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關渡大橋是如何煉成的:淡水與八里居民的通勤救星、亞洲第一座鋼繫拱橋的誕生

關渡大橋 1983 年 10 月 31 日完工通車典禮(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收藏
1983 年 10 月 31 日關渡大橋竣工通車,40 年來肩負起八里、淡水、蘆洲等地交通往來,除帶動城市經濟及觀光旅遊發展,亦兼具北臺灣海防與軍事運輸功能,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起探索這座被譽為亞洲第一座鋼繫拱橋的精彩故事。

橫跨臺北市北投與新北市八里的關渡大橋,距離淡水河出海口大約 6 公里。早期,在大橋尚未興建前,淡水與八里兩地民眾必須依靠渡輪通行(圖 1),或是騎車、開車繞經大臺北巿區,相當不方便。
 

圖 1 淡水渡船頭搭渡船遊客(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1975 年,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指示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下稱公路局)建置一座跨越淡水河的橋梁,聯繫淡水、八里、蘆洲交通,並強化臺灣西北部海防戰備力量。惟橋梁興建工程困難,前後歷經三位臺灣省政府主席(下稱省主席)的努力才完工。1977 年,謝東閔擔任省主席時,中央政府已決定依公路局計畫興建預力混凝土橋梁,但後來中鋼公司董事長馬紀壯建議採用該公司生產鋼板搭建,歷經專案研究、評估,在林洋港省主席任內才拍板定案,決定以中鋼鋼料搭建鋼構橋梁,並將全面改善附近交通(圖 2、圖 3)。
 

圖 2 關渡橋新建工程計畫檢討報告(Source:交通部公路總局)
圖 3 關渡大橋主橋結構採用鋼結構(Source:交通部公路總局)

1980 年,公路局全面規劃橋梁興建與附近交通連結,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派員實地勘查後,決定從淡水福德里、八里聖心女中兩端啟動工程(圖 4),鋼構主體橋梁長 539 公尺,寛 19 公尺,闢建四線車道專供汽機車行駛,兩側也融入觀光設計的巧思,架設人行專用道,讓旅客登橋觀賞淡水河、觀音山明媚風光。該項工程除了鋼構橋梁,還包括預力混凝土結構之引橋、匝道橋、引道,以及銜接兩端道路的拓寬工程(圖 5)。
 

圖 4 關渡大橋新建工程簡報(Source:交通部公路總局)
圖 5 關渡大橋主體工程與相關建置(Source:交通部公路總局)

關渡大橋捨棄施工容易且省錢的鋼筋混凝土橋,採大跨距鋼構主橋,橋面主體橋梁以 3 個弧型拱橋及兩端懸臂橋組成。橋面下,為便利漁船進出和兼具排洪設計,在水泥橋墩上以五孔連續鋼繫拱橋結構連結,該種形式在當時全世界僅有 3 座,美國 2 座、加拿大 1 座,由此見證關渡大橋是亞洲第一座鋼繫拱橋。由於工程複雜,承建的唐榮鐵工廠特別成立關渡工程處,專責大小事務(圖 6)。

關渡大橋需要鋼料大約 6,000 公噸,除了極少數特殊材料,例如吊索、高拉力螺栓必須從國外進口,其餘大部分都是採用中鋼公司自行研發生產。橋面的焊接更融入先進技術與巧思,為讓車輛通行不致有跳動之感,必須透過高度精密儀器以排除困難。因此,唐榮鐵工廠不惜耗費鉅資採購電腦、各式器材與施工機具,派員赴日本學習鋼梁裁製、電銲及架設技術,並與日方簽訂合作規約,借助技術指導。唐榮鐵工廠殫精竭力提升國家建設技術,保障工程品質,深獲公路局的感佩(圖 7)。
 

圖 6 唐榮鐵工廠成立關渡工程處(Source: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
 
圖 7 公路局感謝唐榮鐵工廠用心於大橋工程(Source:交通部公路總局)

當時,施工最大難題即 3 座巨拱的架設,唐榮鐵工廠考量若向國外租用大型駁船,既昻貴又緩不濟急,經觀察淡水河潮汐起伏的大自然力量,準備在漲潮、落潮的瞬間完成工程。鋼拱橋長 539公尺,前後分三梯次架設,第一梯次長 206 公尺,重 2,200 噸,第二梯次長 167 公尺,重 2,200 噸,第三梯次是 166 公尺,重 1,750 噸,希冀透過自創的「潮汐施工法」搭建(圖 8)。在此之前,主體橋梁在岸邊完成焊接作業,橋墩工程也完工,接著向基隆港務局租用二座 6,000 噸浮船塢裝載(圖 9),配合潮汐浮力及抽水入浮船塢壓艙方式,在淡水河滿潮時將橋體推至定位點(圖 10),待退潮時橋體即落在橋墩上(圖 11),必要時可抽水調整浮船塢高度,再搭配中鋼公司支援塔式起重機精細調整,一次到位完成工程,最後撤走浮船塢。此項工法節省從國外租用器械的高昂費用及往來時間,減少器械架設過程可能引起的危險,該項創舉與施工經驗更成為往後深水橋梁架設的借鏡。
 

圖 8 潮汐法架設關渡大橋簡圖(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圖 9 唐榮鐵工廠向基隆港務局租賃二座浮船塢(Source: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
圖 10 關渡大橋上梁工程(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11 關渡大橋橋墩與上梁工程(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1983 年上半年,關渡大橋幾近完工,公路局選在 10 月 31 日舉行通車典禮(圖 12)。當天上午,省主席李登輝出席典禮,淡水與八里兩地民眾欣喜鼓舞從橋的兩端步行上橋,橋上有舞龍舞獅熱烈慶祝(圖 13),民眾以掌聲和歡呼聲來表達內心喜悅。由於參觀典禮人潮洶湧,把大橋擠得水泄不通 (圖 14)。另外,交通部郵政總局為慶祝關渡大橋通車,特別發行 6 萬個彩色紀念信封,刻製「關渡大橋完工通車」紀念郵戳,讓各地郵局在通車當日提供民眾蓋印紀念(圖 15)。
 

圖 12 大橋訂於 1983 年 10 月 31 日通車(Source:交通部公路總局)
圖 13 舞獅慶祝大橋通車(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14 通車典禮參觀人潮(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15 關渡大橋通車紀念信封及郵戳(Source:蔡志雄)

關渡大橋竣工通車後帶來許多效益,便捷淡水河兩岸的淡水和八里地區民眾交通往來,增進地方繁榮及經濟發展,達到北臺灣戰時軍事運輸的功能,也因為連結濱海公路臺 2 線及臺 15 線,加速中長程運輸,大大縮短北投、天母、陽明山、淡水、三芝、金山等地通往桃園國際機場行車時間,如遇到臺 1 線及國道 1 號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大而阻塞時,即可疏導北部地區部分車輛行駛臺 15 線公路以分散車流。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公路局為償還關渡大橋工程款項,從 1983 年 12 月 1 日起徵收車輛通行費,大車 30 元,小車 20 元,預估 1997 年通行費收入淨額可達到興建預算額度(圖 16),隨著關渡大橋通車後交通流量大幅增長,在 1991 年 1 月 1 日完成目標而提前停止收費。
 

圖 16 關渡橋新建工程計畫檢討報告(Source:交通部公路總局)

關渡大橋橫跨淡水河,鮮紅亮麗的圓弧造型已經成為北臺灣的重要地標。當您乘坐捷運往來淡水,三座紅色巨拱橋姿造型優美,與對岸蒼綠的觀音山相得益彰(圖 17)。近年來,國人興起騎乘腳踏車運動風潮,淡水河兩岸設置腳踏車車道(圖 18)、關渡大橋也設置引道,提供單車族從兩岸牽引車輛走上橋面,欣賞淡水河壯麗景觀。下一次,如果有空登臨關渡大橋,除沉浸山海美景之餘,不妨向同行夥伴介紹這座曾採先進技術、集國人智慧搭建鋼拱橋梁背後的故事。
 

圖 17 搭乘捷運觀覽關渡大橋與觀音山(Source:蔡志雄)
圖 18 關渡大橋八里左岸自行車道(Source:蔡志雄)

即日起,檔案管理局推出「奇蹟之島─1970~1980 從開發到保育臺灣建設檔案特展」,展示關渡大橋建設檔案,竭誠歡迎參觀,或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探索更多關渡大橋的有趣事蹟。

(本文作者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借調檔案管理局企劃組專門委員 蔡志雄)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情報
參考資料
  1. 孫恭先、劉炳勳主編,《關渡大橋工程專輯》,臺北:臺灣省公路局,1984。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局
刊登日期 2023-11-19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