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源自《泰晤士報》的論文御用字體──「Times New Roman」

嗜字綠 2020-11-17
Times New Roman

誕生於糟糕的排版

請設定為 1.5 倍行高,中文使用標楷體 12pt,英文用 Times New Roman 12pt,左右對齊,首行內縮兩字……

因為「寫報告或論文時被指定使用」而被廣為人知 Times New Roman(對,雖然這個理由聽起來很牽強,但我相信多數人都是靠這樣認識它的),其名字直翻就是「Times/新的/羅馬體」的意思。和世界上所有東西一樣,它也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直觀上來看,我們大致可以猜到「New / 新」大概是在說這個字體是某種舊版本的改版;而「Roman / 羅馬體」則告訴我們這個字是直立正寫的羅馬體,而不是極具裝飾感的哥德體(Blackletter,又稱 Gothic script)或是長的斜斜的義大利體(Italic,在 Word 上看到切換斜體的 I 就是取自該字字首)。

 
由上至下分別是羅馬體(Roman)、哥德體(Blackletter)、義大利體(Italic)

那麼 Times 呢?其實是一份出版物的名稱,不過並不是指紐約發行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也不是會每年都選出年度風雲人物的《時代雜誌(TIME)》,而是在倫敦發行的《泰晤士報(The Times)》。


1931 年,英國印刷師、印刷史學家兼蒙納(Monotype)公司的顧問史丹利‧莫里森(Stanley Morison, 1889–1967) 寫了一篇抱怨《泰晤士報》的文章,說這間英國最大報社的印刷技術和排版方式實在有夠糟糕,和當代技術相比實在有夠落伍,成品簡直慘不忍睹,應該要好好改革一番。


《泰晤士報》大概覺得這番話很有道裡,便請莫里森和社內製圖師維克特‧拉登(Victor Lardent, 1905–1968) 設計一種新的字體供報社使用,並對他們開出「可讀性要高、每行要盡可能塞更多的字進去(成本考量,畢竟可以省紙嘛)、以及要適合印刷在報紙上」等條件──這就是 Times New Roman 的誕生背景。


Stanley Morison 與他的 Times New Roman(Source: alchetron)

具有人文精神的字體

這位靠抱怨而找到新工作的勞工典範莫里森,便開始著手搜尋資料,準備設計新字體。當他在看到 Plantin 這個字體時,便一眼愛上了這個 1913 年發表的字體。


Plantin字體是基於十六世紀法國字體設計師 Robert Granjon(1513–1589)設計的 Gros Cicero 而生,「Cicero」指的不是羅馬大哲學家西塞羅,而是指該字體的大小,畢竟以前在印刷東西時若要放大縮小字,並不是像現在用電腦按一按就好,而是要重新設計一套不同大小的新鉛字才行。以現在來說的話,cicero 大約是在說 12pt 這組字。


Gros Cicero 和 Plantin 都是正寫的羅馬體,而繼承它倆外觀的 Times New Roman 也是如此設計,或許這代表了莫里森對 Granjon 所處的文藝復興時代,追求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人文主義(humanism)精神的致敬吧。


與 Plantin 的古典(old-style)羅馬體不同的是,Times New Roman 逐漸有了人為加工、以尺規作圖的味道,雖然該字體的 o 重心不在中軸線上,但許多特徵仍使它被分類為走向現代之前的過渡(transitional)字體當中。


由上到下分別是使用 Gros Cicero、Plantin、Times New Roman 的「Roman」(Sourc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莫里森為了滿足「每行要盡可能塞更多的字進去」的條件,他一邊拉高 x-height 的高度、另一邊則拉近了一個詞裡每個字元的字距(tracking),讓整體看起來更為纖細修長、讓句子能夠塞進固定寬度的欄位裡。


這裡的 x-height,指的是拉丁文字中扣除上升部(ascender,像是 h, d, b)和下降部(descender,像是 p, q, j)的高度,因為剛好和 x 一樣高,而 x 又能剛好可以填滿這個空間,才取名和 x 有關。

 
因為剛好和 x 一樣高,而 x 又能剛好可以填滿這個空間,才取名叫做 x-height(Source: Max Naylor 2007, Public Domain)

此外,為了滿足第二個「可讀性要高」的條件,莫里森得靠加強字和紙對比的方式來凸顯每一行文字。他讓該粗的地方變得更粗、讓該細的地方變得更細,像是讓 n, p, h 左邊垂直部位的上部襯線變得更粗,而靠近下部襯線的地方則變得更細。如此一來,這些區域在印刷後會顯得更黑、更深、更暗,和其他留白的地方呈現明顯的對比。


是左邊的看起來比較好讀,還是右邊看起來比較好讀?(Sourc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現在,距離新字體的問世,就差那麼臨門一腳了。


新字體上市

在 Times New Roman 正式使用的前夕,《泰晤士報》還把印刷樣本送到當時眼科機構檢驗,測試使用該字體的印刷品,在自然光和人造燈源下是否禁得起長時間的閱讀而不疲累,這也是當初委託莫里森設計前所開的最後一個條件:Times New Roman 到底適不適合用在報紙的印刷上?


事實上,早在 1926 年,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便曾發表《關於印刷品易讀性報告(Report on the Legibility of Print)》的印刷指南,莫里森和拉登按照該規範所設計的 Times New Roman 理所當然地通過了測試。


1932 年 10 月 3 日這天,《泰晤士報》正式使用 Times New Roman 作為內文印刷字體,這也是該報社第一次使用自己設計的字體。隨著《泰晤士報》的廣泛出版,Times New Roman 的使用率也扶搖直上,成為最知名的字體之一。


後來,這套字體的金屬模具各自被蒙納和 Linotype 公司發行數位版本,前者繼承原始的命名稱作 Times New Roman,授權給了微軟、被內建在 Windows 裡;而後者則省去新舊之差,直接命名為 Times Roman(或是 Times),並授權給了蘋果、被內建在 macOS 裡。雖然兩者看起來長得一模一樣,但仔細看仍會發現,微軟與蘋果的版本中,像是 S 的尾巴襯線、5 的頂部襯線等處還是有些微不同。

 
上面是 Linotype 的 Times Roman,下面是 Monotype 的 Times New Roman(Source: Wikipedia)

1972 年後,《泰晤士報》停用了 Times New Roman,全面改採新的 Times EuropaTimes ClassicTimes Modern 等新字體。但直到今日,即使電子螢幕的興起讓非襯線字體的使用度逐漸爬升、但由於其簡約、現代、高易認度、高可讀性等性質,Times New Roman 仍被廣泛用於內文、書籍、報紙、論文、履歷、報告等媒介當中。


這個出生至今將近 90 年的老前輩,仍繼續以自身的活躍程度,證明經典永不退潮。

 

參考資料
  1. Meredith Mann & Stephen A. Schwarzman (2014). Where Did Times New Roman Come From?. Retrieved from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Web site: https://www.nypl.org/
  2. Nafiseh Hojjati & Balakrishnan Muniandy (2014). The Effects of Font Type and Spacing of Text for Online Readability and Performan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4, 5(2), 161–174.
  3. John Choi (2019). On Times New Roman: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Its History. Retrieved from NYUAD TYPES OF ART, Web site: https://wp.nyu.edu/
文章資訊
作者 嗜字綠
刊登日期 2020-11-17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