漢人會以番王稱呼他?
 

從文獻來看,大肚番王除了在農耕祭儀對眾人施予祈福咒術之外,也需要仲裁轄下村社的世俗紛爭,並且在軍事上提供實質的庇護,大肚番王功能包含經濟、軍事和宗教等不同面向。
 

大肚番王的統治領域主要在今日的大肚溪流域,大肚番王的聯盟涵蓋的部落至少有 15 村社,包括了番王自身的 Papora 族(拍瀑拉)、Babuza 族(巴布薩)、Pazeh 族(巴宰)和Hoanya族(洪雅)Arikun系(阿里坤)。各文獻中記載的大肚番王統轄部落的數目有些差距,有 15 社、也有 17、18 社的記載。1650 年一位名叫 John Struys 的西方人在遊記寫上:「⋯⋯最富庶的地方由 Middag 王(中晝之王)所統治。」可看出大肚番王統轄領域可能經濟相當發達。旅臺的蘇格蘭人 David Wright 也寫過「從前曾轄過 27 個城,不過其中 10 個已脫離。」大肚番王統轄的部落聯盟似乎曾經更為浩大,但在外來者入侵後,大肚王國的勢力就日漸衰微了。
 

普善寺位於臺中市沙鹿區,祭祀拍瀑拉族的祖靈。(Source:wikipedia)

牆外敵人來襲:走向衰亡的大肚「王國」

1638 年,逐漸擴張勢力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知道大肚番王(QuataOng)的存在,但並未動作,直到 1645 年初,荷蘭開始派兵征討大肚以北諸社,毀滅 13 個村社,殺死了 126 人,俘虜 16 名小孩。大肚番王難以與荷蘭人對抗,便率領各社長老於臺灣城(熱蘭遮城)與臺灣長官簽約,轄下各社全部歸順。大肚番王在南路地方會議獲頒權杖,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任命為大肚南社的長老。當時大肚番王的權力、地位就與所轄的村社長老一樣,他已無力解決轄下的世俗紛爭,必須仰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仲裁。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大肚番王統轄仍有半獨立的狀態。
 

1652 年的地方會議 原住民頭目與荷蘭長官開會(Source:wikipedia

鄭成功來臺後,南路的村社大多改歸順鄭氏。鄭軍前往北路屯墾後,一位名叫楊高的管事因長期剝削大肚一帶的原住民,讓大肚番王的後裔阿德狗讓忍無可忍,他一氣之下便殺了楊高。楊高被殺的消息傳來,鄭成功再派大將楊祖征討大肚一帶,結果楊祖也身中鏢槍,傷勢過重而死,但阿德狗讓最後還是戰死在鄭軍將領的刀槍下。1670 年的沙轆社之役中,鄭軍接連屠殺部落讓大肚番王轄下的聯盟受到重挫,無力反抗,此後便消聲匿跡了一陣子。
 

隨著政權的輪替,清朝開始治理臺灣後,大甲西社的原住民忍受不了繁重的勞役,1731 年(雍正 9 年)憤而起身抗官。當時的臺灣道倪象愷為求表現,將 5 名無辜的大肚社人謊報為「作亂生番」而殺害,引起歸順清朝的原住民強烈不滿,於是大甲西社便連同沙轆、牛罵、吞霄、岸裡、阿束等十餘社群起反抗,前往攻彰化縣城。反抗事件歷時近 11 個月,原住民不僅抗清朝官員、也攻擊漢人村落,展現強烈的反抗之心。
 

關於這次的反抗,臺灣道倪象愷曾經向福建總督報告:「這些亂民又再計畫要立番王,煽惑各社響應」,這種說法具有官方色彩,有些加油添醋也不奇怪,但也透露了大肚番王後裔本次的反抗可能是以恢復大肚番王轄下領域的獨立性為目標。
 

大肚王國覆亡所體現的不只是大時代下,原住民遭到荷人、漢人侵奪的生存困境,也突顯了漢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拓墾神話,實為入侵者的假象。大肚王國連續受到荷蘭、鄭氏和清廷三個不同政權的侵擾,最終仍不幸走向滅亡,或許大肚番王的後裔仍清楚記得祖先的榮譽,記得能在大肚溪流域擔任咒術師、獵人或農夫的日子,才因此在多年之後仍奮力一搏。

參考資料
  1. 連橫,〈撫墾志〉,《臺灣通史》
  2. 連橫,〈建國志〉,《臺灣通史》

  3.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4.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3)。

  5. 翁佳音,〈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卷4期,頁184

  6. 康培德,〈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11月),頁97-116。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羅崧源
刊登日期 2024-06-03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