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大軍師司馬懿》這部電視劇,三國又再次被人注意,有朋友問我是否看過這部作品,我回答:「看了一些片段。」然後,當他們問我說裡面的內容是不是真的?我回答:「有很多被改動的地方。」
無論是電視劇、電影或是電動,為了吸引人而做出和歷史不合的更動那是在所難免。試想電視劇如果按照史實,描述司馬懿是個罵大老婆為母狗的渣男,我想女性觀眾早就罵聲四起,收視率也會黯淡到一個新低點吧?
雖然因為對歷史較認真,所以我對一些劇情改編多少感到不悅,但《大軍師司馬懿》的部分橋段營造我認為還是相當不錯地。尤其是在第二部的〈虎嘯龍吟〉中,司馬懿對決諸葛亮的橋段,就非常吸引我。但吸引我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天下奇才——諸葛亮。
孫權曾說:「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這位開創東吳的君主很明顯體會到:團隊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看孫權集團,先後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擔任統帥,張昭、張紘、顧雍負責施政,甘寧、徐盛、朱桓為戰將,如此面面俱到且能發揮所長的團隊,無怪乎能雄踞一方(而且注意,這些人才還能先後傳承交替,讓東吳人才庫沒有出現斷層,這也是東吳相較蜀漢顯得游刃有餘的原因)。
曹魏集團人才濟濟就更無需細說,光曹操的智謀團都能拍個名為軍師聯盟的電視劇(雖然我始終覺得這劇名像手遊一樣顯得有點俗),而越到後期,佔有天下三分之二資源的曹魏(以及之後的晉朝)更是拉開與蜀、吳兩國的人才差距。
與之相比,蜀漢集團就顯得人才匱乏。
諸葛丞相固然是奇才,軍事上對魏國取得上風且擴張領土、內政上則讓蜀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甚至他連發明都能湊上一腳(開發出連發的諸葛弩),這樣全面性的奇才,無怪乎在當時及後世都受到高度推崇。但這也反應在諸葛亮沒有足以幫襯他的團隊,才讓他無論大小事都要親力親為,甚至士兵被打 20 下屁股都要處理,說他是過勞死的歷史代表還真不冤枉。
難道諸葛亮果真如此悲催,打從出道以來就一直是獨挑大梁的勞碌命?
其實就老ㄕ認為,諸葛亮一生當中,曾經視三個人是能與他相輔相成的搭檔。這三個人分別在不同時間點和他走到了一塊,但如同紫霞仙子「我猜中了開頭可是我猜不著結局」般的,因為不同原因未能與諸葛亮攜手到最後。
所以接下來,且讓老ㄕ開啟天橋底下說書的模式,為各位講講,那三位讓諸葛深感遺憾的男人吧。
士元,早殞的鳳雛
東漢末年是個比拚名聲的年代,想當初曹操為了博得一個響亮稱號,成天糾纏著當時的名嘴許劭,就為了得到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好能名揚天下,走跳江湖。
諸葛亮也有個響亮的外號「臥龍」,這代表他深受荊州名士們的肯定,是日後發跡的重要資本。同一時期,有人獲得了「鳳雛」的稱號,代表此人有足以和諸葛亮並駕齊驅的才能,他就是龐統,龐士元。
如同電影、電視劇,小說有時為了故事性的喧染,難免會對歷史做出改編,龐統就是一個被過度改編的例子。《三國演義》描述龐統是個醜怪,行事作風又十分張狂惹人厭(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說,如此鮮明地描述的確容易讓人印象深刻);實際上,史書沒有特別形容龐統的長相,而龐統通常會不斷讚美人優點,使眾人都喜歡和他交往。
但《三國演義》卻也十分美化龐統,像在第五十七回就描述龐統被劉被輕視所以只能擔任耒陽縣令的小官,懷著被輕視的怨氣,龐統到任後成天喝酒買醉、怠忽職守,後來卻只用半天時間把累積一百多天的事務處理完畢,並向劉備等人表示:「昨日你看我不起,今天你高攀不起!」
但實際上,龐統的確在劉備任命下擔任耒陽縣令,可在任內卻無法將職務做好,最後沒能通過考績就給免職了。此時魯肅寫信給劉備:「龐士元不是管理百里之地的人,命他為治中或別駕的職位(有點像是君主旁邊的秘書),才能展示他的才華。」然後又有諸葛亮肯定背書,劉備才任用他為治中從事。
雖然登台亮相就落漆,好在鳳雛確有真材實料,雖然史書沒有說明他老兄在荊州期間的具體事蹟,不過從他後來與先前立下大功的諸葛亮都擔任軍師中郎將的人事命令來看,龐先生這回幹得相當不錯。
之後劉備應益州劉璋的邀請準備進入今天的四川一帶,龐統則以軍師的身分一同前往(諸葛亮負責坐鎮荊州發揮政治上的長才,這也是諸葛亮一生最希望的定位:戰略的建構者以及支持戰爭的經營者)。
對劉備集團來說,為了實踐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也就是:「佔領益州及荊州兩塊領土,之後別從這兩個根據地發兵北伐中原。」此次入川,其實就是要幹掉劉璋好奪走根據地。所以剛抵達蜀地,龐統就表示:「聽說劉璋要來迎接我們,乾脆趁劉璋還搞不清楚狀況時做掉他然後趁機佔領川蜀!」劉備卻說:「這會破壞我的形象,現在不宜輕舉妄動。」被打槍的龐統只能放棄斬首行動。
幾個月後,劉備搶人地盤的企圖曝光了,劉備趕緊和龐統商量:「劉璋懷疑我有問題(老ㄕ曰:你本來就很有問題),現在我該怎麼辦?」龐統立刻提出:「我有三策。上策是挑選精兵強將晝夜不停趕路,突襲首都成都;劉璋不懂軍事,平時又沒有準備,我們有機會搞斬首行動。中策則是將率領白水軍的劉璋手下楊懷、高沛騙過來,接著做掉他們並奪取麾下士兵向成都進攻;下策是退還白帝城,與荊州兵合兵一處,慢慢消滅他們。」
劉備選擇按照中策,告訴楊懷、高沛:「我荊州老家聽說有危險,所以我決定要離開益州回去救援。」楊懷、高沛於是前來送行,結果帶著隨從進了劉備大營,正吃著宴席聽著歌……突、然、就、被、劉、備、給、殺、了!
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劉備趁勢攻下要地——涪城,並舉辦慶功宴會。在喝茫後,劉備對龐統說:「今日的宴會,真爽呀!」龐統回答:「攻打別人的領土,還在飲酒作樂,此非仁者的兵法。」劉備瞬間就變臉了。
看看劉備一連串的行為。劉璋請他來協助防禦,不但好聲好氣的招待,還撥給劉備兩萬多人並提供豐富資源,結果劉備從沒認真防禦,只想著收買人心好找機會併吞人家地盤,然後又謀殺按禮節來送行的楊懷、高沛。可以說劉備入益州做得每件事都不地道。當然,奪取益州是劉備集團必要的戰略,但最要面子的劉備卻受不了龐統打臉他巧取豪奪的行徑,於是他見笑轉生氣的發飆了。
「當年周武王克殷,他既唱歌又跳舞,難道他不是仁者?你講那什麼屁話?滾!」
看著激動的劉備,龐統沒太大反應的退席,而發完酒瘋的劉備沒多久就後悔自己的失態,他請龐統還席,龐統便回到坐位,然後自顧自地喝酒吃菜。面對這詭異的沉默,劉備突然問:「士元,剛剛的事情是誰的錯?」龐統秒回:「君臣皆錯。」劉備大笑,接受這和稀泥的答案,接著繼續宴會。
我個人對於龐統的舉動其實相當佩服。戰場上,他從不忌諱仁義道德,所以屢屢提出搞突襲的斬首行動;戰場外,他仍舊堅守一定的節操品性,而且直言不諱地提醒得意忘形的劉備,畢竟你要搞表面工程就要搞到底,可千萬別只做半套,使劉備在益州經營的心血功虧一簣呀。 (看官們如果覺得龐統的兩套標準狗屁不通且充滿矛盾,我卻覺得這絕不衝突。因為戰爭是非常態行為,為維護自身利益,任何手段都有被諒解的理由。這也是我厭惡戰爭的原因,無限擴大了人性的黑暗。)
之後龐統繼續隨軍進攻雒縣,沒想到在攻城時被守軍的流矢射中,年僅 36 歲就過世。
看到這紀錄,我實在很難相信一個總參謀長怎麼會如此輕易地死在戰場上?我所能做出的解釋,就是龐統可能不安於帷幄中運籌,而是傾向在前線實際觀察狀況再做出應變?(二戰中的德國名將隆美爾,就是一個身居統帥,卻不喜歡坐在本部指揮而常在前線巡視發指令的例子。)
這時就能看出《三國志》的缺點,它雖被評為考據嚴謹的優良歷史著作,但描述得卻有夠精簡,加上蜀漢不知出於何種考量竟沒設史官紀錄,於是就出現龐統這樣只知結果不瞭過程的懸疑情節。
(扣除神話諸葛亮這點,以前日本的電影動畫,其實還原度頗高呀)
喪失軍師的劉備無法衝破劉璋軍的防守,鎮守荊州的諸葛亮連忙率領張飛、趙雲入蜀支援。我認為這連帶影響日後荊州的淪陷,畢竟深明孫劉聯盟重要性的諸葛亮,應該不會像之後留守荊州的關羽,處處讓孫權吃硬釘子,導致孫權日後仇恨值爆表最終撕逼並且背後捅刀。
當然,這純屬事後諸葛的推斷,但龐統的早逝對劉備集團絕對是一大損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不久後劉備集團出現一位不亞於鳳雛的智者補上了人才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