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只要有電臺,就能作戰到底──從二戰到冷戰,一場由收音機引發的電波戰爭

徐祥弼 2021-11-23

有場戰爭並沒真的發生過──不在陸地上,亦非海裡,更沒有在空中。世人稱它為冷戰,不過它最好還是以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名稱被記得。

 

這場戰爭最使人震驚的是,它跟過去的戰爭一點也不一樣:(它發生在)文字、思想、觀念、教宗出訪、國外旅行、關於「購物籃」的爭論上⋯⋯。

 

—George Robert Urban,一位曾在 1950 年代任職英國廣播公司(BBC),後轉赴德國自由歐洲電臺(Radio Free Europe,RFE)的播音員。

這幾年,海峽兩岸的緊張關係讓「大外宣」、「宣傳戰」等字眼重新勾起臺灣人的注意力。事實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早已打了許多年──只不過靠的不是網際網路,而是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眾人視野中的收音機。

 

我們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地球上的許多角落仍然分裂成兩個陣營:美國與蘇聯、西歐與東歐、東德與西德、南韓與北韓,以及「中華民國」上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當然,沒有人想當輸家,每個陣營都貪圖著對手的一切。不過,隨著世界局勢大致底定,輕易挑起戰端是不智之舉,彼此的較勁於是轉往地下,成了對於敵方日常生活的滲透。

 

若要把最少的錢發揮最大效益,在那個沒有網路、電視(更不用說 Line 或 Facebook)的年代裡,廣播就成為了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1] 也造就一場場無形卻激烈的電波戰爭。諸如美國在全球都有分臺的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VOA)、英國廣播公司與自由歐洲電台等,都肩負著對共產陣營宣揚民主、自由的重要任務,而逃到臺灣苟延殘喘的國民黨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不過,在談談這場電波戰爭之前,且讓我們先倒帶一下,回到廣播電臺與收音機登陸臺灣的那個年代,回到這起戰事播下種子的原點⋯⋯。

 

第一張底片:一個更大且更根本的世界革命已然到來

1920 年,美國匹茲堡 KDKA 電臺第一次使用無線電廣播轉播了總統大選的開票結果,電波的魅力從此傳入全美的大小家庭,更被推向了世界各地。隨著美國商人於三年後在上海成立了亞洲第一家廣播電臺,東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地也接連開臺,而當時臺灣島上約 120 臺左右的收音機用戶(你沒看錯,就是 120 臺),便成了第一批聽眾──當然,幾乎都是日本人。有一位日本評論家捕捉到這股席捲全球的廣播熱潮,在雜誌上興奮地評論:「列寧的世界革命以失敗告終後,一個更大且更根本的世界革命已然到來。」

 

直到 1928 年,臺北放送局(也就是今天的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立後,臺灣的廣播時代才算正式開啟。隨後,臺南、臺中、民雄、嘉義和花蓮也陸續開臺,轉播由臺北臺所製作的節目。之所以臺灣總督府會在廣播出現之初就將這項最先進的發明應用到殖民地,就是因為看見這項發明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期待透過臺灣的廣播電臺進一步同化臺灣人,達到「內(日本)臺(臺灣)融合」的目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十分殘酷,想想剛剛提到的「120」這個數字──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