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玩一場電影的密室逃脫遊戲──讀《This Way 看電影》

電影是一扇窗,能夠將窗外景致濃縮在一個框架之中,然而,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內,看清多少遠景或近物,就取決於觀賞者了。


如果說電影詮釋受限於某種視角,那麼,要如何「看」電影,便成了一門學問。


This Way 看電影》,與其說它是一本書,還比較像是「偽裝成一本書的桌遊」,一個關於如何用電影來玩「密室逃脫」的解謎桌遊。本書分成了五大主題:「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飲食、感官與歷史記憶」、「全球史與全球化」、「性別與環境」、「藝術大眾史學」。


在不暴雷的情況下,讀者如同掉進樹洞的愛麗絲,透過作者放在桌上的提示,喝下一瓶瓶「歷史藥水」,在每部電影的關卡,可以透過三道門,引領讀者通往另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觀。


通過第一道門〈電影裡沒說的歷史〉,整部電影將瞬間化為密室,讀者無論是否先看過電影,都能感受到探險的驚喜。由電影各種畫面或劇情的角落細節,所構成的秘密線索,每解開一道題,背後就是一個歷史故事。比如在《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的篇章,在電影之外,還能有什麼令人驚喜的呢?


正在這麼想的同時,我卻意外在下一頁的甲板上,撞見了福爾摩斯。 1880 年,柯南道爾,20 歲,愛丁堡大學醫學系大三,休學中,在北極捕鯨船「希望號」擔任船醫。


透過他的視角,我看見了十九世紀的歐洲人,如何為這些龐大的「海之獸」著迷,甚至將生死與牠門緊緊地栓在一起,就像是電影《環太平洋》的情節,這些深海來的吞舟之物,對人類社會、乃至個人心靈的衝擊,竟是如此巨大。


電影《環太平洋》劇照

進入第二道門〈像史家一樣閱讀〉,作者為了玩得還不夠過癮的你,在文字的森林裡精心留下了稱作「焦點」的麵包屑,豐富的延伸材料,讓饒富趣味的歷史解謎遊戲,超脫一本書的限制,而能夠持續下去,成為現實版的「刺客教條」,帶你穿越各個年代,探索可能改變歷史的關鍵場景。


電影《東京小屋的回憶》當中,生活在 1930 年代東京的主人翁們,在一段不經意的對話,提到了「國防婦人會」,作者蔣竹山幫我們聚焦在這個線索,提到了同時期生活在台南的小鎮醫生吳新榮。


1937 年 10 月 2 日這天,在他的日記裡就寫到,他的夫人雪芬,參加了國防婦人會和佳里婦人會。台灣鄉紳階級的日常突然跟遙遠的東京常民有了連結;原本電影中的疑點,突然跳到眼前,那些戰前生活中的蛛絲馬跡,一下子變得跟我們的祖父輩有了關係,讓人看完電影後,忍不住想要去找《吳新榮日記全集》來一探究竟。 


打開最後一扇門「用歷想想」,蔣竹山以魔鏡一般的口吻,留下懸念,讓每個參予者,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密室。


例如電影《和食之神:美味交響曲》,主要描述的是和食如何成功進軍美國,但是話說回來,到底什麼是和食?味素的發明又有什麼關聯?主角金井紀年,又為了什麼樣的原因,下定決心要在美國推廣和食?推廣初期的文化衝突有哪些?


電影《和食之神:美味交響曲》

當然啦,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過程中,有時基於「玩家」背景屬性的不同,可能會發現連作者也沒有佈下的線,而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像是一場沒有正確答案的偵探遊戲,能夠開啟各種副本,通往新的發現。


例如,我驚訝地「重新發現」自己的生活經驗。


在臺灣,消費日本料理,隱含了某種「進步」、「文明」、「舶來品」的符碼,這是由於日治時代,日本人壟斷了臺灣現代化進程的緣故,臺灣人幾乎不曾質疑吃日式料理的「合理性」。 但是這樣子的前提,在美國並不存在,搞不好當時的美國人覺得生魚片一種「落後」的野蠻食品;我還真的從來沒想過,在這樣子的情況下,究竟該如何打開市場?


閱讀本書的同時,我個人有種穿梭於「楚門的世界」之感,每次打開新的篇章,自己就重新被放入一個迷宮的中心,期待著接下來的蛛絲馬跡,找到通往外面的鑰匙。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視聽史」,沒有視覺符碼、口語溝通,最早的人類將很難累積智慧,代代傳成,讓自身有別於飛禽走獸。電影,有時候比文字,更能傳達人類世界,無所不在的符碼意涵,本書作者透過「影視史學」(Historiophoty),為我們築起了一座座知識花園的迷宮。


當你看完了電影、走過書中密室,不知不覺中,已經建立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思考框架。


週末午后,如此渡過,豈是有趣而已?來自一位玩家的邀請,期待喜歡思考的你,也能和我一起大呼過癮。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6-12-08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