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新發明剛出現時總會鬧出不少笑話,電話當然也不例外。比如把包袱綁在電線上──當時的人們想著,既然電話線可以傳遞聲音,那電線是不是也能幫忙把東西送到目的地呢?
時至今日,這樣的趣事是不會發生了,我們只能透過影視作品重溫老電話的身影。在前幾年播出的日本晨間劇《花子與安妮》中,1909 年時,花子透過學校的介紹去出版社打工一個月。剛進出版社的花子立刻被人叫去接電話,因為從未使用過電話,花子先是一直搖打電話、把話筒弄掉,然後對受話器不斷出現的說話聲響感到不知所措。而在宮崎駿的《龍貓》中,有一幕場景也令人印象深刻:當大女孩小月從鄰居男孩手中接到媽媽所住醫院的電報,急著要告知在大學任教的爸爸時,小月跑到鄰居奶奶家中借電話,而畫面中很有年代感的壁掛式電話超級吸睛;細心的觀眾可能還會注意到,當時小月要透過接線生才能接通電話。
20 世紀初期令大眾感到驚奇的電話,在往後各式影視作品中現身,展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感。而在日本統治時期、電話剛來到時,住在臺灣的人們是如何接受它、面對它、使用它的呢?
早在一隻腳剛跨進 20 世紀的 1900 年,日本時代的臺灣人就已經可以申請裝設電話了。
一開始,真正在使用電話的主要是行政機關、警察或軍事單位。總督府當局雖屢屢勸誘臺灣人裝設,但一般民眾興趣缺缺,問題正是出在:當時電話系統的網絡很不健全。直到 1905 年,南北兩大城市──臺北和臺南間的長途電話竟然還打不通,對民間工商業者來說,發電報都比打電話更有效率。就連數一數二的大商人李春生,也認為此事甚為雞肋。
開放民眾申請電話後過了四年,電話銷售依然沒有絲毫起色,全臺僅有兩隻手指數得出來的 26 名臺灣人用戶。這慘淡的景況究竟何時才能觸底反彈呢?答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