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帝寶落成前竟是反共基地?讓無數人羨煞的風水「寶」地,曾是廣播心戰大本營

2022-12-19
位居全臺豪宅頂點的宏盛帝寶,過去曾作為廣播電視大廈的建築用地,中廣與中視等老牌媒體皆坐落於此(Source: Solomon203/CC BY-SA 3.0)

現今位於臺北市仁愛路與建國南路交叉口的「宏盛帝寶」,這塊土地在日治時期原為「社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總部之資產,是由日本國庫及臺灣放送協會於一九四○至一九四一年間出資向民間陸續購入所得。但這塊土地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卻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所接收。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所熟悉、很多人都習慣收聽的「中廣」前身,當前臺灣最大的電臺廣播業者之一。
 
在黨國時代,廣播的主要功用當然不是用來提供娛樂的,對威權統治者而言,廣播節目被賦予政令宣導、心戰工作、推廣教育等任務。對內,廣播被視為改造社會與統治教化的工具,主導者片面篩選認為應該由上而下推行的訊息與觀念;對外,廣播則被當作心理作戰的利器。「反共義士」則是過去廣播節目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
 

政令的陣地:入心入腦的廣播劇心戰

對新世代的臺灣人來說,政治或公眾人物「舔共」的言論或行為,可能比「反共義士」還更讓人感到親切。但在過去的時代氛圍中,國共對抗是無所不在的,「反共義士」正是這種時代的產物。
 
說到「反共義士」,我們不妨先聊聊「雙 11」。很多人對雙 11 這天的認知是興起於校園的「光棍節」,或是由中國電商發明的「購物狂歡節」可能更廣為人知。但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雙 11 在中華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與故事,那就是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迎接「反共義士」李顯斌的日子。
 
兩岸飛行員的投誠,在當時是大消息。當天下午,原籍山東的中國空軍上尉飛行員李顯斌,駕駛俄製的伊留申 28 型輕型轟炸機,由杭州筧橋機場飛抵桃園空軍機場「投奔自由」。這種具有高度政治宣傳意義的反共行動,政府怎麼會輕易放過?為了歡迎反共義士加入反共復國的行列,除了迎接英雄的歡迎儀式外,還有令人咋舌的兩千兩黃金獎勵。至於相關的拜會、演說活動更是不在話下,一切都以將此行動的宣傳價值利用到最極致為原則。
 

李顯斌投誠時所駕駛的伊留申-28 轟炸機。當時機上仍有另兩名飛行員廉寶生與李才旺,皆被李顯斌裹挾來臺。(Source: 玄史生/CC BY-SA 3.0)

翻閱過去報章檔案的相關紀錄,當時的盛況躍然紙上。李顯斌掀起的旋風效應在報章尚且如此,廣播的心戰策略方面當然也不缺席。
 
李顯斌到達臺灣的隔日,便立刻上電臺向中國空軍廣播:「大家找機會,趕快飛過來!」、「祖國同胞在歡迎你!」接著連續數日,不斷以「只有棄暗投明才是正確道路」為口號喊話。因應一九五四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中華民國政府必須以新聞自由作為「民主櫥窗」來爭取美國支持的立場,反共義士的駕機投誠,成為必須向自由世界宣告的捷報。一九六六年三月,李顯斌向美國方面「揭發共匪暴行」,由中廣向「全美廣播義士談話」。不僅如此,憲兵司令部的憲光藝工隊隔年(一九六六)便推出以李顯斌為主角製作的歌劇《李顯斌的故事》。
 
雖然因為資料受限,中廣當時的有聲節目內容資料並未完整存留,但我們可以從許多證據推斷,這段《李顯斌的故事》在作為官方傳聲筒的中廣節目中擔任重要的宣傳角色,從其內容也可分析目前並不多見的廣播劇心戰策略與國軍新文藝運動的關聯。
 
「國軍新文藝運動」起源於國共內戰失利、國府播遷來臺後的自省,咸認為「疏於文宣」是國共對壘失利的主因之一,國民政府因此推動「軍中文藝」,鼓吹「戰鬥文藝」,從而進行「國軍新文藝運動」,讓文藝進到軍中,以「文藝」結合「武藝」,視筆桿如槍桿,使文學成為軍隊戰爭的思想戰備,進而推行反攻復國大業。
 
李顯斌駕機來到臺灣,不但以義士身分給予中華民國政府一劑興奮劑,其駕駛投奔的戰鬥機,也是自由世界取得的第一架蘇聯原廠生產的機型,在冷戰時期能讓美國得以一窺蘇聯的飛機製造技術。更巧合的是,李顯斌投奔自由的當年,也正是國軍新文藝運動的高潮。一九六五年四月八、九日,在北投復興崗舉行的「國軍文藝大會」,出席的軍中文藝創作者分為「文藝理論」、「小說」、「散文」、「詩歌」、「影劇」、「音樂」、「美術」、「廣播」、「民俗藝術」等組別進行研習討論,盛況空前。後來《李顯斌的故事》的製作群,都與這場文藝大會有關。
 

落敗來臺的國軍痛定思痛,開始鼓吹「軍中文藝」與「國軍新文藝運動」,期望以此鞏固軍民思想。(Source: 〈民國五十四年蔣經國言行剪輯〉,《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401-00021-011

《李顯斌的故事》這齣歌劇,號稱是「國軍新文藝運動的實踐」,是「戰鬥文藝創作的新方向」,為九幕四十二場的歌劇。它標榜擺脫了夜總會式的純娛樂性歌舞,不同於歐洲的古典歌劇,另外創立由歌、舞、劇相結合的新風格,該劇選擇用寫實的方法,盡量減少佈景、道具的鋪張,捨棄華麗服裝的浪費,適合軍中和當時的環境。製作群認為:「透過歌劇的形式,可以把灰暗的、沉重的、千頭萬緒的共匪暴政和匪黨理論,用明朗的、扼要的方法,做選擇性的介紹,使觀眾能更容易了解、對比。」而這齣戲劇的呈現,是為了「對我空軍當局對匪心戰績效的崇敬,和對李顯斌義士投奔自由,以及所有投奔自由的反共義士和準備投奔自由的反共人士致敬」。但這齣歌劇的歌詞內容,完全反應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中華民國政府如何透過情節安排極力醜化中共,特有的遣詞用字,如今讀來特別有荒謬之感。

故事從李顯斌的出生地山東省信陽縣國民泰村說起,那裡原本是個寧靜歡樂的小村落,在蔣總統的領導下,上下一心,生聚教訓,充滿蓬勃的生機。然而,中國各地卻在蘆溝橋事變的砲火中,受到日本軍閥的蹂躪,熬過了八年苦難的歲月,戰爭結束,又有共匪的八路軍闖進來,村落淪為一片血腥之地。共匪竊據大陸後,日以繼夜進行鬥爭清算,李顯斌走投無路,加入共匪的空軍,但是他的父親在他的心坎裡種下了一顆反共的麥種。接著,此劇大篇幅說明共匪打著人民的招牌,瘋狂追求職位、汽車、洋房的享受,盛行一夫三妻的荒淫生活,另一方面卻推行著消滅中國人口一萬萬的計畫,真是個狐鼠世界。
 
李顯斌從共匪航校畢業後回到故鄉,眼見大地在劫灰裡,故鄉在廢墟中,使他從所謂的社會主義天堂迷夢裡,落到絕望的深淵。劇中描述當時的社會掀起了反抗毛澤東的風暴,從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海瑞上疏、海瑞罷官,為共產黨帶來一片混亂,加深李顯斌投奔自由的決心。
 
該劇的結尾是一段〈大陸革命的高潮來了〉,標註說明李顯斌在火光熊熊的鐵幕中起義來歸,毛澤東的思想已經破產,共產黨是災害和死亡的標記,而且埋藏著自我毀滅的種子,反攻復國的大業在總統領導下,一定可以勝利成功。
 

空軍司令為李顯斌(左)、李才旺(右)兩人頒發官階。(Source: 〈臺灣新生報底片民國五十五年(一)〉,《台灣新生報》,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50-030500-0001-007

這張唱片有幾個特點。首先是,雖然唱片標榜為舞臺上現場表演的歌劇,也有舞蹈動作,但現存的聲音檔案顯示,其內容是以廣播為核心概念撰寫而成,以口白對話為主,段落之間有音樂作區隔,每段時間約為三至四分鐘,在廣播節目上易於分段播放,符合連續廣播劇的形式。
 
此外,這份聲音檔案之所以今日聽起來覺得格格不入,除了思想陳腐、用字過時的問題之外,過於「字正腔圓」的表演腔調,也是令人噴飯的主因。然而,擁有一口標準的京片子,可是當時演員/播音員必備的條件!例如二○○五年四月,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分進行訪問中國的八天「和平之旅」,除了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等人面會,順道訪問自己的出生地西安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地的兒童竟然以臺灣人已經非常陌生的戲劇化口音朗誦著「爺爺您回來了」等字句,透過當時的電視新聞強力播送,變成一時話題笑柄。
 
大家可以想像,《李顯斌的故事》聲音檔案裡的所有角色,都是以這樣的聲調與口音演出,令人發噱。觀諸唱片內容,一方面強調臺灣復興基地在蔣介石的領導下欣欣向榮、國泰民安,是中國人民衷心嚮往的樂土;另一方面介紹中國社會當時大受歡迎的閱讀資料和討論話題,同時帶出鄧拓、吳晗、廖沫沙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被江青等人批判,《北京日報》將他們的作品稱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更稱他們三人是「黨內外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代表人物」,認為他們假藉學術文章與雜文書寫等等的形式來反黨反社會主義,鄧拓、吳晗日後受到迫害而死。

 

吳晗所創作的《海瑞罷官》遭到四人幫批鬥,開啟了文化大革命的波瀾。(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儘管對於「陷匪、附匪」的作者檢閱、查禁法令,是在一九七○年修正的《臺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中首次出現,但在此之前,當局其實已有相關規定,可見對此類型的作者、著作或譯作查禁已有前例。由此可以想見,在兩岸隔絕的時代中,這齣歌劇的許多情節對臺灣民眾而言,應該都是會被查禁的陌生內容,而這也側面印證了這齣歌劇在相當程度上,應該是用於向對岸廣播為主,進行心戰喊話與宣傳才是主要目的。
 
此外,無論是面對一般社會大眾或是對岸知識分子,《李顯斌的故事》承載的資訊量其實相當龐大。為了負擔宣傳效果,此劇採用的文藝手法也經過一番設計,堪稱用心良苦。例如此劇第八幕的「問」,內容竟然是一段〈六十個怎麼辦〉的綿長歌詞,透過長句組成:「當地環境很不好,社會主義有了困難,檢討會上要檢討,今後究竟怎麼辦?」其後諸如「右類分子越來越多」、「資本主義都想復辟」、「煉鋼不成功、工業失敗」、「公社破產人民反抗」等等一連串的問題,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於是歌詞連問了「六十個怎麼辦」。
 
這個書寫形式,令人聯想到法國詩人保羅.艾呂雅(Paul Éluard)的〈宵禁〉一詩,該詩主要抒發詩人對於巴黎遭德軍佔領期間的心情,用八個「怎麼辦」發問,卻未言明被問者是誰。詩中的發問來自於身體的禁錮、肉體的受苦和精神的折磨與恐懼,可是愛情理所當然的宣示,衝破了疑惑,雖然附著在問句,但理直氣壯地把問題拋出來,表面上看似等待答案,但其實心裡昭然若揭。艾呂雅的這首詩使用了復沓、排比的句子,使得詩句的誦讀具有音樂般的旋律,這個特色被《李顯斌的故事》作詞者挪用於歌詞中,重複發問一個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呈現共產黨困坐愁城的窘境。
 
有趣的是,這張留存了臺灣歷史上「反共義士」、「宣示反共復國大業」等政策痕跡的唱片,封套註明「由環球唱片發行,各大唱片行均有代售」。這裡提到的「環球唱片」,可是當時發行許多知名臺語歌手如紀露霞、張淑美、王秀如等人作品的唱片公司,旗下本土歌手大受歌迷歡迎,作品張張暢銷,同時還出品英、美、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唱片,可見這張唱片發行時還特地考慮了通路問題,在廣播作為民眾重要資訊取得管道的五○、六○年代,願意花費如此人力、財力。顯見這張如此具有政治目的性而非市場導向的唱片,仍舊有其發行的期待與目標。

 

《黨產偵探旅行團》
走在臺北街頭,作為交通樞紐的「北車」周邊,自日本時代以來即是商辦匯集、繽紛喧鬧的都會中心。旁側有國父史蹟館的日式建築與花園,為都市帶來一抹古典與綠意。走遠一些,來到昔日瀰漫濃厚書香的重慶南路,以及有「電影街」盛名、堪稱台灣流行文化聖地的西門町……這些知名的觀光景點或文化地景,已是你我熟悉的日常。
 
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現存的空間、建物或企業單位,以及它們前世的身分,甚或已遭拆毀湮滅的塵埃記憶之中,存有許多威權時期「不當黨產」的歷史線索。這些威權的遺緒,在複雜的產權轉移與時空變換中,逐漸模糊面目,並以有形無形的模樣滲透在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至今仍持續佔據全民資產,造成不公平的政黨競爭,影響民主社會與民眾生活。
 
本書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策劃,邀集台灣文史專業研究者執筆,透過詳實的考證和生動的故事,介紹重大不當黨產的來龍去脈,揭開生活中隨處可見或已經不見的不當黨產祕史與遺跡,還原被隱蔽竄改的真相。
 
拿起好奇的放大鏡,成為歷史的偵探,踏上這場挖掘不當黨產,還財於民、清理記憶的文史之旅吧!
本文摘自前衛出版《黨產偵探旅行團》,圖片為故事StoryStudio編輯部新增,標題與段落並經調整。
文章資訊
作者 鄧慧恩
刊登日期 2022-12-1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