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把眼睛睜大,再睜大一點。《華麗之墓》,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邪惡的化身」!
「荒淫豪奢」!
「揮霍成性」!
「簡直現代版宮鬥劇」!
近年,眾人將目光聚焦在當今泰王拉瑪十世,媒體熱衷以獵奇方式報導這位 68 歲國王的各種荒腔走板,特別是最近謠傳他打算將本文首圖上的美艷寵妃扶正成為「第二王后」,以及妹妹詩琳通公主(Sirindhorn)疑似因勸阻此事而被國王打斷雙腿,種種王室花邊傳言甚囂塵上,鬧得滿城風雨。
隨之而來的某些評論,也將去年展開的泰國民主運動,看作是對拉瑪十世的反抗,甚至有人認為,若前任泰王拉瑪九世仍在位,或是由大眾形象較好的公主詩琳通繼位泰王,泰國就不會出現當前的抗爭行動。
但是,這些觀點忽視了頻繁的政治衝突,一直是泰國近代政治史上的常態。2020年的政治社會動盪,只是約 90 年來泰國民主化嘗試的又一個章節──不同的是,這次王室的角色被凸顯了出來。
而那些有關泰國王室宮鬥、揮霍、荒淫、寵妃等花邊新聞,背後所顯示的真正重點,並不是泰王拉瑪十世本人有多糟糕、多叛逆,而是泰國經年累月、動員上下編織的「王室─國族主義」(Royal-nationalism)意識型態,正在因一個媒體冊封的「了尾仔囝」而逐漸全盤崩塌。
本文會嘗試梳理歷史脈絡,以說明泰國過去藉由王室打造出穩固的「王室─國族主義」意識型態,以及現在為何鬆動。這不會是一篇介紹偉大泰國君主的列王誌,也不會為誰是好國王、壞國王做出評價,而是從各種制度與論述如何生成的角度,檢視泰國王室的形象是怎麼被華麗塑造,而至最後出現裂縫、甚至即將滑落神壇。
從低谷中爬起:差點被革掉的泰國王室
19 世紀末,歐洲列強殖民勢力出現在東南亞地區,隨著帆船、槍枝進逼的,還有西方現代文明。和中國、日本相同,當時的暹羅也曾掀起一波歐化運動;但歐化運動雖將君主推上權力巔峰,卻也使君主制一度瀕臨瓦解。
當時,大量暹邏留學生被送到歐洲留學,這些留學生吸收了歐洲的自由與憲政等知識,漸漸對母國君主專制產生不滿。留學生比里帕儂榮(Pridi Phanomyong,因父親有華人血統而有漢名陳嘉祥)等人,在巴黎組成人民黨,於 1932 年發動政變,時任泰王的拉瑪七世,被迫同意簽署臨時憲法,讓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國。
這場訴諸民主的革命,表面光榮,卻留下了尷尬的結尾:後續幾年的主要掌權者披汶頌堪(Phibunsongkhram)雖出自人民黨,卻採用專制的獨裁統治,直到 1957 年他也被政變下台。此後,人民黨相關人等再無政治影響力,泰國從此落入一再「政變、制定新憲、政變」的循環中,直到現在;而那些與人民黨有關的牌匾、銅像等紀念物,也在近年王權復歸的政治氛圍中陸續神秘失蹤,或被悄悄地拆除。
但是,至少在 1957 年之前的那些日子,泰國王室陷入了幾乎無聲的狀態。失去專制君權的拉瑪七世在簽署臨時憲法的三年後選擇退位,將王位傳給才 10 歲的拉瑪八世,拉瑪八世根本沒在泰國待過幾天就在 1946 年離奇身亡,繼位的拉瑪九世也未滿 20 歲,且在披汶頌堪的政府底下處處受限,甚至連到外府出訪的自由都沒有,此時期的泰國王室某種程度上呈現了君主立憲制下王室應有的樣貌,安靜而且遠離政治。
而這也是日後鮮少有泰國人記得的狀態:國王曾經這麼沒有存在感。
將國王打造成全民偶像──拉瑪九世的誕生
泰國學者 Thak Chaloemtiarana 曾尖銳地指出:現代泰國王室作為一個政治機構,並沒有受到審慎的檢視,大部分學者心滿意足地接受了以下這些說法──
王室是泰國社會穩定和福祉的關鍵、代表了國家的團結,也是泰國傳統和文化的最佳集合。
括號裡所指涉的,都是拉瑪九世,也就是備受泰國人民愛戴的前一任泰王。由於他在位時間極長(總計 72 年 126 天,為世界紀錄第二長的國家元首),讓人有種「泰國王室從一開始就是如此」的錯覺,事實卻不然。
這個有關王室的神話故事,要從 1957 年說起。那年,沙立(Sarit Thanarat)發動政變,推翻了前文提及的披汶頌堪政府,他除了以披汶頌堪貪汙腐敗為政變理由外,還批評披汶頌堪對國王不敬,並且將原本訂在立憲革命發起日6 月 24 日的國慶日,改為拉瑪九世的生日(12 月 5 日),還大舉恢復了原本在現代化過程中、人民黨系統的政府治下被取消的泰國傳統節日,並讓國王主持那些重要的儀式。
沙立最重要的動作,或許就是讓拉瑪九世和王后踏遍泰國各個省府──甚至是那些最偏遠的村落──讓人民可以親眼看見國王。而另一個彷彿參考泰國傳奇國王拉瑪五世「歐洲之旅」的安排,則是讓拉瑪九世密集地進行國外出訪,透過媒體的傳播渲染,讓泰國民眾看到國王和外國領袖平起平坐的姿態。
為什麼沙立要做這些事?或許因為,透過政變奪權的沙立,需要為自己的行動賦予正當性。畢竟在泰國土生土長、受教育和軍事訓練的沙立,並不像留學歸國的披汶頌堪那麼有個人魅力,他需要拉瑪九世的象徵權威來幫襯自己的統治,只要泰王受到民眾擁戴,那沙立只要宣稱政府和軍隊都是效忠國王,就能合理化自己的統治。[1]
這個策略可以說相當成功,沙立藉著國王的認可累積了豐厚財富,拉瑪九世也藉著沙立的政治策略獲得了聲望,泰國王室重新回到大眾視野。沙立的手段也奠定了 2020 年民主運動人士所批判的「政治傳統」:一次又一次的軍事政變,只要打著捍衛王室的口號,成功後,經過王室的肯認後,就會變成合法政府。
沙立執政時代,也是泰國政府讓王室藉由媒體走入每家每戶的濫觴,自那時起,廣播及無線電視每日都必須安插時段播放王室的該日活動,至今依然如此,2013 年最新規定必須在晚上七點至八點半之間穿插,如果有任何原因需要調整時段的話,仍必須在晚上六點至十點之間穿插播放。
1980 年代的泰國總理,炳廷素拉暖(Prem Tinsulanonda),是將王室形象推到高峰的另一大助力,可以說是最為忠貞的保王派官員。在他任內,不僅將泰國的父親節和母親節分別訂為國王和王后的生日,還將被迫簽署臨時憲法的拉瑪七世雕像,放在國會大廈,塑造出王室當年原本就想推行民主的形象,進一步將人民黨的歷史掃到角落。同時,他也更盛大地舉辦各種傳統儀式,在他擔任總理乃至擔任國王顧問團隊樞密院(khana ongkhamontri thai)成員期間,泰國幾乎年年都在舉辦與王室有關的慶典。
除了官方政策之外,民間資本家、商人的主動配合,也是拉瑪九世可以風靡全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自沙立執政時期以降,拉瑪九世出席各式大型活動的頻率與日俱增,民間也熱烈歡迎國王駕臨為自己的形象添光。舉例而言,拉瑪九世在 1953-71 年間擔任證婚人的次數大幅增加,1953-57 年間只有 28 次,1964-71 年激增到 192 次。早期由他證婚的新人大多數為貴族、軍人或高級官僚,但日後則漸以企業家族的婚宴為大宗,因為企業往往藉由與軍政要員聯姻來鞏固自己的影響力。
名義上由拉瑪九世發起的王室計畫(royal project),也是另一個讓財團跟企業為自己宣傳的機會。這一系列計畫以振興山村和偏鄉為目標,基本上奠定了拉瑪九世「窮人的國王」、「慈善家國王」的慈愛形象,而企業則透過捐獻以攬獲所需的象徵資本。長年來,王室計畫很少受人質疑,直到近年才有人敢對內部的資金運用和計畫成效提出疑問。
上述過程僅簡要概述了拉瑪九世的形象如何被塑造出來,但或許最為有趣的說法是以下這個:一般泰國民眾對王室的崇拜,與 80 年代後泰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有關。因為新自由主義市場下的經濟波動難以預料,不時出現的新富階級,讓民眾開始用巫術的思維去理解各種爆富和商業成功,泰國文化中傳統的泛靈信仰更助長了這種邏輯,民眾開始尋找各種對商業有助益的象徵物來膜拜,而在泰國「官方論述」中,帶領泰國人擊潰緬甸的泰王納黎宣(Naresuan)和達信大帝(Taksin),或是帶領泰國人免受殖民命運的傳奇泰王拉瑪五世,其威武和賢明之於商業的隱喻,都使得君王的肖像備受青睞,而這種對王室的尊崇,也對拉瑪九世的聲望有推波助瀾的效果。[2]
究竟是優秀的政治仲裁者,還是……?
拉瑪九世聲勢如日中天,備受民眾之愛戴,他 2016 年駕崩後,短短半年內,就有 600 萬民眾到皇宮瞻仰遺體。
其實拉瑪九世的另一個聲望來源,是被視為定紛止爭的政治仲裁者,這種說法往往會以 1973 年他開放大王宮讓抗議學生避難,以及 1992 年調停政治紛爭為例。
但是,這兩起事件都非常可議。
首先,1973 年的民主運動並不是獨立事件,而應該跟 1976 年的慘劇並視:1973年泰國民主運動抵抗獨裁者,拉瑪九世在危迫時刻大開宮門,讓被軍政府逼到絕路的抗議學生進宮避難,塑造了「站在民主」這一方的形象。然而,三年後,當軍隊和極右派民間團體衝進法政大學殺害學生、侮辱屍體,國王並沒有作任何表示。更諷刺的是,對學生動私刑的「鄉村保王軍」等極右派團體,都是以保衛國王的名義成立的,拉瑪九世及其他王室成員都曾出席這些團體的相關活動。
當群眾在 1992 年再度因前一年的軍事政變走上街頭,人民在街上被軍警無情殺害而留下「黑色五月」的血腥歷史時,拉瑪九世罕見地直接干預政治,把軍政府總理和抗議領袖叫進王宮談話──世人看到的是兩人在國王的訓誡後各自退讓,總理辭職、抗議群眾也退場,拉瑪九世的聲望達到新高峰,但根據當時留下的文字紀錄可以看到,該場談話的關鍵內容,是國王批評抗議群眾領袖,並說自己在 1991 年底提出的「先通過軍政府版本憲法再慢慢修改」的意見就是最好的方法,還質疑抗議群眾為什麼要那麼堅持。
而當時的軍政府總理,雖然在該次會面後選擇辭職,但發動軍事政變的同一批人其實仍留在領導階層,國王的干預事實上沒有改變任何事,甚至說,國王的干預只是讓軍政府更加無法動搖。
全世界最嚴厲的罪:批評國王的狗都被判刑
並非沒有人質疑過拉瑪九世跟軍方關係太過緊密的問題,但礙於泰國有非常嚴厲的刑法第 112 條:冒犯君主罪(lèse-majesté),任何關於王室的言論只要被認為是不敬都可能面臨訴訟或是入獄;且泰國刑法沒有刑期合併的上限,多罪併罰可能令人因冒犯君主而被判數十年,2021 年 1 月,便有一位女性因侮辱王室被判 43 年,創下最高紀錄。當然也有許多人因為不願面臨不公正的訴訟而選擇流亡,例如泰國民主運動的精神領袖 Somsak Jeamteerasakul 和 Pavin Chachavalpongpun 兩位學者。
冒犯君主罪的起訴理由包山包海,只要有人覺得你對王室不敬就可以告發你,例如學者 Sulak Sivaraksa 僅因為在講座中談及古代納黎宣王事蹟的真實性,就被人舉報冒犯君主罪,更令人難以置信的舉報理由還包括「侮辱國王的狗」、「批評公主設計的衣服」等等,若有興趣瞭解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 Lèse-majesté in Thailand 條目,裡面蒐集了很多知名案例。
由於嚴苛的法律限制,泰國人在與王室有關的話題上往往會自我審查,卻也發展出一種迂迴吐露不滿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在一些王室新聞底下,有時會看到這樣的貼圖留言:
上圖紅字 ทรงพระเจริญ(Song Phra Charoen),意思類似「吾王萬歲」,恰好和下圖綠底白字「安全第一」(safety first)並置,這張欲言又止的標語,就變成了網路上泰國人敢怒不敢言時,常用的梗圖。
不過,對王室不滿的情緒最終還是在網路上匯集成一股巨大的浪潮,2020 年間臉書上出現了一個叫 รอยัลลิสต์มาร์เก็ตเพลส 的社團,該名稱就是以泰文拼寫英文的Royalist Marketplace(暫譯為「保王黨市集」),加入時只會問你一個問題:「你是保王黨嗎?」只有回答「是」才能順利加入,但裡面其實充滿了對於王室的調侃與批評,且並不僅限於形象不佳的拉瑪十世,而是連拉瑪九世及其他王室成員都會被批判。這個社團一度受到泰國政府關切而施壓臉書封鎖,但隨即就設立新的社團,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近 220 萬名成員。
歷史學者 Thongchai Winichakul 在拉瑪九世在世時即指出,把拉瑪九世捧得太高,反而會成為泰國王室的危機來源,因為這種「超保王主義」(hyper-royalism)的基礎完全建立在國王的個人魅力上,當人被捧成半神的時候,就注定了無人能接替的窘境。但 Winichakul 或許沒有預料到,隨著拉瑪十世的行為脫序,連帶地讓他父王苦心經營多年的形象,也跟著迅速崩塌,目前在泰國的社群網站上,對於拉瑪九世的公開評論,已逐漸溢出了上述的秘密社團。
例如泰國樂團 The Bottom Blues 的主唱 Ammy,去年的民主浪潮發生伊始便公開支持,也曾因參加活動遭到拘捕。他在一月底時發了一則臉書貼文,說自己在拍新專輯的照片,但照片裡的姿勢卻立刻在網路上引發論戰,因為那顯然是在模仿泰國人很熟悉的一張照片。
漸漸破洞的大內宣:泰國的「王室─國族主義」
讓我們回到本文最一開始的十九世紀時空背景──歐洲列強勢力開始出現在東南亞區域,而不若越南、緬甸……等鄰近國家的命運,暹羅是東南亞地區唯一沒有被歐洲殖民過的國家。
學者指出,泰國近代史有三個經常被人不加思索就全盤接受的說法:(1)十九世紀的泰國受到歐洲列強的威脅,幾乎要淪為殖民地。(2)即時而快速的現代化維繫了國家的獨立。(3)曼谷王朝(或稱扎克里王朝)的君主高明的外交手段拯救了國家。[3]
這些說法之所以出現,就是為了回應當時東南亞的歐洲殖民勢力,尤其在 1893 年法暹戰爭挫敗後,圍繞著君王的暹羅菁英們,致力建構這種「王室─國族主義」的意識型態,以挽救人民對王室的信心。
但這些說法如果仔細檢視,就會發現大有問題。首先,歐洲列強是否真的有意要併吞彼時的暹羅?事實上較客觀的論點是,英法將暹羅當作雙方之間的緩衝地帶,即使暹羅沒有成為殖民地,1855 年英暹簽訂的鮑寧條約其實仍將暹羅納入了殖民勢力的世界貿易體系,因此甚至有歷史學者稱此時期的暹羅為半殖民地(semi-colony),而且有很長一段時間,以國王為核心的菁英並不真的那麼在乎,因為他們在歐洲人帶來的貿易機會中,獲利頗豐。
其次,拉瑪四世、拉瑪五世的現代化建樹雖然不少,也令兩人被譽為暹羅現代化的重要推手,然而晚近觀點認為這些努力與其說是為了國家,不如說是王室需要藉此肯定自身的「文明性」(siwilai,civilised的泰文)。因為在既有的婆羅門─佛教社會階序中,王室必須是至高無上、最為文明的存在,暹羅王室必須透過讓自己歐化、現代化來達成這個目的。而為了將傳統政治秩序中鬆散的從屬關係轉變為中央集權的統治[4],鄰近的附庸國被征服、收編為暹羅的省府,在泰國的國族史觀中這是對西方殖民勢力的強力回應,但對被收編地區的人民而言,暹羅政府實則也是殖民強權,也因此埋下了難解議題的根源,例如泰南三府至今仍難以平息的紛爭。
最後是外交手段高明這個說法,官方的歷史論述指出歐洲列強想併吞暹羅,賢明的君王在英法之間採取了彈性的竹子外交,才讓暹羅沒有淪陷,但如前所述,事實是英法把這裡當緩衝區,且當時的王室其實一直都較偏向英國。而拉瑪五世經常被提及的兩次「歐洲之旅」、以及如何善用與俄國王室的關係,雖一直被當作是泰國君主嫻熟於外交的鐵證,但它實際在歐洲各國間產生的效應,並沒有泰國的主流史學對內宣傳的那麼顯著。
雖然禁不起檢視,但上述幾點卻幾乎是泰國「王室─國族主義」的核心價值,一言以蔽之就是:王室拯救了這個國家。整套論述簡而言之就是藉由「殖民威脅」將自己定位為受害者,再將王室詮釋為整個國族的彌賽亞。
不僅如此,透過「泰國歷史之父」的丹龍親王(Damrong Rajanubhab)的歷史書寫,泰國古代君王也成為強化這種論述的養分素材:素可泰時期的蘭甘亨(Ram Khamhaeng)被塑造成一位愛民的大父,納黎宣和達信英勇抵抗緬甸的史蹟也在丹龍筆下變得可歌可泣(還拍成電影),且在日後變成基本上不容質疑的說法,例如作為佐證蘭甘亨事蹟的碑文雖自 1980 年代起便被懷疑真實性,但相關爭論甚至被拉高到涉及國家安全的層級。
延伸閱讀:泰國第一個王朝的故事:素可泰王國
無論如何,除了少數歷史學者較嚴肅地去分析這些敘事,一般泰國民眾只能在歷史教育裡,對泰國君王、王室的偉大形象照單全收,不假思索,更不容質疑。且由於泰國蓬勃發展的觀光產業,透過導遊的介紹和各個歷史景點的摺頁,這些泰國的官定說法甚至成為了內銷轉出口的歷史敘述。
所以,2020 年的泰國民主運動,最不一樣的地方,是過去的運動多半針對專制軍政府,而這次運動卻「衝著王室來」──不單單針對拉瑪十世,從最多人討論的〈法政大學王室改革宣言〉的內容即可看到,「取消捐款活動,使王室財務狀況可供檢驗」、「取消王室對政治發表意見的權力」或是「取消單方面美化王室的教育或宣傳」等訴求,都是為了改變自拉瑪九世起長期存在的狀況。
拉瑪十世的叛逆作為並不是民主抗議的肇因,只是在他繼位之後,部分由於這位國王荒腔走板的行徑,破壞了泰國王室的美好形象,媒體大肆的渲染報導也提供一個批評出發點,以致於──經過漫長數十年後──才有泰國人民開始敢公開討論王室的不是。
附錄:兩分鐘看懂泰王室「卻克里王朝」
- 1782 年 卻克里王朝發軔
拉瑪一世創建暹邏「卻克里王朝」,為今日泰國王室之始。國王絕對專制,地位高於法律,人民將國王、王后視為父母,面見國王時須匍匐前進。
- 1932 年 立憲革命,王室沉寂
由君主專制過渡到君主立憲,然而缺乏穩健的民主制度,反而導致強人披汶頌堪掌權。泰國政治也隨之陷入軍人專政和層出不窮的政變循環,以及國會、君主和軍隊之間的互相角力。
- 1939 年 國號改為「泰王國」
披汶頌堪將「暹王國」國號改為「泰王國」。1945年曾改回「暹王國」,1949 年復改為「泰王國」,沿用至今。
- 1957 年 最受人民愛戴的泰王蒲美蓬誕生
政變,新任軍政府企圖塑造王室形象以鞏固勢力,時任泰王的拉瑪九世蒲美蓬(1947-2016在位),在政府、民間企業共同扶持下,聲望水漲船高。
- 2016 年 新任泰王瓦吉拉隆功繼位
在任72年的蒲美蓬去世,由和軍政府關係較親密的兒子拉瑪十世繼位,而非聲望較高的詩琳通公主。紐約時報曾以「極端邪惡」為標題報導拉瑪十世。
- 2020年 泰國爆發全面性示威民主抗議
一位翻譯過幾部泰文書籍的譯者,並經營專頁介紹關於泰國的事
-
Baker, C., & Phongpaichit, P. (2014). A history of Thai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haloemtiarana, T. (2007). Thailand: The politics of despotic paternalism (No. 42). SEAP Publications.
- Handley, P. M. (2006). The King never smiles: A biography of Thailand’s Bhumibol Adulyadej. Yale University Press.
- Winichakul, T. (2011). Siam’s colonial conditions and the birth of Thai history. Unraveling Myths in Southeast Asian Historiography, 23, 45.
- Winichakul, T. (2016). Thailand’s hyper-royalism: Its past success and present predicament. ISEAS Trends in Southeast Asia, (7).
[1] Thak Chaloemtiarana
[2] Peter Jackson
[3] Thongchai Winichakul
[4] 泰國的傳統政治秩序(曼荼羅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