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遺址雖然是死的,但也不是死的──史前文化和我們有什麼樣的關係

當你咬著吐司,拎著書包衝出家門準備追趕校車時,也許可以停下來想一想,數千年前是不是也有個小孩,興匆匆地抓著弓箭趕著出門圍捕山豬……歷史在你奔馳的腳下堆疊成地層,每一層都有過不同的人群生活、奔跑追逐著。雖然他們跟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吃的、穿的、用的可能也不一樣,但可都同樣是生長在這顆番薯寶島上的子民喔!



滿地遺址的臺灣島

我們的家鄉島嶼臺灣,看似不大卻有著豐富多樣的遺址,密度高之外也擁有多樣的文化內涵,時間跨度更可以追溯到數千、數萬年前呢!


我們所熟知的大坌坑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等等,都記錄了這個小小島嶼上面人類的來來去去、活動交易、狩獵採集和樂業安居。不只是現代的我們在喊「北漂南遷」而已喔,史前的人類早就已經駕船遠航到處趴趴走了!例如位在南科園區內的南關里遺址就發現來自澎湖玄武岩做成的石器,甚至原料產自東部的玉器,看來他們除了北漂南遷,還有東邪西毒呢!(什麼)。


除了島內的串門子,先民更放眼海外非常國際觀,比現在的政府更早推行南向政策呢!位在宜蘭南澳的漢本遺址就出現了玻璃珠、瑪瑙珠和青銅器,顯示漢本人可能是腦筋動得最快的商人,將東部優質漂亮的玉材帶往菲律賓、東南亞等地,然後換來這些精緻的舶來品,掛在身上瞎趴瞎趴!


發展怪獸來襲!塊陶啊~~

然而在人口稠密的島國,土地似乎只剩下經濟價值、等待開發而已。地表上的自然生態、綠意盎然和蓬勃生機乃至於到地底下蘊藏無數豐厚的文化資產常常在資本掛帥的考量被犧牲而湮沒於洪流中,到處都可以看見怪手機具張開血盆大口,一口一口吃下綠地、地上的歷史,或埋藏在地底的過往記憶。


例如小朋友都很愛的圓山兒童育樂中心就位於圓山遺址之上,史前圓山文化人在此安居樂業,留下貝塚、石器和陶器等許多生活的印記,然而在工程單位及監管單位的疏忽下,使得沉靜於地底的遺留遭受開挖擾動,歷史就此錯動變調了。


南科園區裡的名偵探柯南

在規劃設立南科園區前,考古學者便已勘查並告知其下埋藏考古遺址,可能會造成日後工程的困難。實際開工之後,確實不斷地發現新增許多考古遺址,豐富的遺留和文化內涵也寫下臺灣考古重要的一頁。


但在面對開發和產業發展的情況下,所採取的搶救考古,是保護遺址的最後、也是最不得已的手段,因為遺址一旦受到破壞,就無法復原再生。


依照現行的環評法規,在進行大型工程建設的時候,考古遺址調查會列入事前的評估中,以了解施工地區的遺址有無,並提出替代方案來尋求保存維護的極大化;然而若是因為重要原因無法變更設計時,便須採取「搶救考古」,盡可能將地底下重要的遺物保存下來,留下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


當廠房一間間的設立,考古遺址也一一重見天日,這些遺留豐富了我們對史前的認識,並提供建立史前史的重要證據,讓我們理解並追溯先民的活動足跡;但另一方面這些不得已的發掘過程其實也某種程度地破壞、擾動歷史並可能造成失真,取得資料的同時也造成不可逆的結果。工程施行的緊迫性,也使考古學者必須加快腳步,學著戴眼鏡的小鬼柯南,關注蛛絲馬跡、各種細節,搶救、維護這些史前文化的寶藏,盡全力記錄這些史前的記憶,並拼湊出先民的生活圖像。


公園的前世今生

當然在研究過去之餘,也不能不面對現在生活在上面的人們。像是之前在桃園的虎頭山公園,老師帶著學生們正細心發掘邊坡上的考古遺址,但在這情侶放閃、阿伯慢跑、大嬸閒聊、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公園裡,如此特異又怪咖的行為總是吸引眾人的目光啊!於是乎就出現了這些聲音:


「欸你們挖這麼大洞啊土石流怎麼辦?」


「我們在烤肉欸還給我加料?!」


「住手啊那些野薑花都被你們挖死了!!!」


只見老師眼神一個示意,學生們就抄起傢伙上前去……


「帥哥你看!這是 3000 年前的人做的陶片欸!你看這個做工和花紋!」


「姐姐你衣服好漂亮喔!這是用來紡線、撚線的紡輪喔!你看磨得多漂亮……」


然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慢慢放下狐疑和質問,聽得津津有味還舉手發問。


透過開放式的發掘、即時解說,和不定期舉辦現場導覽、參觀,來虎頭山公園運動、烤肉的人們都開始認識了這個公園的過去,然後就像例行公事一般,跑步路過就停下來問一聲「老師同學~今天有沒有挖到什麼寶藏啊?!」過去和現在就有了對話和理解的契機了。


最終會成為歷史的現今

所以說歷史不是一灘死水,是持續流動的過程,生存於現今的我們也參與在其中,在維護遺址的同時也要考量現今生活其上的人群。遺址雖然是死的但也不是死的(咦),而是應該持續活化並使當代人群得以參與其中,而非一味限制。


如何在遺址與現生人群之間取得平衡點是一大課題。


考古學研究過去,但並非與當代完全無關,考古學探究的史前知識或許也可以解決當代所面對的問題,透過研究過去,也可以讓族群了解自身的歷史、遷移的過程、土地的記憶等等,乃至於取得發言權來捍衛權益。積極的公眾參與,也可以讓我們獲得充足的資訊後,意識到考古遺產的內涵及重要性,進一步成為這些文化資產保護的重要助力,畢竟,單只靠考古工作者或政府的力量仍有不足,但如果人人都能成為文化資產的守護者,那這些遺產也將重獲新生。

 

本篇圖文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故事共同製作。希望說更多深藏在臺灣土地裡的故事。
文章資訊
作者 王仲群
刊登日期 2019-04-20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考古遺址入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