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南方的秘密與回不去的他鄉──許家維的《廢墟情報局》與再也沒人講的泰北孤軍故事

2020-08-16
數十年過去以後,原本積怨、不可見的幽靈都已然離開這個世界;恐怕下場如同影片一開始的第一句台詞:「這個故事再也沒有人講了」。

近期,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一展「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由長期關注「全球南方」與近代亞洲關係的策展人高森信男與館長林平共同策劃,主要展品呈現臺灣與「全球南方」國家們的戰後藝術交流史面貌,藉此重新正視臺灣與歷來「全球南方」各國的互動關係。而「全球南方」究竟在哪呢?


顯示南北分界線傳統定義的世界地圖(Source: wikipedia)

「全球南方」在地理上泛指位處南邊繫帶、一連串由開發中國家、前殖民地及非西方文化區所組成的地域,包含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群島等。自從「全球化」一詞被廣泛使用以後,大家開始意識到在世界主義的概念底下,仍然存在著許多經濟、資本、技術與知識上的不對等。於是在近二十年來,「南方」論述愈發彰顯;一方面是為了遠離主流的東、西方中心論,另外也透過在全球史的語境下,減少使用「第三世界」或「邊陲國家」等帶有明確位階意涵的指稱,來重新理解區域發展及其結盟關係的進程,認識相較過往更不同的觀點。


臺灣與世界曾有過許多文化與藝術的互動與交流,許多來自他國的藝術作品也因而被留下臺灣,收入於各大美術館或基金會的典藏之中,卻也因為長期缺乏系統性的脈絡整理及曝光機會,終日藏在庫房之中難見踪影。此次「秘密南方」的展出,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從庫房中整理出鮮少曝光、有關南方意識的作品,再結合其他館方與基金會的收藏一起同台展出。不僅讓大家得以一窺臺灣精彩的罕見典藏品,更邀請了不少當代藝術家參展對話。


在展覽的第三展區「秘密異域:冷戰與孤軍,1960 至 1980 年代」當中,由學院派出身的藝術家蔡草如,展出他於 1970 年應聘前往泰國徐氏宗祠製作民俗畫行程中,留下的幾幅寫生作品,如《曼谷大理石佛寺》、《泰國菩提寺》、《水鄉》,皆展現出遊歷泰國的地方之美。


然而,前往他國的經驗並不總是浪漫美好,同個展間、同個南方國家,由臺灣當代藝術家許家維所創作的「回莫村計畫」當中,卻訴說著冷戰時期遺留在泰北的國民黨老兵與難民困境,那些因為戰爭與政治而被迫滯留、始終無處安放的原鄉與他方議題。

 
第15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回莫村》許家維個展/許家維 藝術家訪談

來自南方的秘密:毒品與情報

1949 年國共內戰分裂,國民黨戰敗後,蔣介石部隊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當時的雲南省主席盧漢選擇投共,所屬部隊則撤退至緬甸,他們一路退守到泰緬邊界的金三角地區與清萊府美斯樂(Mae Salong)一帶。這支原本多達二十萬人的隊伍,在抵達緬甸時卻僅存二千餘人。因國民黨軍火配備比緬甸軍方先進,緬甸政府無力管控,便請聯合國出面調停。


清萊府美斯樂(Mae Salong)一帶(Source: Takeaway / CC BY-SA

聯合國認定孤軍是強佔土地,要求他們離開緬甸。在國際壓力下,蔣介石表面上指示這支部隊撤回臺灣,暗地裡卻以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為目的,讓本該解散的部隊繼續駐守當地。沒想到這樣一來,留守當地的軍人持續按兵不動,卻也從此與中華民國政府再無任何實質上的關係。部隊因此流落他方,沒有任何國籍與正式身份。


1960 年代初,這支被拋棄的部隊就在緬甸基地被清除殆盡,他們被迫逃往泰國邊界,躲藏在當地的幾個山頭上。又過了十年左右,這支孤軍為求生存,不得不與泰國軍政府協議,以剿滅泰國共產黨來換取居留權,促成孤軍以傭軍形式長久駐留於泰北地區。他們在當地組成了好幾個村莊落地生根,「回莫村」即是由其中一支部隊和他們的家眷所組成。


要長時間戰鬥、打擊共產黨就必須要有軍隊,軍隊必須備有槍支,要買槍支先要有錢。要在這片山上生產財源,唯一的方式就是販賣毒品。這段期間,周遭區域生長出滿山的罌粟花,該地毒品產量佔當時全球產量的 80%,一度成為世界毒品中心。部隊們為了改善生計,只能協助毒梟種植罌粟花與販運毒品。然而,他們在產業供應鏈中,卻是利潤較低的一端,巨款盈利都被香港和美國的人口販子給私吞了。


不僅如此,1950 年代開始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因為秘密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在回莫村成立監控中國共產黨活動的情報局,使得回莫村的部隊老兵也從事情報交換的任務。而他們的組別命名為「國防部 1920 區光武部隊大陸工作組」(簡稱『回莫村國防部工作組』),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情報村」。


回不去的原鄉變他方

自 2012 年底開始,藝術家許家維到回莫村展開多次的田野調查,並與當地民眾合作了一系列影片拍攝的計畫,其中影像作品《廢墟情報局》即是在回莫村的情報局遺址所拍攝而成。


廢墟情報局(Source: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情報局現已拆除不存,遺址交由泰國陸軍所管轄。許家維邀請了目前仍居住在當地、年介 60 至 80 歲的情報局老兵參與拍攝表演影片,並以建物地基殘跡作為舞台,使用傳統舞蹈「倥」舞(Khon)形式演出泰國的偶戲。影片旁白由擔任情報工作近四十年的老情報員錄製,他隻身站在錄音室內,面對眼前放映著的表演影片,對著麥克風一字一句地,訴說那些游刃於神話故事和過往的歷史記憶。


他娓娓道來的神話故事中的主角,是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的猴神哈努曼(Hanuman)。哈努曼的主子為被王國放逐的王子羅摩(Rama,也是大神毗濕奴化身),某日羅摩之妻悉多(Sita)被綁架,哈努曼帶領軍隊作戰,並上山找尋醫治重傷軍隊的草藥,最終協助其主子及其妻回到他當初被放逐的王國。作為羅摩忠誠的僕人,哈努曼有著「虔誠侍從者」的人物形象。然而,在夾雜自身真實經歷與當地傳統神話的隱喻下,這些當初因為虔誠地服從恩庇主而遺留泰北的情報局老兵們,事實上卻再也無法回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王國。


作品中源自古印度的哈努曼猴神傳說散佈於東南亞各國,暗喻著在不同地區卻有著共同命運的戰爭故事,如國軍老兵離散到臺灣後,常被認為是「黨國恩庇下的侍從者」,或是威權的忠誠支持者。事實上,是因為軍人被迫離開祖國成為離散者以後,這中間很可能隨時會因為自身仍受控管而遭致懲罰,或是身陷各種危機或困境中的無從選擇,而比起一般民眾更容易轉變成為黨國忠誠者。這也是大多數老兵、政治犯在名為「忠誠」的背後,「不得不這麼做」的政治過程。


廢墟情報局(Source: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再也沒人講的故事

影片中正在觀看偶戲表演的觀眾,一些是目前駐守在此的泰國陸軍,另一些戴著黑色矽膠面具的則是往昔情報局的老兵。表情的一致,也暗示著這一群面孔模糊而再也不被人記住的身份。


片末最後一幕,旁白講述者已然離去,徒留影片還在錄音室中持續播放著。數十年過去以後,原本積怨、不可見的幽靈都已然離開這個世界;恐怕下場如同影片一開始的第一句台詞:「這個故事再也沒有人講了」。老兵們曾經作為守護恩庇者的哈努曼,今天卻也在等待另個哈努曼將他們保送回屬於自己的國。最後,卻只能遙望台上那終究是一場虛構的戲劇,抑或從來只是不屬於凡間的神話。

 

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 時間:2020/07/25 - 2020/10/2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二樓2A~2B 介紹:「秘密南方」將重心放於針對戰後至今和冷戰時期相關的時代背景及其作品,最後以「在地南方」為題,讓針對全球南方的討論對於觀眾而言並非是遙不可及之遠方,而是當下我們所共同身處的臺灣社會。
 
文章資訊
作者 謝鎮逸
刊登日期 2020-08-16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