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中國人就愛吃豆腐──周恩來和鄧小平甚至曾在巴黎開過中華豆腐店?

2020-01-20

中國人喜歡吃豆腐,而且不像米飯麵食,並無地域上南北之分。


前面便提過,國父孫中山便對豆腐推崇備至。其實不單止國父,就連中共開國元勳如周恩來與鄧小平,都一樣與豆腐曾經結下不解之緣,甚至曾經賣過豆腐呢!


周恩來與鄧小平曾賣過豆腐!?不是開玩笑吧!答案真的不是說笑,這段經歷甚至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都有所紀述,見〈周恩來與鄧小平戰友情深〉一文。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裡的〈周恩來與鄧小平戰友情深〉一文。

因豆腐結緣的周恩來與鄧小平

話說,大家或許都知道,周恩來與鄧小平年輕時曾經放洋留學,而且更是法國這個浪漫國度。但在那個年代,中國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大多出身寒微,不會有餘裕像今天大家的寶貝子女一樣,優哉悠哉的讀書,反而要為生計而煩惱,得四處兼職幫補學費和生計。剛巧碰上上世紀 20 年代當地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本地人且自顧不了,留學生自然更難找到工作。但那個年代的中國年輕人,都是生命力十分頑強之輩,面對逆境,大家沒有怨天尤人的那份奢侈,反而想盡方法掙扎求存。


周恩來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幫大家提供兼職收入的方法,那就是毅然開了一間豆腐店。


1922 年 6 月,在周恩來出主意,鄧小平負責具體打理下,在花都巴黎,開了一家中國式豆腐店,店名就索性叫「中華豆腐店」。


有了這間豆腐店,於是不少當地中國留學生,課餘便到這裡兼職,甚至連大忙人周恩來自己,也常常親自抽空到這裡座鎮。一大班年輕人,一起幹活,雖然課餘還要兼職,確是十分勞累,但因為大夥兒年紀和心性皆相近,於是勞動時,也有說有笑,不失苦中作樂。


正如前述,中國人都喜歡吃豆腐,於是不少華僑都到這裡光顧,後來甚至連法國人都聞風而至,豆腐店往往供不應求。在大受歡迎下,豆腐店再擴大經營,增加食物品種,包括豆漿、豆腐花、豆腐乾、凍豆腐和臭豆腐等等,品種繁多,一應俱全。於是,豆腐店在經營得法下,不單幫補了很多清貧的留學生,甚至還為中共旅歐支部提供了部分經費。


如果周恩來和鄧小平不是回國搞革命,而是留在法國繼續經營,可能日後會成為法國的食品業巨子。


從中可見,周恩來和鄧小平的生意頭腦,原來在年輕時代已經可見,而且兩人一早已經是生意拍檔。因此,日後中共立國之後,這對老拍檔又再一起為國家接過整個經濟攤子,也是順理成章吧!


周恩來的拿手菜「錢油熬豆腐」

不單止曾經賣過豆腐,周恩來的拿手菜之一就是燒豆腐,他的隨從都叫這道菜作「錢油熬豆腐」,說來有一段故事。


話說上世紀 60 年代初,大躍進後的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周有一次親自下廚,招待家裡幾位工作人員,他們都到廚房圍觀,希望一睹總理的手藝和下廚英姿。周拿起油瓶往鍋裡下油,因為當時物質缺乏,他下油時特別小心,一點一點,往往油還沒從油瓶滴出,他就抬高瓶口,好不容易才滴出幾滴油,就立即收起油瓶,開始燒菜。當他察覺到四周的人面面相覷,周才笑著聳了聳肩,自我解嘲說:

 

放那麼多油幹嘛,現在這麼困難,油放少點,錢油熬豆腐嘛,這是老話了,民間都懂。

除了燒豆腐之外,周恩來也愛在天冷時吃大燴菜,那是把豆腐拿來和白菜、粉條等放在一起,再用肉湯來燉,就像我們的火鍋,所不同的是,周的是菜多肉少,而我們的卻是肉多菜少。每次周恩來找來副總理和部長等到他家開會,開晚了,索性招呼眾人在他家吃飯,最常煮的,就是這味大燴菜,每次每人往往都要吃三、四碗,吃到大家紅光滿面,就像我們吃火鍋一樣。


因此大燴菜,也成了這些老幹部眼中,周家的招牌菜。


豆腐博士李石曾

說回中國人在巴黎賣豆腐,但其實周、鄧兩人卻並非第一人,而是另有其人,那就是民初愛國志士,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人稱「豆腐博士」的李石曾,四大元老另外三位是蔡元培、張靜江(又名張人杰)、吳稚暉。

 

李石曾出身官宦世家,三歲隨父入宮見識,甚至見過慈禧太后,因為應對得體,慈禧甚至撫摸他的頭,愛惜地說:「此子將來定成大器。」


1902 年,李遠赴法國留學,自幼立志要還我河山,把列強驅逐出神州,原本想學習軍事,卻因為身體不夠強壯,於是改讀農業科學,改用另一種方式救國。後來,他更考入巴黎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專攻大豆研究,於 1907 年,出版了以法文寫作的《大豆研究》一書,之後,再出版了中文版的《大豆》一書。


李沒有把自己藏於象牙塔,他運用了自己專業所長,煮出豆漿給法國人喝,並稱之為「中國奶」,結果大獲好評。這點燃了他的雄心,於是 1919 年在巴黎市郊興建了「巴黎中國豆腐工廠」,以機器大量生產豆腐,更從中國老家聘來 150 多名工人,成為近代史上,中國留法創業第一人,更獲稱為「豆腐博士」。


當時一次大戰剛結束,法國正百廢待興,物資仍極為短缺,牛奶成了奢侈品,而豆漿價廉物美,營養豐富,李大力宣傳,豆漿是牛奶極佳的代替品,逐漸受到巴黎人接受,而中國豆腐、豆漿和其他豆製品,亦透過法國這扇窗,流傳到歐洲其他地方。


這間豆腐廠,更獲當時法國總統蒞臨參觀,並親自品嚐所出產的豆腐,更讚不絕口,說李為法國人的餐桌上增添了美味。


由於豆腐味道偏淡,不易讓吃慣起司、奶油的法國人懂得欣賞,為了推廣普及這種素食,李在 1914 年於巴黎開了第一間中國餐館「中華飯店」,並推出各種豆腐佳餚,如沙鍋豆腐、麻婆豆腐、涼拌豆腐、豆腐絲、豆腐乾等,讓「重口味」的洋人也較易欣賞豆腐。


不單止法國總統,就連孫中山也到訪過豆腐廠,國父吃素,尤其喜歡吃豆腐,據說這也和李的大力推介有關。


李石曾不是一個普通的豆腐商人,始終不忘自小立志要救國。他的豆腐產業做得十分成功,為他積累了巨大財富,但他沒有拿這些錢去揮霍,反而資助了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孫常常向他募捐,只要發個電報過去,錢就從巴黎匯出去。為了保密,電報發得十分簡單,只有 A、B、C 三個字中其中一個字,A字代表一萬、B是兩萬、C則是三萬。


除此之外,李還把財富用來資助很多公益事業,除了成立圖書館和書局等,還推動中國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的運動,結果留法學生中,便出了周恩來和鄧小平,還有其他共和國開國元勳如陳毅和聶榮臻這些大人物。這裡且順帶一提,被稱為香港「民主之父」的李柱銘,其爸爸李彥和,當年也是留法學生,與周恩來甚至有同窗之誼,在法國里昂大學取得藥劑學博士,但回國後卻投筆從戎,成為國民黨將軍。


所以當李石曾得享高齡,92 歲去世時,卻已經變得兩袖清風,實在十分可敬。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從民初到二十一世紀,22位牽動華人政局的政治人物飲食軼事》
!刀光劍影、碗筷齊飛!
從飲食側寫人物,從餐桌探看布局
一部從食物點評政治人物風格與時事喻意的趣味之書
蔣介石做的炒飯到底好不好吃?蔡英文在廚房的偶像,究竟是誰?
周恩來與鄧小平聯手在巴黎開豆腐店?
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
本書細數影響中華圈社會與歷史的政治人物們不為人知的飲食軼事,擺脫了大人物們檯面上形象的刻板描繪,藉由餐桌上的飲食生活習慣,勾勒出眾所陌生的人物個性;而留名歷史的宴席與峰會,更透露出溢於言表的幕後內情與弦外之音。
文章資訊
作者 蔡子強
刊登日期 2020-01-20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