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美洲到全世界,一段由「菸草」串起的成癮史

黃俊明 2018-11-02

猶記得數年前的那一夜,我還在澳洲讀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當晚正在圖書館內為期未考備戰,猛然收到家中的短訊﹕「你父中風走了」!


驚聞噩耗又身處海外,抜劍四顧心茫然之際,立馬想到的便是驅車往便利店,買到他生前最愛的香菸,在公園裡遙對香港點起了三支。自己坐著,看著,隨手也抽起了一支,讓兩父子數十年的恩怨情仇隨著那縷縷青菸昇起、漂散,再消失於黑暗之中..…


在往後的清明,老媽去祭老父會帶上元寶、蠟燭、香,我帶的還是一包菸。也就是說,連結我父子倆的就是那一根根用紙包著某種植物葉子切絲而成的小棍子。這是筆者的個人經驗,而現實之中人類對菸草的愛恨糾纏遠比我們想像更多、更複雜,父執輩見面,不論私交還是公事,多以敬菸來打開話題。


父親生前最常抽的Davidoff (source)

香港的街頭巷尾,忙碌的打工仔女會三五成群地擠在角落,把握小休的幾分鐘「煲返飛煙」(港語,抽一根菸的意思),港人會戲稱為「呼吸」、「上電」、「打邊爐」。年少輕狂的時代,我們也許都曾經模仿著大人的模樣大咧咧地叼起那根「棺材釘」,向周遭朋友宣示自己的「男兒本色」。


在電影中,男女之間的眉目傳情,心理攻防,以至床第之歡,往往都是以一根香菸來表逹的。警匪片中的黑邦老大出場、火拼前後,以至於戰爭片中要表逹手足情深甚或一仗功成萬骨枯的慨嘆,伴隨的也都是那一縷青煙。

 

電影之中,例如港產片《志明與春嬌》,男女主角的初次邂逅便是一班打工仔在後巷抽菸「打邊爐」 (source)

歷史上,更有那段圍繞著菸酒的經典對話 ──當蒙哥馬利以他不菸不酒睡眠充足的健康生活習慣自豪時,邱吉爾則回覆他嗜菸酒如命且睡得少,也保持 200% 的健康。


菸的畫面片段不勝枚舉,人類使用菸草的場合是如此的普遍,背後的含意是如此的豐富和複雜。以至於筆者在執筆作此篇之時依然叼著菸斗在思考著:菸草是怎樣的一種物質?人為何要吸菸?為何對它神魂顛倒、愛恨糾纏?



菸草的起源

菸草起源於美洲,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美洲人種植與使用菸草已有 3000~5000 年之久。在那裡,菸草的用途很廣,或咀嚼、或吸食、或榨出汁液來搽抺飲用。它是上佳的除蟲劑,是鎮定安神、能醫百病的靈藥,是男女交歡的催情劑,是巫師與神靈溝通的媒介,更是跨區貿易的通貨。


為了更好地享用菸草,印第安人發明了菸斗,並為此物賦予更多的意義。他們的菸斗基本都是石造的,有小巧精緻,有大如鍋具,上面都刻有各式圖勝以滿足各種宗教、政治和社交活動的需要。例如有部落的男孩在成年禮上吸食一個巨大的菸斗,用以告知神明這小子長大了,要成為受神祝福的戰士。有部落有兩副專門的菸斗,一者用作宣戰,一者用作停戰與結盟。部落的使者只要手執代表和平與盟約的菸斗便能在敵對的部落之間暢通無阻,傳逹和平的信息。


另外還有會議專用的菸斗,部落勇士們圍坐在火堆旁,就著部落大事展開討論,那根菸斗會輪流傳遞吸食,手執菸斗者便能發言,也就是說那菸斗象徵著權力。


總之在歐洲人抵逹新大陸以前,美洲人已經為後世設計好了享用菸草的方法,也為我們準備好了人為何要吸菸的答案──那是我們靈魂與現實世界交感的過程。


試想像,那一口吸進去的,除了菸霧還有這大千世界。再一口呼出來的,是我們內在的感受,是對人類渺小的慨嘆,是對命途多舛的無奈,是對神靈的質問:神啊!我是為什麼而存在的呢?


菸草的傳播

1492 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同年的 10 月 28 日,哥倫布的船隊抵逹古巴時,上岸的探隊發現當地人在吸食一種靠燃燒某種植物而產生的菸氣,當地人稱之為「Tabacos」。帶隊的兩名水手嚐了幾口,成為最早吸菸的歐洲人。之後菸草就被視為異國珍奇、藥物等傳入歐洲,再伴隨著時尚、伴隨著戰爭與殖民貿易,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征服了全球。


大約是 1620 年前後,從美洲的印度安人到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從中東的伊朗人到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人,或是更遠的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菲律賓人,均為這種植物所迷,且圍繞著它創造了更多更為豐富的工具、禮節、儀式和藝術作品。


換句話說,歐洲人征服了美洲,征服了印第安人。但印第安人吸食菸草的文化反過來征服了全球。


描繪人們吸食菸草的畫作 (source: wikipidia)

當然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菸草初傳入歐洲時也並非無人質疑。當時西歐洲諸國對菸草的態度不盡相同,法國宮庭把它當作藥物和保健品來研究,義大利人因教庭未有對它作充分指引而敬而遠之,西班牙人更因燃燒菸草產生的煙霧而將菸草聯想到魔鬼的化身。唯獨富於冒險精神的英國人對他欣然接受,視作打發時間的玩意。


菸草與英國及英國文學

大約在 1571 年,英國海盜劫掠了西班牙貨船,也因此認識了菸草,並且成為了英國最早一批菸民。


一如喝酒有酒館、喝咖啡有咖啡館,英國人對菸草的喜愛也催生了菸館,或曰﹕「吸菸室」。1573 年,哈里遜(Harrison)的《年表》(Chronology)便如此記道﹕「最近英國人開始廣泛地使用一個勺子形狀的工具吸食一種名為菸草的印第安植物,並把菸從嘴傳到腦袋和胃部。」


伊麗莎白時代的海盜為國家帶來財富和榮譽,被視為國家英雄,因此海盜吸菸的行為也被視作冒險精神的象徵而被模仿。吸菸的人被稱作「冒菸的勇士」,上至宮庭下至市井無不向往之,並為它創造了一系列的專門器具和複雜的禮儀,文人詩人們也紛紛在作品中歌頌它:「不愛男孩和菸草的人都是傻瓜。」、「不論是我還是其他十幾個比我學問更淵博的紳士們都認為世界上沒有比菸草的菸氣更好的營養品了。因此,菸草是最神聖的東西!」


菸草與政治──美國的立國史

要說沒有菸草便沒有美國,也絶不為過。


因為美國的前身是英國殖民地,而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是靠菸草起家的,後來發生的殖民地與宗主國間利益衝突也是來自於菸草稅,當時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諸位美國立國之父,基本上都是菸草商,以至於立國之後所有政府架構和制度設立的初衷,都是為了保護他們身為菸草商的利益。也就是說美國獨立戰爭的動力其實來自於菸草這種癮品背後的商業利益。


菸草在北美的起源一切起自於 1606 年,當時英國成立了維吉尼亞公司,目標是在北美建立商業殖民地。該公司於 1607 年起數次派出數百人的船隊前往新大陸作殖民地試驗,但碍於當時技術與資源所限,幾乎全軍覆沒。直到 1612 年,詹姆斯敦成功種植了在英國有強大需求的菸草,暴利之下終於吸引商人載著大批的物資、人力來交換菸草,殖民地的經濟系統也因此建立起來。


到了 1770 年代,北美殖民地爆發獨立戰爭之前,菸草種植業成為北美十三殖民地最大的產業。在這裡,菸草成為通貨、可以用來購物、交稅。總之,當時一個生活在殖民地的男人,他想要個妻子,買頭牛馬,添置日用品,都可以用菸草來解決。殖民地菸草產量之大、利益之豐厚自然成了大英帝國的金庫。


與此同時,英國因為連年戰爭而反覆在殖民地推行新的菸草稅制,以求從北美菸草貿易中得到更大的利潤來支付軍費。此舉導致北美菸草種植商負債連年,不勘重負。結果窮則生變,逼使一班菸草商人反抗,這當中包括一班美國立國之父:富蘭克林,華盛頓和傑佛遜,他們其實都是菸草莊園主。


歷史上多以 1773 年的波士頓茶葉事件作為獨立戰爭之始。但要論遠因,其實是來自菸草稅,以致於代表十三個殖民地起草並簽置《獨立宣言》的 56 個人之中,只有兩個共通點:第一都是基督徒,第二他們都是菸草商。因此美國獨立戰爭也可以說是菸草商反收稅戰爭。


菸草與性──香菸(Cigarette)的起源

相對於菸斗、雪茄等起源於美洲的古老吸食方法,歐洲人發明用紙包著菸絲來吸食的香菸,則顯得「年輕」、「新派」得多,這背後有一段色情的,啊!不,是浪漫的、香艷的故事。


Cigarette 一詞是法文,但用紙包著菸絲來吸食的主意卻是西班牙雪茄厰內吉卜賽女郎的集體創作。法國著名歌劇《卡門》中的女主角卡門便是以她們為原型而創作的。


那是 1830 年代拿破侖戰爭前後,西班牙塞維爾以生產手卷雪茄聞名。因為成本與工藝考慮,雪茄厰內清一色的都是女工,吉卜賽女人便是這些廉價勞工的主要來源。又因為塞維爾當地天氣炎熱,雪茄厰內更是火爐一般,因此這些熱情奔放又不拘小節的吉卜賽女工幾乎都是全裸工作。


《卡門》(source: wikipidia)

拿破侖戰爭之後,法國的年輕人對西班牙這個前法國佔領地頗有好感,詩人作家紛紛前往遊歷,然後好色的,啊,不是,是浪漫的法國人對這班在雪茄厰內全裸工作,熱情如火的吉卜賽女郎充滿了幻想。


在當時,雪茄是上層人物才消費得起的奢侈品,收入微薄的吉卜賽女子要解菸癮就唯有把廉價的菸絲用紙卷起來抽,稱為帕皮羅(Papelotes)。到這裡遊歷的法國人很快發現,帕皮羅就是勾搭這班吉卜賽女人的利器而紛紛仿效。


他們回國之後,伴隨著帕皮羅一起的一段段風流韻事成了異國奇聞,在作家的妙筆生花之下傳遍巴黎,且成為時尚。之後法國人就把這種用紙卷著菸絲來抽的玩意稱作 Cigarette,一如它們在西班牙的始祖般,成為男女調情的佳品。歌劇《卡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創作的。


香菸這一概念自誕生之日起便是被用作性暗示的符號來使用,並且在伴隨著文學作品以致日後的電影作品在筆墨與鏡頭之下不斷地被強化,影響至今。


菸草的馳與禁

菸草自傳入歐洲之日起,對它的爭議之聲便從來沒有停止過。吸菸者視它如命根,但不吸菸者也有不少對它深惡痛絶。除了把它產生的菸霧視作魔鬼的化身之外,其餘罪名還有氣味難聞、讓人生痰、牙齒發黃、影響公共衛生或引致火災等等。


因此由英皇詹士一世到納粹元首希特拉,從基督教到穆斯林,以至到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在不同時代,均有統治當局、宗教領袖或衛道之士對吸菸這種行為或口誅筆伐,或以嚴型峻法加以禁止。連香港政府也在 2001 年多了個控菸辦。


但真的能禁嗎﹖除了廣大菸民放不下它,政府的庫房也是靠大筆的菸稅養著的。


對此,《尼古丁女郎》中有了最簡單又中肯的總結:「如果想想在過去一段日子裡,世上最專制的暴君也無力阻止香菸的蔓延,那麼我們該歇歇了。」


禁止吸菸的標語 (source)

 

參考資料
  1. 〈上癮的理由,或抗拒簡化的文化史〉,周思中
  2. 《尼古丁女郎:煙草的文化史》,伊恩‧蓋特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上癮五百年:癮品與現代世界的形成》,戴維‧考特萊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文章資訊
作者 黃俊明
刊登專欄 旁門左味
刊登日期 2018-11-02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