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那些年,天子門生陣沒有天子,但都由「女生」出陣的故事

2018-12-14
在天子門生陣中,60 年代以來的女性不只可以媳婦熬成婆,還可以撐起一片「女聲」的天下。(Source:吳民文提供)

近幾年來,隨著世界上女性在工作職場表現獲得肯定,抑或是政治界的女性領袖人數逐漸攀升,我們對於「女力崛起」的時代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你或許很難想像,在臺灣民間生活裡,國家重要民俗西港刈香的「天子門生陣」中,女生已經用她們的「女聲」,在 60 年代起,站穩民俗活動裡面的一片天地。


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的排場演出(Source:作者提供)

民間習慣上會簡略將陣頭分為「文陣」、「武陣」,文陣是屬於靜態的戲演、音樂性陣頭居多,武陣則是動態的團體防衛性質陣頭,這些陣頭形式跟漢人移民原鄉多少有些許相關,但是慢慢地在地化,加入很多很多原鄉沒有的元素,於是變成一種專屬臺灣自己的特色演出。


而且過去民俗活動裡,男人負責在前面「走傱」(tsáu-tsông)交陪,女人負責後場支援,各司其職。所以古早臺灣的陣頭,成員多半是男性。但男性的聲音特色是較中穩低沉,而歌曲常常要唱到很高亢處時,就不免要破聲,要唱高音,總是女性比較有優勢。

 

1988 年港墘歌陣的男歌手一人演唱太平歌(Source:邱梅香提供)

臺灣樂 Der「聲林」之王爭霸戰

天子門生陣既然是音樂演出,就很講究人的聲音及樂器音樂表現,類似俗諺說的:「一聲蔭九才,沒聲你就毋免來。」唱歌好不好聽,音質清不清澈,在廟會現場,內行人是會斟酌聽的。一旦唱得不好,牛聲馬喉,或是「狗聲乞食喉」,總是會被其他陣頭成員所恥笑。歌要唱的好,音質音感的好壞,就變成是平時練唱太平歌時,「箍陣」找人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偷偷的說:看來女性的聲音,有著先天的優勢呀!)


只是,還沒演變到女性出現,音樂本身的特色就已經開始慢慢變化成在地特色了。在歌曲結構上,先唱七言四句形式的「歌頭」,然後再接古言、白話夾雜長短句的「曲」樂,整體一首歌曲的完整唱完是「歌頭+曲」二個段落的結合。而且歌頭調旋律與錦歌、歌仔戲極為相似,曲調則受梨園戲、車鼓戲等的影響,很明顯是不同時代的混合體,交融在一起,表現著以詩釀歌、以詞造曲的特色,這種唱法是泉州系的南管音樂所沒有的樂理結構,由這樣交融變化來看,這稱得上是一種在土地長出的「臺灣樂」。


七股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出陣時人員相關位置(Source:作者提供)
 
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拜溪墘音樂會演出(Source:作者提供)

天子門生陣演出是以「彩牌」領頭,接著是歌手 2~10 數人,最前 2 人手持「拍」、「叫鑼+觳仔(khok-á)」等樂器,其餘持扇或拍。然後再搭配????仔(phín-á)、二絃、三絃、月琴等樂器,可多人一齊上場。


「女聲」係安怎來?

由於原來是受到南管的影響,所以據老人家們的口述,都說以前唱歌的多半是 1~2 位男性,人雖少,但齊心協力還可以應付三年一科的刈香。但隨著時代變化、工商社會的來臨,大傢伙都往外面去找頭路,人員流失的情形開始影響到傳統民俗活動的人力。不過,路是「家己」走出來的,困境重生後,危機就是轉機。


由西港香的天子門生來看,都約莫在民國 50 年(1961)年後開始接受幾位女童歌手的參加,用來因應人力不足的情形,不拘泥於單一男性的思維。這一試,不得了,女孩們的歌聲是清澈又嘹亮,而且長相可愛的女孩們又超級吸睛,處處受到歡迎。天時、地利,加上人和,慢慢歌手的位置就被女孩們所取代。而且,瑞凡,已經回不去了~~~。


當初女孩們練唱很害羞,所以常常要拉女伴一起來團唱,也可以壯壯膽子,所以歌手的數量就逐漸增加,由 2 個慢慢變 4 個,再增加到目前歌手最多的七股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已經有 10 數位。另外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陣歌手數量也逐年增加超過 10 位,陣容越來越龐大,只能說「女聲」真不是蓋的。


1961 年永吉吉安宮歌陣第一代女童出陣照片(Source:顧李金治女士提供)

1964 年港墘歌陣第一屆女童歌手唱曲(Source:邱梅香提供)

金家只有好媳婦?

但女生們終究會長大,長大後面對到愛情、家庭的考量,參加香科約莫十來年後,很多都是嫁尪隨尪去。陣頭人員不足,還是需要補充,所以這次動腦筋到女性身上,只是不是小女孩了,而是嫁進來村莊的媳婦們。由於早期女性在結婚之後,便擔負起持家的角色,不容易向外頭拓展,因此就成為天子門生陣練唱的主力。


就這樣,前場的歌唱,多由女性歌者擔綱。同時,後場的樂手也因為面臨鄉村人口老化的問題,逐漸開始招募女性樂手來練習樂器。如此一來,天子門生陣就演變成前場、後臺都有女性的身影,自然而然地,在文陣逐漸表現男女平等的態勢。由此看來,在性別平等相關法律出現之前,民俗也曾主動地改變來因應社會變遷,所以我們如換個角度來說,民俗真的很保守嗎?嘿嘿!可能真的不必然。


1967 年拍攝,女性逐漸增加(Source:黃秋蘭提供)

1988 年港墘港溪興宮第一代媳婦歌手(Source:邱梅香提供)

2000 年公親寮第一代媳婦參加(Source:吳民文提供)

逗陣來的「女聲」

天子門生陣的變化可以看到臺灣社會的改變及人口流動方式,人員的組成及數量更是種人力指標,也是女生、女聲逗陣來的最好例證。這樣的多變化呈現在名稱上也是相當多元,「天子文生陣」、「太平歌」、「太平清歌」,「乞丐歌」、「????館」、「歌館」、「歌陣」、「草地鑼鼓」這些都是等同「天子門生陣」。


不過每個名詞都有特定意義,如果說到音樂種類所指的樂種就是「太平歌」;如果是廟會現場團員集結及有信仰神聖物的陣頭,就叫「天子門生陣」;如果從樂器使用稱呼的館門,由於習慣使用𥰔仔起音所以都被稱作叫「𥰔館」。


天子門生沒有天子?

而且陣頭名稱變化也很大,如「天子門生」與「乞丐歌」兩者,是種天地之差,是白天不懂夜的黑,牛郎與織女的遙望距離。陣頭成員多認為是陣頭神「鄭元和」曾落魄為乞丐,走唱乞食歌討溫飽,後來寒窗苦讀有成,通過科舉考試,受皇帝賞賜敕封為狀元。後世陣頭成員奉拜鄭元和為祖師爺,更因為與皇帝老子的情節有關,因此陣名才會以「天子門生」自居。


其實這故事傳達的是透過個人努力,掙脫貧窮潦倒,一轉跳躍入龍門,頗有激勵人心功能。用現在角度來看,名稱所代表的故事是活潑正向的社會教育呀!怎可妄自粗俗解釋這種音樂不入流?


蝦毀?陣頭也有吉他伴奏?

天子門生陣的變化還不只這些,公親寮天子門生陣因月琴手過世,在 1973 至 1997 年間是以西洋吉他來代替月琴。代替了 24 年後,因為多數團員反應吉他聲音還是不適合歌陣,大家還是喜歡古早味,只好外聘音樂老師來教月琴,才又改回使用月琴。


種種特色可知天子門生陣相當富有彈性,歌樂手數量、樂器種類數量、演出型態等,比起南管的規矩來的少。或許有人說這是鬆散的無章法,但另一面來看是多元廣納海川的不拘泥,因為合奏型的音樂演唱目的在求人和,而非為了規章而傷人氣,這點也忠實呈現了天子門生的獨門特色。


 

看倌阿!噗仔聲尬催落去!

目前西港香境的天子門生陣中,佳里區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西港區後營普護宮天子門生陣、七股區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安南區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等長期參與國家重要民俗「西港刈香」,有一成形的固定活動型態與背後支持系統,所以活動力多半不錯。


其中「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陣」、「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陣」等三陣,因活動力旺盛,音樂保持樂唱聲韻具佳,更重要的是思考到未來性,多已自主傳承新世代,受學術研究較多,能見度高,於民國 104 年(2015)由臺南市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之程序,登錄為傳統藝術類項。


希望下次看倌有機會見到這些文陣,可以拉張板凳,坐下來,好好靜心聆聽優雅樂音裡面的文化,甚至不吝給予大大的掌聲。也可以一起想想,女性在臺灣的民俗文化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臺南市歷史及現有天子門陣之相關位置(Source:楊家祈整理提供,作者繪製)

 

註:本文圖片曾刊載於作者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陣》、《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陣》、《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本文圖片係獲作者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授權使用。

本篇圖文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藝術發展科與故事共同製作。
用行動支持《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一起灌溉臺灣的人文土壤!
  •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故事》是全臺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歷史專門新媒體,擁有超過 20 萬使用者與 50 萬社群追蹤者,在輕視人文素養的時代,仍堅持專注於人文知識的傳播。

  •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故事》懷抱著知識走進生活的使命,透過有趣的文筆和切角,讓臺灣與世界的歷史進入大眾日常,已經累積超過 5000 篇深入淺出的歷史文章!

  •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在資訊爆炸破碎的時代,《故事》集結超過 50 位作者,以歷史人文的專業,提供理解世界的脈絡、探索議題的深度,帶領讀者在眾說紛紜中慢下來好好思辨。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志昌
刊登日期 2018-12-14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佮藝逗陣:那些神明coser與他們的產地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